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13C-美沙西丁呼气试验(^13C—MBT)及吲哚氰绿清除试验在急性肝损害肝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分为6、12、24、48、72h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害模型。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吲哚氰绿15min滞留率(ICGR15)、^13C—MBT相关参数:包括^13CO2峰度曲线达峰时间(Tmas)、代谢速率峰值(MVmax)、120min^13CO2累积呼出丰度(CUM120)和呼气峰值(DOBmax)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两变量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各组病理学积分明显升高(P〈0.05),DOBmax、MVmax40和CUM120明显降低(P〈0.05)。病理积分与Tmax呈正相关(r=0.593,P〈0.05),与MVmax、CUM120和DOBmax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1、-0.618、-0.592,P〈0.01)。与对照组比较,12、24、48h组ICGRl5明显升高(P〈0.05),6、12h组与对照组ICGR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C—MBT及ICGR15均能动态地反映急性肝损害的病理状况,^13C—MBT在急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方面较ICG清除试验更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D-氨基半乳糖(D-GaIN)/脂多糖(LPS)引起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雄性大鼠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UTI处理组,各组再分为6h、12h、24h、48h取材4个亚组。腹腔内注射D-GalN/LPS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UTI处理组则在腹腔内注射D-GalN/LPS后立即注射UTI。在相应时间点,门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肝组织切片观察肝脏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UTI处理组血清ALT、AST水平在12h、24h和48h组均明显降低(P〈0.01);UTI处理组TNF-α、NO水平则在6h和12h有明显降低(P〈0.01或0.05);UTI处理组肝组织MDA含量在12h、24h和48h明显降低〈P〈0.01);UTI处理组处理6h后Caspase-3和Caspase-8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UTI对GalN/LPS引起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主要通过其抗炎、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EP)对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48只,并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小剂量EP提前干预组、大剂量EP提前干预组、小剂量EP治疗组和大剂量EP治疗组。在造模后24h时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FN-γ、IL-10和IL—18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HMGB1mRNA水平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FN-γ,IL-10和IL-1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肝组织HMGB1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EP提前干预组和EP治疗组动物血清TNF-α、IFN-γ,IL-10和IL-1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而EP提前干预则显著降低了肝组织HMGB1 mRNA水平(P〈0.01),其中大剂量组最为显著(P〈0.01);病理学检查显示,EP提前干预组大鼠肝组织学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在大剂量组,而且比EP治疗组更加显著。结论EP能有效保护D-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保护效果与药物的干预剂量成正相关,并且提前干预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5.
大鼠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后肝细胞凋亡与炎性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脂多糖诱导D-氨基半乳糖胺致敏大鼠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56只大鼠分为0 h对照组与1、2、4、6、24和48 h脂多糖+D-氨基半乳糖胺处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大鼠后收集肝组织及血清,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反转录(RT)-PCR法检测TNF-α、IL-β、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p53基因表达;收集24 h肝组织用底物显色法检测Caspase-3、8、9,12活性.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经药物处理后,肝组织出现碎片状坏死、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表现,从6 h开始,24 h和48 h显著加重.