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鸿洲  莫大鹏 《医学综述》2009,15(15):2287-229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而危险的并发症,其导致的继发性缺血性脑损害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均为研究热点,且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关于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均未统一,尚存在较大争议。关于其发病机制学说,主要包括气体信号分子学说和炎性反应学说;目前对其诊断主要依赖脑血管造影、CT灌注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方法;针对其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脑脊液引流、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基因治疗等方法。本文就近期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形成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段红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2,(36):4227-423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严重患者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影响。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提高其诊断水平对指导该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一种局部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CRPS的产生是多因素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其预后。文章就近年来CRPS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诊断以及治疗进展情况.方法:思考分析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总结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结果:消化性溃疡致病机制复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胃酸和胃蛋白酶起主导作用,黏膜屏障的损害为其基本条件;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治疗多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休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结论:消化性溃疡十分常见,它致病机制复杂,诊断多依靠典型的症状和辅助检查,因为往往反复发作,治疗时更需要医患双方配合.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所致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发病机制复杂, 其诊断的金标准为右心导管的有创性操作。人工智能(AI)的无创辅助诊断技术依赖于图像分析, 是其在医学领域应用的首选目标, 目前已在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CT、MRI等诊断PH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AI与医学的融合为医疗服务和医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是医学未来发展的方向。AI在PH无创辅助诊断中的应用必将提高诊疗效率,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 本文的目的是回顾近期关于AI在PH辅助诊断领域的研究, 促进其在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源性肺水肿(NcurogcnicPuhmmary Edema)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其病情凶险,起病急骤,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人们对它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护理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总结,取得了许多共识。本文就近年国内文献复习,试图从其发病机制、诊断依据、治疗措施、护理等方面作综述。  相似文献   

7.
老年支气管哮喘是一种老年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诊断和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和用药原则进行阐述,使人们对其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8.
许州  王春友 《医学综述》2007,13(14):1087-1089
胰性脑病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病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预后差,积极消除其各种诱因、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本文主要讨论其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杨莹莹  潘永惠  王森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4):168-170,177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患者表现出的情感障碍,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遗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的因素,其诊断缺乏特异性,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神经康复等方法。本文主要在脑卒中后抑郁发病机制、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方面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脑卒中后抑郁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是女性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发展中国家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有效治疗宫颈癌、改善预后的关键。由于其复杂性,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仍然是研究者亟需攻克的难题。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人乳头瘤病毒(HPV)型E6和E7癌蛋白相关机制、lncRNA性质相关机制和肿瘤发生、发展中常见信号通路相关机制,对宫颈癌机制网络中lncRNA的作用进行综述,为筛查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中可用的潜在标志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肛周Paget's病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与肛周慢性湿疹、鲍温病等相混淆,且在临床诊断、治疗、复发因素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尚无统一标准与共识,临床上误诊率较高。为此本文从流行病学、分类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手段及复发和预后方面对肛周Paget's病做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赵汉青 《中外医疗》2011,30(12):191-192
人工神经网络在冠心病诊断领域已取得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冠心病鉴别诊断领域的应用仍为空白。本文从冠心病的鉴别诊断入手,选用基于LM算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结合目前中国医疗场所对冠心病及其他疾病的诊断方法,就如何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冠心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样本信息数字化方法,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目前是成人及儿童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以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的疾病谱强烈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及寿命,且非酒精性脂肪肝已被指出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正确意识并诊断该病已成为临床所需要重视的问题,但目前该病的诊断金标准仍为穿刺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因其无创、重复性强等优点而利于患者的诊断及随访观察。就超声、CT及磁共振技术定性定量诊断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进展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188-192
髌股外侧高压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髌股关节疾病,给众多的膝前痛患者带来困扰。但由于其病因、疼痛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使其诊断的过程中存在相当的困难与争议,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是有必要的。对于不同病因病机以及病变阶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治疗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本文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别从解剖、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本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胆管囊肿,亦称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该病具有分型复杂、症状无特异性、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等特点。因该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常合并肝、胆、胰疾病,极易被误诊或者漏诊,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随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该病在病理、形态、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均有所发展,该综述通过其病因、分型着手,对近年来先天性胆管囊肿的诊断、治疗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舒静  何强  陈芳  莫鑫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8):985-988
白塞病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可以累及任何大小和类型的血管,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而实验室检查结果无特异性,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儿童白塞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特异性强,病情可在短期内迅速进展。本文对1例白塞病患儿的病情演变、诊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使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快正确诊断,以便早期开展疾病管理,防治急危重症。  相似文献   

17.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利用特异放射性核素与人脑多巴胺神经元突触前膜脑多巴胺转运体(DAT)的高度亲和性,可进行帕金森病(PD)患者脑DAT显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PD患者的临床实践.大量研究表明,SPECT对于PD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PD患者脑DAT SPECT显像的图像分析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刘晨 《医学综述》2012,18(23):3969-3971
上尿路上皮细胞癌包括肾集合系统癌和输尿管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日益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重视。但该疾病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而明确的术前定性诊断对于手术方式的选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术前诊断主要有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尿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尿脱落细胞检测、输尿管镜检活检等,其中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最为常用。传统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敏感性低,如何能够提高其诊断敏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2):187-192
骨质疏松症(OP)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肠外并发症,因其较低的筛查率和隐匿的临床症状而常被人所忽视。据报道,IBD 骨质疏松患者出现骨折的风险较高,对其疾病的转归、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IBD 相关骨质疏松在病因、诊断与治疗上均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就IBD 相关骨质疏松的常见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希望以此提高对此病的认知与重视,并为临床工作者对其做出相应的诊治与处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2例Kimura病的诊治过程,对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该病相关文献并结合本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例均为青少年男性,表现为双侧颈面部慢性软组织肿块和淋巴结肿大,累及涎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清IgE升高。行单侧肿块切除明确病理后,术后予皮质激素治疗,残留肿块消失。结论:KD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由于临床医生认识不足易误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升高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皮质激素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较好,应首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