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同同  王增平  王中华  文杰  迟飞  薛文  宋玉鑫  刘林 《中国骨伤》2021,34(11):1034-1039
目的:探讨骨科天玑机器人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所应用的辅助设备不同,将其分为C形臂X线加机器人辅助置钉组(观察组)和单纯C形臂X辅助下置钉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24~61(40.23±12.19)岁;T11 3例,T12 8例,L1 9例,L2 2例。对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6~58(42.88±10.31)岁;T11 3例,T12 10例,L1 7例,L2 4例。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3 d,1周及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手术前后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并收集术后CT影像,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2(7.07±0.83)个月。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为(5.62±0.51)次,对照组为(12.54±0.52)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伤椎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后痊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等严重并发症,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置钉准确率分别为98.4%(126/128)和90.3%(121/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下椎弓根螺钉置入与单纯C形臂X线透视相比,前者克服了术者生理性震颤、疲劳及术中多次透视等缺点,提高了置钉准确率,是一种更加准确、安全的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骨填充网袋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Kümmell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网袋组及PKP组。网袋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年龄54~83(67.40±7.44)岁;T10骨折1例,T12骨折3例,L1骨折9例,L2骨折5例,L3骨折2例。PKP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56~81(67.20±7.01)岁;T10骨折2例,T11骨折1例,T12骨折6例,L1骨折10例,L3骨折1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和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比较两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网袋组术后1年VAS(1.20±0.41)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50±3.10)%,Cobb角(17.20±3.12)°,椎体前缘高度(20.20±1.35) mm;PKP组术后1年VAS(1.15±0.4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3.20±3.00)%,Cobb角(17.10±3.19)°,椎体前缘高度(20.10±1.37) mm;组内对比两组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袋组共20例20椎,其中1例出现骨水泥向上终板处渗漏,渗漏率为5%;PKP组20例20椎,骨水泥向上终板渗漏3例,向下终板渗漏1例,向椎体前方渗漏1例,向椎体侧方渗漏2例,共7例,渗漏率为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网袋成形术在Kümmell病的治疗中可更好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减少并发症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分别为(1.67±0.76)分、(16.55±6.01)°、(10.95±4.04) mm、(18.95±4.19)°,对照组分别为(1.40±0.86)分、(10.23±5.94)°、(6.11±4.17) mm、(13.34±4.25)°;治疗组患者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优于对照组(P<0.05);NR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NRS为(1.60±0.62)分,对照组为(4.17±0.70)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小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扳法、颈椎坐位牵引可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但颈椎扳法效果更加持久;颈椎扳法可以纠正异常的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高海拔地区脊柱爆裂骨折的特点及当地医疗条件,探讨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12例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9~54(42.50±7.95)岁;车祸伤6例,高坠伤4例,重物砸伤2例;T112例,T124例,L13例,L22例,L31例。手术首先在骨折上下椎置钉,并在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通过体位及撑开实现骨折椎体复位。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变情况,通过X线测量受伤节段后凸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1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27(17.75±5.79)个月。术后3 d,VAS与术前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1,P=0.000);术后9个月JOA评分与术前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85,P=0.000)。术后3 d,Cobb角为(4.42±1.16) °,与术前入院时的(25.67±5.71) °相比矫正率为(82±5)%;术后9个月Cobb角(5.08±1.24) °,矫正丢失率为(16±13)%。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结论:高原低气压低氧环境下,应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减少创伤,应用伤椎置钉技术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出血少,固定节段短,是治疗高海拔地区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后3月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并获得随访患者86例,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成椎间孔镜组(43例)及开窗组(43例)。所有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椎间孔镜组采用全脊柱内镜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e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开窗组采用经典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等一般情况,记录手术前后患肢疼痛及腰部疼痛的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通过MRI观察术后椎旁肌残存率。结果:PEID组及FD组皮肤切口长度分别为(0.7±0.1)cm和(5.0±1.8)cm,出血量分别为(8.0±3.0)ml和(62.0±50.5)ml,住院时间分别为(3.0±1.5)d和(11.0±2.5)d,术后卧床时间分别为(1.0±0.5)d和(3.0±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及术后1年两组患肢疼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ID及FD组术后24 h腰痛VAS评分分别为2.99±0.32和5.44±1.31,术后1年分别为1.56±0.60和3.05±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组肌酸激酶术后24、48 h较PEID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1年,PEID及FD组Macnab优良率分别93%和95%。通过MRI观察,PEID组术后1年椎旁多裂肌残存率明显高于开窗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神经根损伤、血管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在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安全可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在椎旁肌保护、手术切口、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上,椎间孔镜更具优势,更符合微创理理念。  相似文献   

7.