血清TNF-α浓度在1 h处理组为(727.8±261.3)ng/L,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F=49.82,P<0.01),2 h处理组为(156.4±52.2)ng/L,显著低于1 h组,但高于对照组(F:30.23,P<0.01);血清IL-β浓度逐渐上升,24 h处理组最高,为(360.5±121.6)ng/L(F=18.61,P<0.01).24 h处理组肝组织Caspase-3、8、9、12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F=84.96,P<0.01).iNOS基因在对照组无表达,药物作用后6 h达最高,24 h和48 h则显著下降(F=34.07,P<0.01);p53基因在24 h和48 h处理组表达明显增高(F=37.43,P<0.01);TNF-α和IL-1β基因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F=2.94,P<0.05),其峰值均出现在1 h处理组.结论 小剂量脂多糖可诱导D-氨基半乳糖胺致敏大鼠发生急性肝损伤;Caspase-3、8、9、12活性明显增强是其特征性改变之一;肝损伤的发生与TNF-α、iNOS和p53基因早期高水平表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脉散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LPS)诱导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胁氨基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制作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予生脉散灌胃2h及8h后,检测血清LPS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D-氨基半乳糖能明显增加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IL-1β水平(P〈0.01),随着D-氨基半乳糖作用时间延长的趋势明显减弱,但对血清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无明显影响(P〉0.05);生脉散能显著降低D氨基半乳糖肝衰竭大鼠血清IL-6、ICAM-1和IL-1β水平(P〈0.01,〈O.05)。LPS攻击2h和8h后,能明显诱导D-氨基半乳糖大鼠血清LPS、TNF-α、IL-6、ICAM-1和IL-1β水平增加(P〈0.01);除在8h对TNF-α无影响外,生脉散能明显减轻LPS攻击D-氨基半乳糖大鼠后对血清LPS、TNF-α、IL-6、ICAM-1和IL-1β水平的影响(P〈0.01,〈O.05)。[结论]SD大鼠在急性肝衰竭状态下,存在严重LPS血症,并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炎症级联反应,生脉散可通过调节细胞及炎症因子水平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不同剂量伴刀豆球蛋白 A(ConA)诱导三种不同品系小鼠急性肝损伤,比较肝酶变化、死亡率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分别用6、12、20和30 mg·kg-1 ConA 处理 C57BL/6J、BABL/c 和 KM 小鼠,8 h 后对比观察急性肝损伤动物血清酶学及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在6 mg·kg-1 ConA 的作用下,三个品系小鼠均被成功制造出急性肝损伤模型;在12 mg·kg-1 ConA 作用下,KM 小鼠血清 ALT 和AST 分别为(1006.8±12.1) U/L 和(1391.8±13.4)U/L,显著高于 BABL/c 小鼠[(75.7±0.5)U/L 和(284.7±23.4) U/L)和 C57BL/6J 小鼠(104.4±32.2)U/L 和(492.2±12.3)U/L,P 均〈0.05];同样,KM 小鼠肝指数和脾指数分别为(5.4±0.3)和(0.7±0.5),均显著高于 BABL/c 小鼠[(5.2±0.4)和(0.6±0.3)和 C57BL/6J 小鼠(5.0±0.6)和(0.6±0.2),P 均〈0.05];在20 mg·kg-1 ConA 作用下,三组小鼠血清 AST 和 ALT 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 BABL/c 小鼠(4/10)和 C57BL/6J 小鼠(5/10)死亡率显著高于 KM 小鼠(1/10);在30 mg·kg-1 ConA 作用下,三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均较高(KM 小鼠为30%,BABL/c 和C57BL/6J 小鼠均为100%)。结论不同品系的小鼠对 ConA 的耐受性不同,KM 小鼠对 ConA 的耐受性明显优于BABL/c 小鼠和 C57BL/6J 小鼠,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NF-κB的表达水平及黄芩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肝衰竭组和黄芩苷组采用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黄芩苷组于造模后每隔12 h以120 mg/kg剂量腹腔注射。造模后24 h、72 h、120 h和168 h处死大鼠。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RT-PCR法检测肝组织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NF-κB蛋白表达。结果黄芩苷组大鼠168 h存活率明显高于肝衰竭组。黄芩苷组大鼠各时间点血清ALT、AST、TBil水平较肝衰竭组明显降低(F=173.584,158.329,74.902;P〈0.01)。黄芩苷组NF-κB、TNFα、Caspase-3 mRNA表达趋势与肝衰竭组相同,72 h达高峰,但表达量较肝衰竭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3.801,42.174,27.222,P〈0.001,P〈0.001,P=0.001)。黄芩苷组NF-κB蛋白的表达也于72 h达到最大值,但其表达量较肝衰竭组减少,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03,P=0.017)。