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泻实法在虚证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利 《陕西中医》2006,27(1):125-126
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大要不外虚、实两端。其治疗原则为“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然虚弱之体,正气内亏,抗邪无力,易受邪侵,而一味补益又有恋邪之弊。邪气稽留进而更损正气,加重虚损。因而治疗上常应用泻实法以达到祛除病邪,保存正气而治疗虚证之目的。1以泻代补正  相似文献   

2.
孙洁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8):346-347
临证治病 ,虚实的辨析往往是成功的突破口 ,知其虚实之后 ,斟酌攻补 ,然后才可以治愈疾病。但虚实之间 ,变化多端 ;攻补关系 ,亦多难明。考疾病之发生 ,正虚是基础 ,邪实是关键。虚实并见之证 ,可以用攻法 ,使邪气速去 ,则正气自可渐安 ,此乃以攻为补也。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攻为补的方法治疗男科疾病 ,取得满意疗效 ,现介绍如下。1 因邪而致虚 ,当急去其邪 ,以期正气自复病非人所素有 ,必有邪伤 ,而后成病。邪气侵袭人体 ,正气胜则无病或病不足忧 ,正气不敌则可为病。邪居于内 ,阻碍气血流通 ,妨碍正气生长 ,久而重伤元气。正气伤则更难逐寇…  相似文献   

3.
探讨《内经》不应脉的意义。以文献研究的方法,探究《内经》对不应脉的认识,以研究其内在涵义。不应脉的理论基础是脏气不应,所在脏气上应于司天之气,掩盖了所在脏气本身的真象,表现出司天之气的脉象特征。脏气不应本气而上从于司天之气,脉象不应脏气而应于天,是为不应脉。不应脉的一个特点,是不应脉全体现于寸和尺,寸应该是寸口,包括寸关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论之脉全以三阴为前提,尺候不应脉左右相同;《内经》不应脉表现在不同的年份,与司天和六气客气密切相关,南政北政各有不同。不应脉为天气之脉象,脏气之不应,以反手其诊和以沉脉之诊都缺乏科学的道理,反其诊则见,应该理解为鉴别脏气之不应,与病气相反,脉从司天而不显脏气、病气。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病是多种因素交互错杂而生成的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中医病因病机可高度概括为正不胜邪,癌瘤内生,在体内进一步耗伤正气,正气愈衰而邪气愈盛,故肿瘤至中晚期阶段病情难以控制。针对具体的"正虚"以及"邪实",现代中医肿瘤学者凭借各自的临床观察以及经验总结则各有见解。由此可知肿瘤病机复杂,中医治疗需讲究个体化论治,拓宽治疗思路,临床不应以"肿瘤"之局部概念先入为主,而忽略了整体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时行病为晋·王叔和《伤寒例》首先提出。王氏以六淫作为外感病的病因,并分为四时正气和时行之气为病二大类。所谓时行之气,即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这是与四时正气相对而言的反常的四时气候变化。时行病由时行之气所致,都系感而即发,概属新感范畴。因其“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故又称时行之气为时疫之气,这说明王氏已认识到时行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时疫病,见于明吴又可的《温  相似文献   

6.
慢性肝炎是由急性肝炎迁延而成 ,它以多脏腑功能失调 ,正气虚衰 ,虚实夹杂为特征。故病程较长 ,病情复杂 ,临证用药当立足于辨证论治 ,标本兼治。疏肝的同时应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肝炎的病位在肝 ,病机为肝气郁结 ,治疗理应疏泄。然慢性肝炎亦有疏之不应者 ,虽属邪气郁结 ,肝失疏泄 ,但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脾胃。中医学的基本观点强调整体调节 ,不拘于病灶之所在 ,故在疏肝不应的情况下 ,必须重视调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胃气机的升降 ,以纠正肝脾失调及肝胃不和 ,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人体脏腑功能的发挥离不开阴阳的升降 ,而升降的枢纽在…  相似文献   

7.
慢性疑难病的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治疗当以攻邪为大法,可用峻猛毒药,审病之轻重而缓攻或急攻。邪实而正气不伤者,当着重于速战速决,猛攻猛泄,以阻止病邪之深入,祛邪以扶正;邪方实而正已虚者,攻泄邪实当先略急攻后缓攻,首先略急攻以去邪实,以祛其大邪,其次,待邪势稍衰,当峻药缓投;邪实而正气已大虚者,当以峻药缓投之法。  相似文献   

8.
王家鹏  郭刚  王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5-2076
癌瘤之成 ,不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凝湿聚、或热毒内蕴、或正气亏虚 ,久之均能瘀积邪毒。病毒与正气相搏 ,表现为肿瘤患者的各种症候。但是 ,尽管病情变化错综复杂 ,邪毒介入病体却是本病根本之一。毒陷邪深 ,非攻不克 ,故常用有毒之品 ,借其性峻力猛以攻邪 ,即肿瘤防治之常用的“以毒攻毒”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善用攻法 ,他说 :“夫病之一物 ,非人身素有之也 ;或自外而入 ,或由内而生 ,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 ,速攻之可也 ,速去之可也。”肿瘤是邪毒瘀结于内 ,大多表现为阴邪之毒 ,所以 ,攻毒祛邪多用辛温大热有毒之品 ,取开解拔毒…  相似文献   

9.
健脾理气法治疗肿瘤具有一定的理论根据.《医宗必读》论述肿瘤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外证医案》更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癌).”脾胃论者重视脾胃作用,认为“元气之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从脾胃入手,调整患者全身状况,调动其内在抗病能力,既是健脾  相似文献   