高杰  竺得洲  王浩  李连华  刘智  孙天胜 《中国骨伤》2020,33(12):1128-1133
目的:探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侵占率>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9~57岁。高处坠落伤8例,车祸伤6例,其他伤2例。骨折部位:T11 4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所有患者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的手术方式,通过测量伤椎前缘丢失高度、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椎管侵占率评价影像学效果,并通过Frankel脊髓损伤评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6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8(15.9±5.4)个月。手术时间(234±41)min,术中出血量(431±93)ml。伤椎前缘高度丢失术前(52.25±10.10)%,术后3 d(8.93±3.61)%,末次随访(9.25±2.88)%;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无明显变化(P>0.05)。伤椎邻近节段Cobb角术前(28.19±10.89)°,术后3 d(5.31±5.14)°,末次随访(6.81±4.59)°;椎管侵占率术前(67.68±12.45)%,术后3 d(7.69±4.46)%,末次随访(4.75±1.63)%,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也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末次随访时12例脊髓神经功能获得改善,4例未获得改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者;VSA评分由术前的(7.8±0.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8±0.7)分。结论:对于椎管侵占率> 50%、椎体后缘存在翻转骨块的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具有复位精确、减压彻底、固定牢固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侧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MIS-TLIF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39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56.9岁。病变节段:L3,4 3例,L4,5 15例,L5S1 21例。其中21例行单边固定融合术(单边固定融合组),18例行MIS-TLIF术式(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及住院天数。术后随访时定期行影像学检查并记录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末次随访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单边固定融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分别为(95±25) min、(4.2±0.4)次,明显少于MIS-TLIF组的(120±35 ) min 及(10.1±3.9)次(P<0.05).MIS-TLIF组患者的平均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75±45) ml、(7.2±2.2) d,显着低于单边固定融合组的(165±60) ml 及(11.0±3.7) d (P<0.01).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9.5个月。术后随访期间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显着改善(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内固定、融合器在位,术后1年CT图像提示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Macnab疗效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单边固定融合术与MIS-TLIF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技术要点,评价并探讨该术式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24例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病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9~72(59.6±9.5)岁;腰椎间盘突出伴椎间隙退变15例,腰椎轻度滑脱伴或不伴节段性不稳定9例;22例为单节段融合,2例为双节段融合;单节段融合的节段L2,3 1例,L3,4 3例,L4,5 18例,2例双节段融合均为L3,4及L4,5。该技术主要包括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穿刺及椎间孔镜下减压、椎间隙处理及取自体骨植入、融合器植入并撑开,以及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 d及1、3、6、12、18个月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评估内植入物稳定性及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单节段融合手术时间(192.3±22.7)min,双节段融合(272.5±24.7)min。估计术中出血量每节段<50 ml,所有患者未输血。术前VAS(7.4±1.1)分,术后改善至(2.3±0.8)分(t=-19.65,P<0.000 5);术前ODI(41.2±3.3)%,末次随访时改善为(12.3±2.5)%(t=-35.76,P<0.000 5)。术后共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2例术后出现对侧神经根性症状,于对侧椎间孔镜减压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1例出现经皮螺钉置入相关神经症状,予拆除该侧钉棒内固定后,症状缓解;1例出现手术切口感染,予清创缝合术后好转。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融合器及钉棒系统的移位和松动,14例出现融合迹象。

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但其远期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随访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后矫正丢失情况并分析影像学相关因素。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固定的48例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3~60(45.98±8.20)岁;骨折节段为L2-L4。测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anterior vertebrae height,AVH),伤椎体楔变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及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angle,LKA)并计算随访中局部椎间盘角度(segmental discal angle,SDA),LKA,AVH的丢失(分别表示为LoSAD,LoLKA,LoAVH);评估术前载荷分享评分(load-sharing scores,LSS),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评分(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classification and severity score,TLICS)和邻近椎间盘损伤(intervertebral disc injuries,IDIs)。