结论黄芩苷对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大鼠急性肝衰竭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黄芩苷下调NF-κB、TNFα和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8α甘草酸(18α-GA)对D-氨基半乳糖(GalN)引起大鼠急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除阴性对照组外,所有动物同时腹腔注射10%GalN溶液500 mg/kg,给药组于GalN处理前3 d分别腹腔注射18α-GA 15、30、60 mg/kg,每日一次,GalN处理30 h后取血测定血清ALT、AST,并取肝左叶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18α-GA能明显抑制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转氨酶的活力,并减轻肝脏病理损伤。结论 18α-GA对GalN引起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用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以研究rhKD/APP对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D-氨基半乳糖大鼠肝损伤模型,设空白对照组、模型组、rhKD/APP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对照药物抑肽酶组。观察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及肝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rhKD/APP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的活性及肝组织MDA含量,抑制ALB、TP的降低。rhKD/APP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对肝硬化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在64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正常体检人员,使用日本DDG‐3300K分析仪及配套分析软件检测ICG 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腹部B超等,计算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并分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或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ICGR15为(28.5±18.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7±1.2)%,P<0.05];随着 CTP分级升高,肝硬化患者ICGR15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0.97,P<0.05);ICGR15与CTP分级呈正相关(r=0.650,P<0.05),与肝血流量或血浆清除率呈负相关(r=-0.715、r=-0.817,P<0.05);不同ICGR15的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ALT、前白蛋白、白蛋白和总蛋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44、F=14.05、F=33.63、F=25.3、F=10.58、F=23.51,P<0.05),ICGR15与凝血酶原时间和总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37、r=0.487,P<0.05),与前白蛋白、白蛋白和ALT呈负相关(r=-0.498、r=-0.497、r=-0.272,P<0.05),其中与凝血酶原时间和前白蛋白相关性最强。结论 ICG清除试验能够较准确地动态反映肝脏储备功能,使用ICGRl5评估肝脏储备功能优于CTP分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15 min滞留(ICGR15)、肝脏有效血流量(EHBF)评估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慢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行ICG清除试验和EHBF测定,同时检测患者ALT、TBil、Alb、PTA、CHE等指标。分别观察轻、中、重度患者;ALT正常与异常组患者;TBil正常与异常组患者的ICGR15、EHBF两项指标变化。对患者的ICGR15、EHBF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探讨ICG清除试验及EHBF对病情预测的价值。计量资料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1)在轻度与重度、中度与重度患者间ICGR15、EH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值分别为5.0、12.0、25.0、29.0,P0.05)。(2)在ALT正常与异常组间,ICGR15、EHB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值为135.5、146.0,P值为0.089、0.155)。(3)在TBil正常与异常组间,ICGR15、EHB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值为68.0、84.0,P0.05)。(4)轻度、中度、重度患者ICGR15、EHBF、ALT、TBil的AUC分别为:0.434、0.497、0.622、0.521;0.969、0.075、0.900、1.000;0.861、0.161、0.759、0.950。结论在肝功能定量试验中ICG清除试验是定量评估肝脏储备功能较为准确的方法,有利于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吲哚青绿排泄实验评估肝储备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15分钟潴留率(ICGR15)及有效肝血流量(EHBF)在评估肝储备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脉动色素浓度法(PDD)测定76例行肝段切除的肝细胞癌(HCC)患者的ICGR15和EHBF,分析两者与Child-Pugh分级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ChildA级患者ICGR15明显低于ChildB级患者,而ChildA级患者EHBF明显高于ChildB级患者。