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16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9月行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16例,现将疗效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8~38岁,平均28.8岁。其中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13例,上干损伤3例。手术距受伤时间10个月~32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尺侧腕屈肌肌力均5级。2例术前曾行臂丛神经探查松解术,1例术后行肩外展功能重建术。1.2手术方法臂丛神经阻滞或全麻下,取仰卧位,前臂内侧直切口,掌横纹处切断尺侧腕屈肌腱,逆行游离远端2/3肌腱及肌腹;肘前横切口,经皮下隧道与前臂切口相通,将尺侧腕屈肌游离端抽出至…  相似文献   

2.
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80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用神经束支移位恢复屈肘功能的手术结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或上干根性损伤合并中、下干不全损伤的病例,应用正中神经束支或尺神经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相吻合,恢复屈肘功能,临床治疗80例。结果术后经过8~108个月随访,肱二头肌力达M4者50例,肌力达M3者16例,M3以下者14例;手术有效率为(肱二头肌力M3以上)82.5%,优良率(肱二头肌肌力M4以上,为62.5%。结论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上、中干根性的损伤应首选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修复,重建恢复屈肘功能。  相似文献   

3.
2002年7月~2007年1月,我们对10例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患者采用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的方法重建屈肘肩外展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94年7月~2005年底,采用神经束支移位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其中应用正中神经、尺神经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缝合,重建屈肘功能,手术后临床检查屈肘功能获得满意结果.现将有关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胸小肌移位术加强后期产瘫患者的屈肘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显微外科神经修复手术的开展使分娩性臂丛神经麻痹(产瘫)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但仍有部分患儿因手术疗效欠佳或错过早期手术时机而遗留屈肘功能障碍。对于这种后遗症,主要采用肌肉移位术进行屈肘功能重建。由于产瘫发生机制及病程演变的特殊性,患儿屈肘肌完全瘫痪的可能性很小,多数功能重建手术的目的是加强屈肘肌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因臂丛神经损伤或单纯腋神经麻痹所致难以恢复的三角肌瘫痪及屈肘肌瘫痪的患者进行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和肘关节屈面功能重建。方法:用同侧斜方肌、背阔肌或胸大肌转位重建肩、肘关节功能各5例。结果:肩关节外展功能重建优4例,可1例。屈肘功能重建优4例,良1例。结论:创伤引起神经麻痹所致三角肌及屈肘肌瘫在原神经功能难以恢复的情况下,有选择性地进行肩外展及肘屈曲功能重建,可获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远期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14例臂丛神经上千损伤行正中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根据肱二头肌肌力和肘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手术效果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术后疗效:优9例,可3例,差2例.结论 正中神经部分柬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于损伤的一种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非神经损伤性屈肘功能的I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7例上臂挤轧伤致肱二头肌及肱肌功能丧失的患者,应用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屈肘功能。结果本组7例功能重建手术伤口均一期愈合,经18-24个月随访,均恢复屈肘功能,主动活动范围0°~135°.转位肌肉肌力恢复≥Ⅳ级,前臂旋前、旋后及屈腕功能均无明显影响,肘关节稳定,无明显疼痛,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2004年制定的肘关节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13~16分.评定优,患者自觉满意,均能基本完成日常生活。结论对非神经损伤性的肱二头肌及肱肌功能丧失患者.选择应用尺侧腕屈肌腱转位重建屈肘功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结合后期手功能重建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主动拾物功能的疗效。方法 33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一期手术均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即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外展,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重建屈指、屈腕功能,同时将下干发出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恢复屈肘功能,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同时重建伸肘、伸指功能。术后选择肌力获得有效恢复(肩外展恢复到30°或以上, 伸肘、伸指肌力达到3级或以上,屈肘、屈腕、屈指肌力达到4级或以上)的患者进行二期手功能重建恢复患手的主动抓握功能。主要包括腕关节固定术、拇外展功能重建及掌板紧缩术等。结果 一期神经移位术后平均41±7.7(36~73)个月。10例患者的肌力恢复达到二期手功能重建的条件,其中8例已进行二期手功能重建。6例患者恢复了部分主动拾物功能,1例因爪形指纠正失败,另1例因腕融合术后伸指肌腱粘连致伸指功能丧失。结论 新设计的多组神经移位术可同时恢复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的肩外展、屈肘、屈腕、屈指及伸肘、伸指的有效肌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后期手功能重建,可成功重建患侧上肢的部分主动拾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供体神经的变化.方法 在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障碍时,应用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吻合重建屈肘功能14例,并进行10~36个月的随访.根据肱二头肌肌力和肘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优9例,可3例,差2例.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有年龄、损伤距手术时间、臂丛神经损伤的程度、神经吻合的质量,以及功能锻炼的方式方法.手术前后供体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正中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一种简便、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者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 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_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_3~M_4,肩外展30°~60°、M_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_4。重建屈拇屈指者可握持物品。结论 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联合尺神经束支和臂丛外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臂丛损伤6例,其中单纯上干损伤4例;上中干为主,合并下干部分损伤2例.伤后平均2.8个月接受手术.术式包括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膈神经或者副神经斜方肌支转位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支.用肱二头肌、岗上肌和三角肌肌力,肩外展和上举角度,尺神经功能损失等指标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例中5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肱二头肌均在术后3~4个月开始恢复肌力.随访时间18个月以上的4例屈肘M_4~+~M_5;随访时间4个月的1例屈肘M_3~+.其中3例行外展功能重建,单用膈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臂可上举至180°,外展肌力M_4~+;联合副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肌支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90°,肌力M_4~-;单用副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80°,肌力M_3~+.3例手部握持力与术前相同,2例增强.4例手部尺神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1例小指掌侧皮肤感觉减退,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结论 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修复肱二头肌支可以有效的恢复臂丛损伤后屈肘功能;用膈神经修复肩胛上神经可能取得更好的肩外展和上举效果;本组臂丛下干部分损伤的病例受伤均在3个月内,采用此术式同样恢复了肱二头肌功能,未加重原有的手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的远期疗效,总结其手术适应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对36例患者进行平均为29.2个月的长期随访,按结果评定手术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 手术有效率达94.4%,优良率达63.9%。影响手术疗效的6个主要因素为:损伤类型、受伤原因、手术距受伤时间、患者年龄、供体神经的选择及术后功能锻炼。准确判断患者的损伤类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 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干型根性撕脱伤的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3-M4,肩外展30°-60°、M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4。重建屈拇屈指可握持物品。结论: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肘管综合征中尺神经的卡压因素,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解剖学方法对16具(32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造成尺神经卡压的Struthers弓形组织、内侧肌间隔和肘管,测量肘管内尺神经的面积、肘管的面积和肘管的长度,测量弓状韧带的长、宽和厚度.观测尺神经的营养血管及伴行长度,观测尺神经的尺侧腕屈肌肌支.结果 32侧上肢标本中12侧存在腱性Struthers弓形组织,10侧有肌性Struthers弓形组织,存在率为68.8%.尺神经在内上髁上方[(11.02±1.16)cm,小x±s.下同]处穿内侧肌间隔,尺神经肘管内面积与肘管面积之比为1:3.86,肘管长度为(1.96±0.18)cm.尺神经伴行血管有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后支,尺神经在内上髁下方1cm左右发出尺侧腕屈肌肌支.结论 尺神经在肘管处最容易受压,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时向上的切口长度约为11.02cm,同时切除Struthers弓形组织和内侧肌间隔;尺神经前置手术时,注意保留与神经伴行的尺侧返动脉后支.  相似文献   