分析年龄,随访时间,LSS,TLICS,IDIs与矫正丢失的相关性。结果:48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16.13±5.39)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LKA,AVH,VW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LKA较术后1周丢失(5.70±3.17)°,末次随访AVH较术后1周丢失(4.31±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VW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SDA (r=0.706,0.579,0.449)和LoLKA随LSS、TLICS和IDIs增加而加重,LoAVH随LSS、TLICS增加而加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SS评分增加均为LoSDA、LoLKA、LoAVH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下腰椎骨折术后邻近椎间盘角度和伤椎高度有不同程度丢失,且多因素分析提示均与骨折的载荷分享评分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enaissance机器人导航系统在胸腰椎骨折微创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采用后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置钉方式的不同分为机器人组及徒手组,机器人组采用机器人导航辅助置钉,徒手组采用传统徒手置钉法置钉.机器人组20例,男13例,女7...  相似文献   

12.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单侧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单节段骨折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1~65岁,平均36.4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5d,平均3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2例,爆裂型骨折9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为E级。骨折部位:T5骨折l例,马骨折2例,T10骨折2例,T11骨折3例,T12骨折8例,L1骨折5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内固定失败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d、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2.9±1.5、93.8±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明显改善(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同时伤椎单侧置钉方法安全可靠,并且可提高骨折椎体复位效果和质量,改善固定强度及弥散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3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60~73岁,平均65.6岁。32例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其中T_(11) 4例,T_(12) 9例,L_1 16例,L_2 3例。比较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率、椎体后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60~120 min,平均65.7 min;术中出血量20~50 ml,平均25.2 ml。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6个月。椎体前缘压缩率由术前的(49.70±5.89)%恢复至术后2 d的(6.00±2.10)%,末次随访时的(6.06±1.57)%;椎体后缘压缩率由术前的(17.36±4.11)%恢复至术后2 d的(5.48±1.65)%,末次随访时的(5.68±1.82)%;伤椎Cobb角由术前的(13.34±3.56)°矫正至术后2 d的(2.86±0.95)°,末次随访时的(3.04±0.94)°;椎管占位率由术前的(22.77±5.83)%恢复至术后2 d的(5.02±1.93)%,末次随访时的(5.15±1.93)%;VAS评分由术前的6.84±0.88恢复至术后2 d的1.94±0.72,末次随访时的1.63±0.83;ODI由术前的(77.50±5.10)%恢复至术后2 d的(17.94±4.82)%,末次随访时的(15.63±5.19)%。3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顽固性疼痛症状。结论:经皮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可恢复伤椎高度、改善椎管占位、矫正后凸畸形,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PPSF)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4例胸腰段OVC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1例,女63例;年龄65~70岁,平均67.2岁;T_(11)15例,T_(12)32例,L_129例,L_21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PPSF结合PVP治疗组(A组,43例),PVP治疗组(B组,51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骨水泥用量、术后卧床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1年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9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A组为(96.2±28.7)min,B组为(31.8±10.6)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62.2±25.5)ml,B组为(25.4±10.9)ml;伤椎骨水泥用量A组为(5.5±0.5)ml,B组为(4.9±1.1)ml;术后卧床时间A组为(5.1±1.8)d,B组为(1.8±0.7)d。A组较B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伤椎骨水泥用量更大,术后卧床时间更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及1年伤椎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A组[(85.6±3.5)%和(11.9±5.3)°]均优于B组[(84.2±4.5)%和(15.3±3.4)°](P0.05)。B组出现3例伤椎再次骨折塌陷的情况。两组患者术后3 d、1年VA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PSF结合PVP较单纯采用PVP治疗胸腰段OVCF,能获得较强的椎体强度和刚度,更有利于改善伤椎的复位效果,维持伤椎高度,防止椎体塌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岁;T_(11)8例,T_(12)18例,L_1 19例,L_2 10例。根据AO分型,A1型10例,A2型17例,A3型18例,B2型7例,B3型2例,C1型1例。