18例出现并发症患者与58例无并发症患者的ICGR15分别为18.4±5.6%和8.1±4.0%(P〈0.001),EHBF分别为0.833±0.157L/min和1.154±0.196L/min(P〈0.001)。随着ICGR15的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结论ICGR15和EHBF是预测术后并发症的良好指标。联合Child-Pugh分级和ICGR15能够较准确地评估术前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诱导的应激性肝损害(HSI)大鼠肝组织细胞色素P4502El(CYP2E1)的变化。方法取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A组)和TBI组,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TBI大鼠模型;于颅脑致伤后6、12和24 h,检测各组血清ATL、AST水平和丙二醛(MDA)水平变化,在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CYP2E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在TBI后6和24 h,各组大鼠血清ALT较基线水平[(42.2±8.1)U/L]明显升高[分别为(83.0±10.3)U/L和(1204.5±146.6)U/L,P〈0.01)];伤后12 h血清AST较基线[(44.0±7.2)U/L]升高[(280.4±53.3)U/L,P〈0.01)],于24 h达峰值[(790.3±114.5)U/L];伤后6 h MDA较基线[(5.2±0.2)nmol/mg]明显升高[(14.2±0.2)nmol/mg,P〈0.05],24 h达峰值[(56.3±0.5)nmol/mg];伤后24 h肝组织损伤最严重,可见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窦明显扩张,散在肝细胞点状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伤后6 h肝组织CYP2E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基线水平[分别为(0.28±0.02)和(61.68±0.60)]明显增加[(0.89±0.05)和(120.24±1.22),P〈0.05],在24 h达峰值[分别为(1.50±0.02)和(200.40±2.61),P〈0.01]。结论 CYP2E1可能参与了TBI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引起HSI。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己酮可可碱(PTX)对酒精性肝病小鼠酒精代谢酶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的影响。方法将64只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用50%酒精灌胃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以20%酒精连续灌胃6周建立慢性酒精性肝病模型;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乙醇脱氢酶(ADH)和细胞色素 P4502E1(CYP2E1)活性;采用 RT-PCR 法检测肝组织 ADH、CYP2E1和 PPAR-α mRNA 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 CYP2E1和 PPAR-α蛋白表达。结果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 ADH 活性分别为(11.2±1.6)U/ml 和(5.8±1.4)U/ml,与相应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2.5±1.2)U/ml 和(4.3±0.6)U/ml];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 CYP2E1活性分别为(12.2±1.8)U/ml 和(11.8±1.7)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9±1.4)U/ml 和(6.5±1.2)U/ml,P〈0.01)]和治疗组[(8.1±1.5)U/ml 和(7.8±1.5)U/ml,P〈0.01];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 CYP2E1阳性细胞相对表达强度为(765±21)和(682±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8±12)和(305±18),P〈0.01)]和大剂量 PTX 治疗组[分别为(521±18)和(418±12),P〈0.01];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 ADH mRNA 水平与对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肝组织 CYP2E1 mRNA 相对水平分别为(1.47±0.32)和(1.13±0.52),显著高于对照组[(0.89±0.23)和(0.45±0.28),P〈0.01)]及大剂量 PTX 治疗组[分别为(0.92±0.27)和(0.48±0.32),P〈0.01)];急性酒精性肝病动物肝组织 PPAR-α mRNA 水平与对照组或 PTX 治疗组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 PPAR-α mRNA 相对水平[(0.45±0.31)]显著低于对照组[(0.85±0.21),(P〈0.05)];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 PPAR-α阳性相对表达强度为(322±15)和(262±2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721±18)和(689±14),(P〈0.01)]和大剂量 PTX 治疗组[分别为(548±20)和(725±19),P〈0.01)]。