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疲劳性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骨折,多为隐性骨裂,常见于新兵基础训练的初期阶段(2~7周),以下肢长管状骨和跖骨多见,发生率高达20%~30%[1]。我院自1995年1月以来,收治8例非暴力因素所致的股骨干疲劳性骨折患者,均为5 km长跑训练中致伤的新兵。作者对其致伤过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8例均为男性新兵,年龄17~19岁,平均年龄18.2岁。骨折部位:股骨中下段3例,下段5例;右侧7例,左侧1例。骨折类型:斜型4例,粉碎型3例,横断型1例。1.2 主要病史与X线表现8例患者均无下…  相似文献   

2.
72例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SF)的原因,为预防应力性骨折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基础训练期间就诊登记,回顾分析某部2008-2010年72例入伍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了解其发生部位和危险因素。结果应力性骨折发病率6.07%。股骨应力性骨折2例占2.78%,胫骨应力性骨折67例,占93.05%,足第二跖骨骨折3例占4.17%。入伍前缺乏运动、带伤训练、循环训练是应力性骨折的高危因素。结论新兵基础训练致下肢应力性骨折以胫骨多见,与胫骨解剖结构以及训练方法等有关,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区别对待和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61例新兵基础训练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下肢(59例)发病高峰期在训练的第2.3周,上肢(2)例。41例经休息理疗治愈,8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经骨牵引治愈,9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 方法 对29例士兵及入警大学生学员基础军事训练致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 结果 下肢(26例)发病高峰期在训练的第2、3周,上肢(3)例.9例经休息理疗治愈,8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经骨牵引治愈,9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 结论 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后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军事训练中应力性骨折7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因素、早期诊断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6例军训中应力性骨折进行病因调查及分析,并下部队了解训练计划及方法。结果:第一年度兵(54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2,3周,第二年度兵(22例)发病高峰在训练的第3,4周。59例经休息、理疗治愈,6例完全骨折无移位者经石膏固定治愈,3例骨折并移位者经骨牵引治愈,8例骨折并移位者经手术内固定治愈。结论:发病因素为个体内在因素及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开训的2-4周是预防的重点时期,早期诊断与合理练兵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警新兵基础训练期间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因素,为制定应力骨折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2年2月于赤峰220医院确诊的48例下肢应力骨折的新兵,按照1:1的配比选取对照,对照组为同期参加训练而未发生应力骨折的新兵,配比条件是同性别、同年入伍、同期训练、参加相同训练内容。结果: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10.4%(48/460)。应力骨折的危险因素为吸烟,OR值为2.009;保护因素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值为0.240。结论:新兵下肢应力骨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显示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好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较低,入伍前吸烟的新兵应力骨折的发生率高,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应循序渐进,以降低应力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申国光  左振雄  王贤义 《广西医学》2001,23(6):1472-1473
疲劳性骨折也称为行军骨折〔1〕或称为应力性骨折〔2〕,是因为长期反复的轻微伤力引起 ,或由于训练过度疲劳及长途行走所致的一种骨折 ,也可以说是由于没有科学的训练计划 ,强制性训练而过度疲劳所致的骨折 ,现将我院几年来收治经临床证实诊断4 2例疲劳性骨折及X线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4 2例均为男性 ,新入伍战士平均年龄 19 5岁 ,病程平均四周 ,均有长跑、行走急行军训练史 ,因训练八周左右出现局部疼痛酸胀 ,逐渐加重 ,活动疼痛、受限 ,其中 6例因单双杠训练时 ,下肢撞击杠木上 ,症状加重而就诊 ,主要临床症状为局部…  相似文献   

