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德莫林预防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阳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8):832-833
目的:观察德莫林预防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乳腺癌术后需要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德莫林涂抹为用药组,45例只做常规放疗宣传教育为对照组。结果: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为93.8%、30.4%。轻度放射反应(1+2级)对照组为66.7%(32/48),用药组为28.6%(16/56)。皮肤反应发生剂量:对照组41例(91.1%)出现于照射40Gy以前,用药组仅有5例(38.5%)。结论:德莫林能有效地预防乳腺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能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复方三乙醇胺乳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三乙醇胺乳膏(自研制)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00例需要放射治疗颈部、胸部和腋窝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放射治疗开始即给予复方三乙醇胺乳膏涂抹并进行常规皮肤护理指导;对照组50例,只进行常规皮肤护理指导。结果Ⅰ度、Ⅱ度、Ⅲ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34.0%、4.0%、0.0%,而对照组分别为58.0%、24.0%、10.0%,两组比较P=0.000。放射性皮炎发生的照射剂量/时间,对照组89.1%(41/46)发生于照射40 Gy/4 W之前,而观察组68.4%(13/19)发生于照射40 Gy/4 W之后,且只发展到Ⅱ度。两组比较P=0.000。结论复方三乙醇胺乳膏能有效地对急性放射性皮炎进行防治,降低其发生率和程度,延缓其发生,促进损伤修复,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溃疡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皮肤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溃疡油防治头颈部肿瘤放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接受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在每次放疗结束后照射野皮肤外敷中药溃疡油至放疗疗程结束,对照组照射野皮肤予比亚芬软膏处理。比较2组在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放射性皮炎分级、发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照射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其中轻度放射性皮炎(Ⅰ级+Ⅱ级)治疗组22例(占73.0%)、对照组12例(占40.0%),中重度放射性皮炎(Ⅲ级)治疗组8例(占27.0%)、对照组18例(占60.0%)。2组轻、中度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皮肤损伤发生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提示溃疡油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重度皮肤损伤的发生。皮肤放射性损伤出现于照射剂量40Gy以前治疗组7例(21.2%)、对照组18例(60.0%),出现于照射剂量40Gy以后治疗组23例(78.8%)、对照组12例(40.0%),2组皮肤放射性损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创面新生皮肤黏膜修复平均时间治疗组为(7.13±1.61)d,对照组为(9.68±2.23)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放射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以稳定和降低为主,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未见急性毒性或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溃疡油能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加速创面的愈合,能减轻患者痛苦、减轻放射治疗副反应,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临床应用中药溃疡油治疗未见任何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需要行放射治疗的12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磺胺嘧啶银乳膏涂抹,对照组64例仅行常规放射治疗.对患者每周进行评估,观察记录皮肤反应发生的时间、程度、深度及持续时间,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出现2级以上损伤例数多于观察组(P=0.000),观察组1级皮肤反应的症状如红斑、干性脱皮、瘙痒、灼痛、皮肤色素沉着等明显轻于对照组;观察组皮肤反应发生时间迟于对照组,在照射剂量40 Gy以下1级损伤发生率为35.0%,对照组为89.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磺胺嘧啶银乳膏能有效地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膏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需要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人.中药组在第一次放射治疗时给予凉血解毒膏涂抹局部;对照组只做常规放射治疗宣教和健康教育.结果: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总发生率对照组为100%,中药组为84%(P〈0.05),I级放射反应对照组为38%(19/50),中药组为60%(30/50),II级放射反应对照组为30%(15/50),中药组为22%(11/50),III级放射反应对照组为20%(10/50),中药组为2%(1/50),IV级放射反应对照组为12%(6/50),中药组为0%(0/50).第一次出现皮肤损伤的照射剂量对照组为26.3 Gy,中药组为38.9Gy(P〈0.01).在40 Gy以前,对照组有96%(48/50)的患者发生皮肤反应,中药组仅为64%(32/50).结论:凉血解毒膏能有效地防治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并能延长发生时间,降低皮肤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比亚芬乳膏预防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需要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为两组,40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比亚芬涂抹(治疗组),40例行常规放射治疗(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皮肤反应。轻度放射反应(I+Ⅱ度)对照组为35%(14/40例),治疗组为82.5%(33/40例)。较严重的放射反应(Ⅲ+Ⅳ度)对照组为65%(26/40例),治疗组为17.5%(7/40例)。皮肤反应发生剂量对照组为82.5%(33/40)出现于照射40Gy以前,治疗组为37.5%(15/40)。结论比亚芬能有效地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可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并客观评价复方清舒油膏防治食管癌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食管癌放疗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于放疗开始前在照射部位皮肤上外涂复方清舒油膏,每日1次,直至放疗结束后2周;对照组放射野内皮肤未做特殊处理。