10.
在外感热病中,同清泻实热法一样,补虚法也是中医治疗高热,特别是长期高热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持续较长时间的高热,必耗伤气血津液,致正气亏损,尤以病中饮食不佳者为著。在热病中,凡正气亏损而高热不退者,其病机多为正虚邪恋,即正气愈虚,邪热愈炽,治之愈难。此时正虚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倘不顾正气,一味攻邪,非但徒劳,反伤正气,加重病情,此即前人所谓“有热莫攻热”之义。此时当针对具体证情,以扶正为主的方法,改善和提高机  相似文献   

11.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病无症"的出现与自身正气和感受疫戾之邪的强弱有关。病理核心为"湿邪"。对于整个病程中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的患者来说,正胜邪退,邪不胜正为其基本病机;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来说,正虚邪实,邪伏而未发是其基本病机。围绕"有病无症"的病理病机,调理"后天之本",调节脏腑功能,鼓舞正气抗邪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力军  建辉 《家庭中医药》2007,14(10):22-22
6、中医治疗外感多以药物助人体正气驱邪外出,如治疗小儿麻疹,多用发表之剂,使里之邪毒尽达于肌表,如果过用寒凉,冰伏热毒,疹必不能透发,可致毒气内攻,喘闷而亡。1、表里出入是指外感病邪与人体正气相互斗争后,邪气由表入里或自里达表。邪气的去向决定于正邪双方斗争的结果。3、如果病人出现烦躁不眠,高热谵语,饮食不进,腹胀喘满拒按,二便不通或腹痛下利,脉见滑数,则为病邪入里已深,病势较重。4、如果人体正气亢盛,或治疗护理得当,正气能够战胜病邪,正胜邪退,患者病势减轻,称里邪达表。5、如温病患者原有发热、烦躁、胸脘满闷等里证,汗出后…  相似文献   

14.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失于约束而病。由于患者初期失治、延治、误治、或是病邪过盛、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乃言正气之要。然下医不解,唯念正气,是重补法,皆传以热为补而以寒为泻;又脾胃之病,恰偏虚弱,适逢温补,以讹传讹,非正道也。至北宋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医家好用成方,偏于温燥,尤是附子、肉桂之类[1]。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活血化瘀法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相文  吴江 《河北中医》2010,32(10):1562-1563
<正>张锡纯提出"补正气,即所以逐邪气",治病服药"必赖其人之正气无伤,药借正气以运行之而后可以奏效",扶正使"人之气血壮旺,愈能驾驭药力以胜病"。故临证调方既要视药性之补、破、寒、热,"确知其性情能力",亦要视服药者资禀强弱,"务须细心斟酌,随时体验,息息与病机相符,而后百用不至一失"。这充分体现了其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7.
扶正畅郁论     
吕金仓  刘雅琴  白亚平 《河北中医》2012,(10):1546-1547
虚与郁是中医学中2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正气不足为虚,正气不畅为郁,人身诸病离不开虚与郁,故从虚郁立论,提出扶正畅郁之说,并在此理论指导下,临床应用扶正悦心饮诸方,体会如下。1人体恒虚,扶正为本虚者正气不足之谓也。何谓正气?就宇宙而言,充斥于天地的至大至刚之气为正气;就社会而言,正义、公平、和谐为正气;就人性而言,浩然之气概,刚正之气节,光明正大之作风,纯正良好之习性为正气;就身体而言,自我调节、适应环境、抗邪防病和康复自愈等能力皆为正气。我们认为,人体恒虚。自有人类开始,虚弱即应运而生。天、地、人三者中,人居于天地之间,虽为灵物,却属弱者。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环境,进化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自人类文明而始,即不断改变衣食居处,生活习性,竭力适应天地造化,以求长生。人之体力和智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实际上增强的过程就是扶助人身正气的过程。正气充足则身心康健,正气不足则功用受制,功用受制则自我调节、适应环境以及抗病和康复能力皆弱,在人体则易病易天。  相似文献   

18.
补益正气法是运用中医护理法扶助正气,增强病体抗邪能力,适用于虚症患者的一种护理方法.此法不但能护理病之脏腑亦能维护与病脏病腑有相互制约关系的脏腑的功能,使患者已虚弱的"正气"得以恢复.文中介绍了三种护理法.  相似文献   

19.
<正> 气血津液皆为人体正气,同具御邪抗病之能力。但具体到各种正气所抗病邪之种类则有不同,诸正气所特有的不同职能的抗邪能力,称之为正气分职抗邪。正气分取抗邪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临证时不难发现虚热性疾病有发热、口渴;虚寒性疾病有畏寒、肢冷。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可能是因温热之邪耗伤了体内阴液,致阳胜阴衰;阴寒之邪损伤阳气,使阳微阴胜。在治疗时以养阴清热,则虚热之病可痊;用温阳散寒法,则虚寒之疾可除。其养阴温阳皆为扶助人体正气,以期抗病痊疾,然何不于虚热病时扶阳以除热邪?虚寒性疾病养阴以散寒邪?由此可见,正气因其种类不同,所抗邪气亦有差异。形成正气分职抗邪的原因,主要责之于正气的不同功能和邪气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刘松江教授认为肺癌的病机不外"痰、瘀、毒、虚",而正虚为其病理基础,为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其病位主要在肺,但由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及疾病的发展又兼及他脏,流注周身,最终五脏均可受累,使病情迁延或加重。肺癌患者早期正气不虚,邪气尚浅,病性以标实为主;中期邪气日盛而正气渐虚,病性虚实夹杂;后期正气大虚,病性以本虚为主。正虚邪实是肺癌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和必然结果,并贯穿病程的始终。治疗强调扶正与祛邪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