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在标准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础上,瑞舒伐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片20 mg/d,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hsCRP水平,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均P0.05)。6个月时,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及hs-CRP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均P0.05)。3组间治疗前内-中膜厚度(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6个月时IMT及低回声斑块比率显著降低,高回声斑块率显著增高(均P0.05)。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及对照组患者第6个月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3组间NIHSS评分及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瑞舒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作用比阿托伐他汀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09-02-2011-02收治的164例符合入选标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0例采取常规治疗,治疗组8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结果 2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停止时、发病1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对脑微出血的影响。方法 48例大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患者根据其血脂水平等分为强化降脂组(20例)、标准降脂组(14例)和非降脂组(14例);入组者在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化及标准降脂治疗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平均(18.6±9.9)mg/d或(7.7±3.0)mg/d 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脑微出血灶数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检测。结果强化及标准降脂组治疗后血清TC、LDL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非降脂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各组间治疗前后脑微出血灶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短期降脂治疗对脑微出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短期内使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以了解其对脑梗死炎症抑制和颈动脉斑块稳定作用.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60)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60).抽血检查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强化治疗组60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2w检测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结果 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中血脂及血清hs-CRP、IL-8、IL-6和MMP-9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治疗后2w,强化治疗组中LDL-C、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著性(P<0.01),强化治疗组中两亚组(尤其是易损斑块组)血清IL-8、IL-6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抑制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02—2015-02收治的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39)。观察组阿托伐他汀口服剂量为20 mg/d,对照组为10mg/d,比较2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第2、4、10周时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4周抑郁发生率为12.5%(5/4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均为轻度,HAMD评分为(11.3±2.2)分,对照组13例卒中后抑郁患者中,9例为轻度,4例为中度,HAMD评分为(14.3±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6,P=0.0000.05),观察组抑郁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对照组为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相比,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方面具有较好中远期疗效,可行性较高,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46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强化降脂组与常规降脂组,每组73例。强化降脂组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常规降脂组给予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与不良反应。结果强化降脂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低于常规降脂组(P0.05)。结论强化降脂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可以降低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5-08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脂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彩超检测IM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8,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2,P0.05)。治疗组治疗12个月后纤维型、脂质型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质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所有类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血脂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有利于促进颈动脉斑块的稳定,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rteri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了解其临床特点,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我院收治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改善微循环、抗凝血、降低颅内压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脑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较对照组的TC、LDL和TG水平显著降低,HDL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神经功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d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脂调节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其中以20 mg/d组和40 mg/d组下降最为显著(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10、20和40 mg/d组均显著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各组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20和40mg/d)进行调脂治疗安全有效,推荐以20mg/d作为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降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以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 162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注射治疗,21d后比较2组疗效、血脂和CRP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2.72%,对照组76.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0.378,P<0.0001);治疗21d后,观察组TC、TG、LDL和CRP 4个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TG和CRP 3个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C、TG、LDL和CRP 4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C反应蛋白含量,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12—2016-12收治的79例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予以利尿、吸氧、控制饮食等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替米沙坦+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ESS)及血清Hcy、Cys-C水平,并统计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71.79%(28/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Cys-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为7.69%(3/3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冠心病并发脑梗死,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水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64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血脂水平及神经体内指标。 结果研究组的各项神经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功能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的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蓝蛋白与白细胞介素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双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其他体内水平有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晚发性抑郁症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发病及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4例未经治疗的晚发性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32名正常对照(对照组)血浆BDNF水平;对患者组及对照组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17)评估及神经心理学测试;对患者组的血浆BDNF水平及HAMD17总分与认知功能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的神经认知测试成绩显著差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的血浆BDNF水平[(3.24±2.67) μg/L]低于对照组[(6.71±3.16)μg/L,P<0.01].血浆BDNF水平与各项认知成绩、HAMD17总分值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部分晚发性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广泛受损;血浆BDNF水平低下与晚发性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与认知功能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对合并睡眠障碍的女性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行开放对照研究,单日就诊符合标准的患者为观察组(29例),应用帕罗西汀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双日为对照组(31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4周后,通过检测治疗前后血浆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采用改良的 Kupperman 评分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评分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1例中途前往外地退出观察。治疗前两组性激素水平、躯体症状程度、PSQI 和 HAMD 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 E2水平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躯体症状明显减轻(Z =3.95,P <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治疗后两组 PSQI 和 HAMD 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 <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疗程末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缓解女性围绝经期的抑郁症状及改善睡眠质量,联合丹栀逍遥丸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抑郁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8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表(SSS)评定。以HAMD总分20分为界限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结果 两组HAMD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均高于非抑郁组。两组脑梗死灶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左侧、右侧及双侧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SSS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非抑郁组严重。HAMD总分和因子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抑郁是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且抑郁已达中等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病人易产生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7.
刘浪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5):420-422+42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表达水平的关系及阿托伐他汀钙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清Galectin-3表达的关系,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血清炎性因子、血清Galectin-3水平及欧洲卒中量表(ESS)、日常生活量表(BI)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越严重,血清Galectin-3水平越高(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血脂、血清炎性因子及Galectin-3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 观察组治疗后ESS及BI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血清Galectin-3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有关,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儿童虐待经历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对有儿童虐待经历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经历问卷(CECA.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连续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34例进行测查;依据CECA.Q评定,分为虐待组(41例)和无虐待组(9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以及HAMD、EPQ、SSRS的评分。结果两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家族史、病程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虐待组、无虐待组中有自杀意念、自杀行为者分别为80.49%、60.22%、34.15%、13.9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睡眠障碍、绝望感因子分高于无虐待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精神质(P)、神经质(N)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社会支持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儿童期虐待经历的抑郁症首次发病年龄小、焦虑/抑郁症状严重、自杀倾向高,具有精神质和不稳定个性、社会支持缺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CD19+-cD25+、CD19+-CD25-B 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病史及头颅CT或MRI明确疾病诊断.抽取69例急性脑梗死、115例脑出血患者、41例正常对照者静脉血各4 mL,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含量,并结合不同的病程、不同影像学评分和不同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IgG、补体C3含量均较恢复期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脑梗死恢复期各项体液免疫指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影像学评分患者之间CD19+-CD25+、CD19+-CD25-B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评分与各体液免疫指标间无相关(P均>0.05).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存在着同样的体液免疫功能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应激、病变部位及病变范围有关.脑梗死病灶越大,体液免疫改变越明显;随着应激的消逝,体液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舍曲林联合归因训练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共7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舍曲林联合归因训练,对照组单用舍曲林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的第2、4、6、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分别评定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患者HAMD总分的时间主效应、分组主效应以及时间与分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在2、4、6、8周末HAMD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25±4.27)vs.(20.81±4.63),(15.94±3.47)vs.(18.12±4.51),(12.85±3.12)vs.(16.54±3.70),(10.42±3.66)vs.(13.09±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HAMD总分在各个时点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8周后研究组有效率(以HAMD减分率评价)高于对照组(77.5%vs.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总分的时间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组主效应、时间与分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NIHSS总分在各个时点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结论舍曲林联合归因训练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但归因训练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