结果:全组有效病例共98例,其中研究组51例,对照组47例。照射40 Gy时两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均为100%,两组均未出现Ⅲ级皮肤损伤;照射50 Gy后,对照组Ⅱ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44.7%,研究组为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照射结束时,重度(Ⅲ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研究组和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0%和19.1%(P=0.005);颈部有病变的患者,由于颈部受到高剂量照射,其Ⅲ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胸中、下段者。两组均未出现与复方清舒油膏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清舒油膏可显著降低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严重程度,同时该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胸壁接受电子线照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放射治疗时加用等效膜,对照组不加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皮肤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Ⅱ度和m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1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O%,对照组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肺部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虽然会增加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但是有效提高了患者皮肤的照射的剂量,而肺部的受照射剂量降低,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珍珠美容霜防治急性放射性皮肤的反应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6例患者随机分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放疗即日起采用珍珠美容霜外涂照射部位皮肤,对照组进行一般皮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放疗过程中皮肤反应出现的时间、程度及出现反应时的照射剂量。结果观察组皮肤出现反应时的剂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皮肤损伤的例数却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皮肤损伤的病例中,观察组Ⅰ°、Ⅱ°的损伤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珍珠美容霜能明显减轻放射线对皮肤的急性损伤作用,保证放射治疗计划顺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牛丽英 《西部医学》2013,(11):1626-1627,1631
目的 观察比亚芬(三乙醇胺)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在防治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对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2月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31例自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给予照射野涂抹比亚芬(比亚芬组),32例使用美宝湿润烧伤膏(美宝组),观察两组放疗过程中照射野皮肤反应并做记录.结果 比亚芬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美宝组(P<0.05),比亚芬组Ⅰ级皮肤反应较为多见(58%:28%),而Ⅱ、Ⅲ级皮肤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美宝组(39%:53%;3%:19%).比亚芬组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较美宝组晚(P<0.05),所观察病例71%在接受照射剂量20~30Gy之间出现,29%在10~20Gy时出现,而使用美宝组53%的患者在接受照射剂量20Gy之前均已出现放射性皮炎.结论 比亚芬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相比,能有效降低放射性皮炎发生程度,并能推迟放射损伤出现时间,可作为防治放射性皮炎的优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F-box蛋白家族中的一员Skp2参与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7kip1泛素化降解,研究发现Skp2在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Skp2与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鼻咽癌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鼻咽癌组39例,慢性鼻咽炎组24例。标本均经石蜡包埋,HE染色确诊。Skp2和P27kip1蛋白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PV-9000二步法)。结果:(1)Skp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9%,明显高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5.90%,明显低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Skp2、P27kip1的蛋白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颅神经侵犯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颈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3)Skp2、P27ki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s=-0.373,P=0.019)。结论:鼻咽癌中Skp2蛋白表达与靶蛋白P27kip1蛋白降解有关,Skp2、P27kip1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Skp2、P27kip1蛋白表达可作为判断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化疗、全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多发肺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分析46例鼻咽癌放疗后多发肺转移患者的治疗方式及不同治疗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其中单纯化疗27例,全肺放疗联合化疗19例,化疗方案主要是:顺铂加5-氟尿嘧啶、紫杉醇加顺铂;全肺放疗单次剂量120~150cGy,总剂量(DT)1 800~2 100cGy,均是未校正剂量。结果单纯化疗组与全肺放疗联合化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44.44%和73.68%(P<0.05);单纯化疗组和全肺放疗联合化疗组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是81.48%、29.63%、7.41%和89.47%、63.16%、42.11%,其中12个月和18个月生存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全肺放疗联合化疗治疗鼻咽癌多发肺转移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相似文献   

13.