结论 PTX 能够减轻急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可能与其上调酒精代谢酶 CYP2E1和下调 PPAR-α表达有关,而与ADH 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屏障功能改变,并探讨化滞柔肝颗粒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化滞柔肝组(1.1 g·kg-1·d-1)、中剂量化滞柔肝组(2.2 g·kg-1·d-1)和大剂量化滞柔肝组(4.4 g·kg-1·d-1)。给予模型组和治疗组动物56%红星二锅头灌胃,1次/d,连续5周,制备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检测肠道细菌移位率(BT)和肠黏膜通透性[以乳果糖(L)/甘露醇(M)排出率(L/M%)表示]。同时观察血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黏膜病理学改变。结果在实验5 w 末,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呈中度脂肪变和炎症改变,其 BT、L/M 比值、碱性磷酸酶(ALP)和肝质量指数分别为70.0%、(0.38±0.18)%、(427.1±126.6)IU/L 和(4.3±0.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23±0.07)%、(306.4±67.1)IU/L 和(3.6±0.4)%,P〈0.05)];与模型组比,各剂量化滞柔肝颗粒处理动物肝组织小叶内炎症减轻,小剂量组 L/M 和肝质量指数分别为(0.27±0.06)%和(3.8±0.3)%,均低于模型组(P〈0.05),肠道 BT 和血生化指标较模型组也有改善;中剂量和大剂量组 L/M 分别为(0.22±0.16)%和(0.18±0.07)%,肝质量指数分别为(3.7±0.3)%和(3.6±0.2)%,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而肠道 BT 为10.0%和22.2%,ALT 为(39.8±5.0)U/L 和(40.8±5.6)U/L,AST 为(113.4±38.3) U/L 和(111.2±28.9) U/L,ALP 为(334.4±47.6) IU/L 和(350.2±112.2) IU/L,也均低于模型组[分别为70.0%、(54.1±17.2)U/L、(163.2±67.5) U/L、(427.1±126.1)IU/L,P〈0.05)]。结论酒精性脂肪肝大鼠伴有肠道屏障功能减弱,化滞柔肝颗粒对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氢饱和生理盐水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4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和氢饱和生理盐水处理(HRS)组,每组18只.采用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方法制备ANP模型.HRS组在造模成功后5 min尾静脉注射HRS6 ml/kg体重,并皮下滴注HRS 20 ml/kg体重.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仅翻动十二指肠和胰腺后关腹.假手术组和ANP组大鼠在术后5 min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 ml/kg体重),并皮下滴注生理盐水(20 ml/kg体重).术后3、12、24 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检测血淀粉酶、肌酐、尿素氮含量.取新鲜肾组织制备匀浆,检测其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肾脏及胰腺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肾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 ANP组12 h时的血淀粉酶、肌酐、尿素氮水平,肾脏组织病理评分,MDA含量分别为(5396±500) U/L、(80.3±11.6) U/L、(14.1±2.1)U/L、(448.3±36.8)分、(7.03±0.85) nmol/mg,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SOD活性为(35.2±5.28) U/mg,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P<0.05).HRS组的相应值分别为(5448±967) U/L、(41.9±8.6) U/L、(7.2±1.3)U/L、(315.2±39.6)分、(5.15±0.35) nmol/mg,较ANP组均显著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SOD活性为(49.1±6.79) U/mg,较ANP组显著升高,但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值均<0.05).结论 氢饱和生理盐水对ANP大鼠的肾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并探讨谷氨酰胺的保护作用。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和谷氨酰胺治疗组(C组),分别检测肠道细菌易位率、肠粘膜通透性,同时观察血生化、肝脏和末段回肠粘膜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A组比,B组大鼠血清AST和ALT水平显著升高(AST:256.6±50.8U/L对175.2±16.2U/L,P〈0.05;ALT:86.5±5.4U/L对53.7±13.2U/L,P〈0.05),C组无显著变化(P〉0.05);B组肠道细菌易位率明显增高(62.5%,P〈0.05),C组无显著变化(35.0%,P〉0.05);B组肠粘膜通透性显著升高(235.1±26.4ml·min^-1·cm^2对30.1±33.6ml·min^-1·cm^2,P〈0.05),C组肠粘膜通透性比B组明显下降(190.9±19.8ml·min^-1·cm^2对235.1±26.4ml·min^-1·cm^2,P〈0.05):B组大鼠末段回肠病理损伤明显加重(3.8±0.9对0.4±0.5,P〈0.05),C组比B组明显下降(2.7±0.7对3.8±0.9,P〈0.05)。结论 大鼠酒精性肝损伤伴有肠道屏障功能改变,谷氨酰胺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及肠道屏障功能具有双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