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以反流、烧心为典型症状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在亚太地区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常以抑酸、促胃肠动力药和手术治疗为主,但存在疗效欠佳、易复发且不良反应明显的弊端。中医药以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心身同治为特点,在提高整体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本文以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为切入点,分别从内服、外治综述近5年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伴或不伴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其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副作用、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展现出其独有的优势。该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实验研究3个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几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诊疗经验与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损害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随内镜分级损害越重,其治疗效果越差。本文对8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分级损害程度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疾病,是上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或胆汁相关,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值得引起重视,由于胃食管反流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可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故在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据内镜下表现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和糜烂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损害程度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随内镜分级损害越重,其治疗效果越差。本文对8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内镜分级损害程度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健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多脏共病,以胃为主;治以多法施治,标本兼顾;辨诊以辨证为主,结合辨病。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具有慢性复发倾向,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年来针灸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总结针灸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为针灸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以胃、食管动力障碍为主要病理机制的疾病,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食管与食管外的损害,临床上以胃灼热、泛酸、胸骨后烧灼样疼痛为主要表现。胃食管反流病是公认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目前,西医学主要以抑酸、促胃动力等药物对症治疗,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流问题,停药后病情多又复发。  相似文献   

9.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也有人称之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自2002年以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内窥镜检测,结合中医药理论,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  相似文献   

10.
刘万里教授主张诊疗胃食管反流病应重视中西医结合思维。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采取分期疗法,发作期以快速愈合炎症、缓解控制症状为治疗目标,此阶段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缓解期主要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中药为主、西药为辅。针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刘万里教授强调优化诊疗方案的重要性,找到中医干预胃食管反流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药“治病求本”“辨证论治”等特色优势,可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因食管胃连接部防反流机构障碍而导致胃或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也有人称之为胃一食管反流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灼热、疼痛、反酸、暖气、恶心呕吐等症状。自2002年以来,笔者通过临床观察与内窥镜检测,结合中医药理论,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道动力障碍的常见疾病,主要是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时可导致食管癌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治疗GERD,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胃食管动力功能,停药后易复发。近年研究显示中西医联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显著疗效~([2-4])。笔者运用和胃降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多发病,西医药治疗常需维持治疗,长期应用PPIs抑酸剂,其中有部分患者会有进展为Barrett食管,甚而有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中医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有确切疗效,但众家辨证、用药各有特点。该文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将胃食管反流病的西医病生理等与中医辨病、辨证相呼应,以此来探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标准化及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与酸和(或)胆汁等反流相关,以烧心为典型临床表现。过去,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流发生机制,而对其他机制研究较少。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从分子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等各方面认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发展及表现。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反流发生机制、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形成机制、食管黏膜损伤机制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致的疾病,中医治疗有明显的优势,作者通过对有关胃食管反流病文献的总结,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分型认识、中医治疗等方面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综述,希望对中医临床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近几年本病的中医药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日趋一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成药,中医外治法等。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能够降低其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缩短治疗疗效。文章综合近几年文献,对其治疗进展与优势做一综述,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进而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典型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1],症状严重时会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以及外科治疗4个方面.本文主要就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做一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烧灼样疼痛、吞咽困难、反酸等,属于中医噎膈、胃脘痛、反酸、嘈杂等病范畴,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现代医学对治疗本病无特殊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比较深入,运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对本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和治疗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采集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50例,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对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随机法分为25例A组与25例B组,其中A组接受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B组接受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与铝碳酸镁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经过分析后,发现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包括胃酸分流、食管动力障碍、不健康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高敏感性食管、不严格遵照医嘱与胆汁反流。经过对比后,B组治疗有效率相较于A组更高(P0.05)。结论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高危人群中,可通过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有效预防,在经过相应对症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Zhang 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82-1584
胃食管反流病包括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以及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后期严重并发症的消化性食管狭窄和短食管。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不仅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痛苦,而且被认为是形成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因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目前成为西方国家上消化道疾病研究的一个重点。在我国有大量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