覃莉  黄海欣 《河北医学》2013,(6):869-872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及尼妥珠单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8例晚期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而B组患者则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及尼妥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47%)明显高于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5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的药物毒副反应并未较A组患者的明显增加(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及尼妥珠单抗治疗晚期鼻咽癌疗效确切,安全高效,毒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孙恒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5):875-876
目的:研究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鼻咽癌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鼻咽癌患者、慢性咽炎及正常健康组中EGF和EGFR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EGF和EGFR在鼻咽癌组中呈升高,明显高于慢性咽炎及正常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病例组中EGF和EGFR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GF和EGFR升高的鼻咽癌病例组中5年生存时间低于EGF和EGFR无升高的鼻咽癌病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EGF和EGFR含量的检测可作为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临床分期,预后判断的理想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鼻咽癌中p27^Kip1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p27^Kip1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它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为阐明鼻咽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为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的评估提供新指标。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2002年~2003年存档的60例手术活检切取的鼻咽癌组织组织蜡块,与30例非肿瘤鼻咽组织石蜡标本作比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检测鼻咽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检测发现p27^Kip1蛋白在鼻咽癌细胞核和细胞浆中均有表达。在细胞核表达阳性率为46.7%,非肿瘤鼻咽组织胞核表达为86.7%,前者明显降低,p〈0.01;而在细胞浆中表达丰富,阳性率为68.3%,后者为20%,显著高于非肿瘤鼻咽组织的胞浆表达,p〈0.01。鼻咽癌中p27^Kip1蛋白存在不同于非肿瘤鼻咽组织的胞核和胞浆表达与定位,可见p27^Kip1蛋白胞核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与非肿瘤鼻咽组织相比,p27^Kip1蛋白为细胞核低表达、细胞浆高表达。鼻咽癌中p27^Kip1蛋白存在不同于非肿瘤鼻咽组织的错误的核浆定位,其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减少或丢失可能与鼻咽癌的恶性发展有关。研究提示p27^Kip1蛋白的异常表达和定位可能涉及鼻咽癌的分期和转移等;p27^Kip1蛋白核表达可作为预测鼻咽癌病期和转移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P27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6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收集的鼻咽癌黏膜组织76例(病例组)和正常鼻咽组织3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组标本中的RKIP、P27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RKIP、P27蛋白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两组RKIP蛋白和P27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RKIP蛋白阳性表达率55.26%低于对照组的86.67%,病例组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77.63%高于对照组的46.67%;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Ⅲ期和Ⅳ期鼻咽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RKIP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Ⅰ期和Ⅱ期鼻咽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Ⅲ期和Ⅳ期鼻咽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病灶组织中的P27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Ⅰ期和Ⅱ期鼻咽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RKIP蛋白低表达、P27蛋白高表达,并且与鼻咽癌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的癌变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的外周血特异性分子标志物。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E)分别分离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总蛋白,经蓝银染色后进行图像分析,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识别,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肽质量指纹图谱,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建立了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2-DE图谱;发现并鉴定了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大于2倍的蛋白质点19个,这些差异蛋白质点主要为蛋白质合成与分解、抗氧化应激、分子伴侣、细胞结构相关蛋白质、三大代谢相关酶类以及信号传导相关蛋白质等。结论通过对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患者、鼻咽癌高癌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较蛋白质学研究,筛选并鉴定到19个与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发生相关的蛋白质,其中HSP27、Protein S100-A9、Prohibitin可能成为鼻咽癌高癌家系鼻咽癌癌变机制、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的外周血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防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口干症的效果,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调强放疗30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炙甘草汤含嗽5 min再咽下,对照组予安慰汤(颜色、气味与炙甘草汤相似)含嗽5 min再咽下。治疗时间均为放疗开始到放疗结束后6个月。放疗结束及结束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进行口干程度可视分析标尺法(VAS)评分,检测唾液腺分泌指数(EF)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10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放疗结束及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EF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炙甘草汤对防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口干症效果确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修复患者受损的唾液腺、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和分析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出血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放疗后合并鼻咽出血的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鼻咽部痂皮坏死肉芽出血60.87%(14/23),鼻咽癌局部复发出血21.74%(5/23),鼻咽部假性动脉瘤出血17.39%(4/23);患者救治期间由于大出血死亡5例,止血成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并分析介入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加放疗,研究组在放疗前采取动脉灌注化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放疗半年后, 研究组的近期完全缓解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介入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对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