16.
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术重建屈肘功能的疗效。方法对16例臂丛上中干损伤(单纯上干损伤7例,上、中干损伤9例),应用尺侧腕屈肌移位术重建屈肘功能。其中3例于术后8~12个月因移位肌腱肌张力松弛,而再次行移位肌肌腱紧缩或止点重新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屈肘肌力恢复至4级12例,3级3例,2级1例。肘关节主动屈曲0°~130°,平均95°;主动伸直-30°~0°,平均-15°;9例在完成屈肘动作时前臂处于旋前位。结论尺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方法简单、效果满意,但术后仍存在移位肌腱肌张力松弛、前臂旋前位屈肘及肘关节伸直障碍等问题,需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以手部内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进行双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双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双侧第一背侧骨间肌和尺侧腕屈肌肌电罔(electromyogram,EMG)检查。结果:3例以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肘管综合征;4例以SEP颈髓至外周电位(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和尺侧腕屈肌、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为尺侧腕屈肌及第一背侧骨间肌神经源性损害、尺神经肘上-肘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大于10m/s、SEPN9-N13峰间潜伏期延长,诊断为二者合并存在。手术治疗10例,术中所见均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与肘管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指浅屈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介绍应用指浅屈肌移位治疗臂丛C5~7根性撕脱伤患者肘关节屈曲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在研究11具成人新鲜上肢标本屈肌腱局部解剖学基础上,对9例不可逆臂丛损伤施行指浅屈肌翻转移位术以重建屈肘功能。结果指浅屈肌76%的血液供应及69%的神经支配集中于指浅屈肌起点以远12cm的肌腹内。保护好这段肌腹的血供及神经,则肌肉的翻转移位是安全的。临床应用9例,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肌力恢复到4级以上6例,3级2例,2级1例,满意率达89%。屈肌腱移位后对手指原有的屈曲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在不可修复的臂丛上干损伤,同侧背阔肌、胸大肌及尺侧腕屈肌不具备移位条件时,用指浅屈肌腱翻转重建屈肘功能,为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重建C5或C5.6根性撕脱伤后的肩外展外旋、屈肘功能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21例臂丛上干损伤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岁.其中C5根性撕脱伤6例,C5.6根性撕脱伤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个月,平均5.1个月.21例患者肩关节不能外展、外旋,其中15例合并屈肘功能丧失.行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肱三头肌肌支至腋神经前支、尺神经部分束至肱二头肌肌支移位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5 ~30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外展恢复至40°~180°,平均92°;肩主动外旋为60°~120°,平均91°;冈上肌、冈下肌肌力恢复至M4级10例,M3级7例,M2级2例;三角肌肌力恢复至M4级11例,M3级6例,M2级2例.14例获随访且合并屈肘功能丧失的患者中,12例主动屈肘>90°,2例为60°~ 90°.按照Narakas臂丛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肘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应用功能相近的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早期重建C5.6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的肩外展屈肘功能,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快且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功能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0.
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目的报道应用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于前后股分叉处切断,经颈血管鞘和食管后深层,椎体前面通路移植5~6股腓肠神经与患侧臂丛上干吻合重建臂丛上干功能6例。结果术后6例随访13~18个月,其中1例肩外展肌力、屈肘肌力均恢复至4级;3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4级,屈肘肌力恢复至3级;1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3级,屈肘肌力恢复至2级;1例肩外展及屈肘肌力均恢复至2级。结论健侧C7经椎体前短通路重建臂丛上干功能,在临床应用上是可行、安全的,具有缩短神经移植长度,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