按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传统跨伤椎4钉固定20例,为对照组;伤椎双侧6钉固定22例,为双侧组;伤椎单侧5钉固定13例,为单侧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费用;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指标: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及末次随访伤椎高度、Cobb角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2个月,术后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费用方面,对照组(20 932.4±298.3)元明显低于单侧组[(22 428.2±321.5)]元与双侧组[(23 630.5±310.5)]元(P0.05),且单侧组低于双侧组(P0.05)。在VAS评分、腰椎ODI评分方面,3组间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伤椎高度、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丢失率方面,单侧组[(6.3±2.1)%]和双侧组[(5.6±2.8)%]均优于对照组[(9.2±1.8)%](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率方面,单侧组[(15.2±6.5)%]和双侧组[(13.9±7.2)%]均优于对照组[(23.6±7.5)%](P0.05),但单侧组和双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均适用于胸腰段骨折治疗,短期疗效相当;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在维持伤椎高度及防止后凸畸形发生上均优于传统跨伤椎固定;伤椎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临床效果相当,但单侧固定住院费用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新型外固定器在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9~55岁,平均(37.5±10.3)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为A型骨折,其中T_(10,11)2例,T_(11,12)_3例,T_(12)L_1 9例,L_(1,2)4例,L_(2,3)5例,L_(3,4)4例,L(4,5)1例。28例均行脊柱新型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植骨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并发症情况,影像学观察手术前后﹑外固定拆除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变化、骨愈合情况,依据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8例手术顺利,均获得随访,时间13~32个月,平均(24.5±3.5)个月。术前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和VAS评分与术后3 d、外固定器拆除前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与术后3 d及外固定器拆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则呈现逐降下降的趋势。术后2例出现螺钉松动,1例钉道感染,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采用脊柱新型外固定器治疗无神经功能障碍相邻双节段胸腰椎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观荣  韩雷 《中国骨伤》2014,27(2):97-100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胸腰椎骨折患者18例(24个椎体),男11倒,女7例;年龄52-76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h~7d,平均4.2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12例,爆裂型6例。骨折部位:T12 6椎,L1 9椎,L2 6椎,L3 3椎。对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agittalindex,SI)、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5个月。手术时间80~130min,平均95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为145ml。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4.3±2.8、90.9±1.5、88.6±1.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7.8±2.5)°、(5.3±0.8)°、(6.3±1.4)°;SI分别为52.3±93.8、89.2±5.2、86.4±4.5。术后3d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与术后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神经功能损伤、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发生。结论: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量少,可完整保留脊柱后方复合体结构,同时可有效恢复伤椎前中柱的力学强度,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8.
田观明  韩雷 《中国骨伤》2016,29(7):588-592
目的 :探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55~72岁,平均62.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 h~9 d,平均4.5 d。依据Denis分型:压缩型35例,爆裂型13例。骨折部位:T_(11)9椎,T_(12)15椎,L_1 14椎,L_2 7椎,L_3 3椎。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椎体矢状面指数(SI)随访期间内固定失败情况及后凸畸形再发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2.5个月。手术时间60~140 min,平均85 min;术中出血量50~100 ml,平均为75 ml。术前、术后3 d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6.4±2.6)%、(91.2±1.6)%、(86.9±3.2)%;局部后凸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26.6±3.2)°、(6.2±1.0)°、(6.8±1.5)°;SI分别为(51.6±4.2)%、(90.2±5.9)%、(88.7±4.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acle,VAS)分别为7.6±1.2、2.8±1.9、1.1±0.4。术后3 d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年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生神经功能损坏、内固定失败及后凸畸形再发。结论:经皮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伤椎骨水泥强化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创伤小,同时可有效恢复脊柱正常生理负荷传导,防止内固定失败和椎体再发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