8.
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不愈合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较棘手。本文通过对41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不愈合原因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一般资料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24~63岁。41例中:开放性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32例。其中股骨骨折包括多发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包括多发骨折25例。伤因:撞击伤27例,碾压伤8例,坠落伤4例,火器伤2例。内固定情况:既有钢板又有髓内外固定者2例,单独钢板固定26例,单独髓内针固定13例。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6个月,平均17个月。41例患者均经临床及X线检查并经手术证实为骨折不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在下肢骨折中应用的疗效。方法:本组股骨干骨折17例,其中外伤新鲜骨折14例,陈旧性骨折2例,病理性骨折1例,经腓骨骨折8例,新鲜骨折7例(其中2例为开放性骨折),陈旧性骨折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陈旧性骨折病例植自体骨,结果。经6-18月随访,24例骨折全部愈合,下肢功能及关节活动良好,1例病理骨折随访6月,术后患肢功能良好,结论:带锁髓内钉在治疗下肢骨折中,扩大了髓内钉的适用症,可用于下肢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陈旧性骨折不愈合及病理性骨折,具有适用症广。骨折愈合率高,手术感染率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18例。结果:18例随访8个月至7年,胫骨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6周~32周,平均24周,下肢活动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是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评刊之感     
欣逢《中国医院》创刊6周年、公开发行两周年之际,谈点评刊之感,以兹庆贺、纪念。 从2001年7月起,我有幸担任本刊评刊员,真诚感谢给我这一“老有所学”机会,期期通读,收获甚丰。24期,千篇文章(含动态、短讯),颇有走进没设课桌的动态医院管理大学之感。《中国医院》杂志突出特点,一是政策性强,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对医院改革发展,乃至整个卫生改革发展的部署,传递信息,答疑释惑;二是科学性强,理论阐述,经验介绍,感悟体会,都遵循经济社会规律和医学科学规律;三是权威性高,政府官员,学会领导,院士、博士专家,优秀院长、主任,国内国际名士,均为本刊撰稿。本刊对医院管理者和卫生管理者及时而良好的指导作用,已为业内人士所公认和赞许。  相似文献   

12.
依从性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疾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其对临床效果及疾病康复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预测患者依从性状况并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医护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改善预后。对依从性的定义和测量工具、依从性预测模型及评分系统等系列问题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特定疾病的依从 性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中使用双腔球囊导管置管和注药过程中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方法:搜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本院行HSG的患者2 308例,均使用双腔球囊导管。比较不同球囊大小、导管顶端插入深度和不同通液速度对HSG的影响。结果:不同球囊大小造影剂外溢、导管脱出、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和宫腔显影不全的比例有明显差异,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顶端位于输卵管开口处者82.69%(640/774)同侧输卵管、宫角不显影,经调整后71.45%(553/774)同侧宫角显影,55.17%(427/774)同侧输卵管显影;导管顶端位于宫腔内、宫颈管内者有37例和7例宫腔部分显影或不显影,经调整后宫腔均正常显影;不同通液速度疼痛和输卵管再通的比例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淋巴静脉返流的比例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根据宫腔大小和位置选用适当的球囊大小、导管位置和通液速度,获得最好的显影效果同时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测量方法,使病变诊断定量计算更为简便。方法本文拟在T2测量方面借助Matlab进行测算,依据T2的数学表达式特征,采用单双指数曲线拟合法、最小二乘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对三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通过Origin9.0软件评估,数值波动双指数拟合最小、最稳定;最小二乘法较大;单指数拟合最大。但最小二乘法和单指数拟合地更快。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测出横向弛豫时间T2的值。  相似文献   

16.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院患者入院过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秀明  陈洁 《中国医院》2012,16(2):77-78
合理有效的做好患者人院安排是医院面临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笔者简单介绍了国外医院的入院过程,并提出改进患者人院过程应准确的记录患者信息、有效的使用各种技术、以及最优化医院的资源等策略,以期为中国医院患者入院以及挂号过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国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方法 检索科学引文索引扩展板(SCI-E)数据库2006-2016年ITP主题领域的文献,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应用Cite Space软件分析国际ITP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发文机构分布及主题分布情况,重点对目前ITP的国际研究热点主题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期刊论文936篇,2006-2015年ITP主题领域的文献量呈稳固上升趋势;研究主要分布于东亚、欧洲及北美洲地区,文献发文排名靠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论文产出最多的机构为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模型、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幽门螺杆菌根除、系统评价、T淋巴细胞增殖为研究热点;大剂量地塞米松、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反应等高频关鍵词为最新研究方向.结论;本文明确了ITP主题领域研究的作者合作关系、地域分布,以及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可以为我国ITP科研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高血压性头颈痛治疗效果。方法:对76例高血压头颈痛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葛根素治疗)、对照组42例(β体阻滞剂治疗)。结果:5天内总的症状消失率治疗组82.4%,对照组5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的停药反跳率分别为8.8%和42.9%,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峡谷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葛根素对高血压性头颈痛疗效优于β受体阻滞剂而且稳定,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