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汉两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病理确诊的65例(维族35例,汉族30例)早发性乳腺癌标本,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5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BRCA1的突变率为21.5%(14/65),35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4.3%(12/35),30例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6.7%(2/30)。65例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位点为第2、第10、第18号外显子,共发现14个突变位点,位于Exon10共11个,其中10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位于Intron18上的1个拼接点突变。65例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淋巴结转移状况、P53和Ki-67表达情况、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疆维地区维族、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位点可能是新疆维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存在关联。BRCA1突变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转移多,P53突变率高、Ki-67蛋白高表达等,提示早发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查年轻乳腺癌BRCAl基因的突变位点及SNP携带情况,探讨BRCAl基因突变与年轻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6年8月收集的乳腺癌组织共30例,其中5例有至少1个一级亲属患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由乳腺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l基因第2、11C、11F、11L、11I、16、20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利用DNA Star-MagAlign软件进行序列比较.结果 BRCAl基因中共发现14个序列变异,有3个移码突变(cDNA2639、2640delTA、3343delG及3398delT)和11个点突变(cDNA 2570 C>T、cDNA2620 A>T、1473A>G、1561C>T、1594G>A、2206A>G、2227T>C、2659C>A、2806T>C、3307A>G、3375G>A),其中3个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突变率为10%(3/30).第16及20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BRCAl突变主要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的年轻乳腺癌突变率高,3个移码突变可能与年轻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易患基因1(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检测BRCA1基因突变,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为18.3%(11/60),其中维吾尔族患者BRCA1突变率为30.0%(9/30),汉族患者BRCA1突变率为6.7%(2/30),两者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19)。60例患者BRCA1突变的位点共11个,其中8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1个拼接点突变。BRCA1基因突变者与无突变者民族、淋巴结转移个数、Ki-67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存在差异,BRCA1突变者临床表现淋巴结转移多、Ki-67蛋白高表达,提示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突变的人群特点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48例卵巢癌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序列突变检测,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致病性突变情况,并分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月经状态、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家族史、淋巴结转移等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48例卵巢癌患者中,共发现BRCA1/2致病性突变9例,其中BRCA1致病性突变7例,BRCA2致病性突变2例,均为杂合错义突变,总突变率为18.75%,其中BRCA1致病性突变率为14.58%,BRCA2致病性突变率为4.17%,而可能良性或意义不明共8例。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BRCA1/2致病性突变患者占33.33%,但BRCA1/2基因突变与发病年龄<50岁、月经状态和家族史等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RCA1/2致病突变组与BRCA1/2良性突变组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中具有较高频率的BRCA1/2基因突变,且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对突变位点的检测将有助于评估疾病风险和预测患者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调查分析乳腺癌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518例乳腺钼靶X线受检者中232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与对照组1:1配对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统计分析其月经生育史、乳腺良性疾病史、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关系。结果月经初潮年龄、第一胎生育年龄与乳腺癌发生无显著相关;流产次数增多,乳腺癌危险性增加;良性乳腺疾病史、肿瘤家族史与乳腺癌正相关;而哺乳则与乳腺癌负相关。结论乳腺癌发病重要危险因素为良性乳腺疾病史、肿瘤家族史及流产次数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洛阳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为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4年于本院确诊并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择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的10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采集并分析乳腺癌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精神压抑、乳腺良性疾病活检史、流产次数过多、乳腺癌家族史、口服避孕药方面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阳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为精神压抑、乳腺良性疾病活检史、流产次数过多、乳腺癌家族史、口服避孕药,需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已知乳腺癌与遗传因素密切有关,为了解发病是否与年龄有联系,对9000名妇女进行研究,其中2712例为乳腺癌,2972例为良性乳腺疾病,3316例对照组。按年龄分为8组,由电脑比较三个组别的阳性家族史发生乳腺癌的差异。结果发现:30~34岁者最高,45岁后下降,60岁后家族史阳性者与无家族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Song CG  Hu Z  Yuan WT  Di GH  Shen ZZ  Huang W  Shao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3):3030-3034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6个致病突变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包括两个移码突变(3449insA,5587-1del8)和两个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BRCA2基因的两个致病突变位点都很接近位于Il号外显子上;其中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5950delCT),另一个错义突变(5911G〉C)可能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SNP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频率(12%)比BRCA2基因(4%)高;BRCA1基因突变频率在有无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为30.8%和5.4%。结论新发现的4个BRC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一个BRCA2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可能的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是女性中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 ,它的发病率一般城市高于农村 ,工业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 ,在西欧 ,北美等发达国家 ,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 ,在我国某些地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并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2 ] 。本文通过对本校 19名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生育哺乳史、月经史、乳腺良性疾病中及恶性肿瘤家族史等一些方面的调查资料 ,进一步探讨乳腺癌的危险因素。1 临床资料我校目前共有乳腺癌患者 19名 ,7人是历年体格检查时发现 ,12人是自己扪及肿块后到医院证实。1.1 发病年龄 检出乳腺癌时年龄最小者为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宁波地区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 16型E6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宫颈组织石蜡标本80份,按诊断时的年龄分组,其中年龄≤35岁为A组(37例);年龄>35岁为B组(43例).从宫颈癌组织石蜡样本中提取HPV病毒基因组DNA,采用PCR技术扩增HPV 16型E6 DNA,并进行DNA测序.结果 HPV 16型E6 DNA总阳性率为43.75%,其中A组阳性率为56.76%,B组阳性率为32.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德国标准株相比,本次研究共发现9个突变位点,其中178位点突变频率最高,A与B组178位点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结论 HPV 16型引起的宫颈癌有年轻化趋势,T178G突变可能是HPV 16型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因素,在宫颈癌的防治中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杨云振  余辉  崔振  余建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2):108-110,F0003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抽取已经确诊55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对照组为30例健康女性查体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直接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55例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9.09%(5/55),其中17例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23.53%(4/17),高于晚发性乳腺癌基因突变率的2.6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5);(2)5例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中有3例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即三阴乳腺癌,其比例为60%(3/5),而非BRCA1突变的乳腺癌中三阴比例为10.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5/5),高于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62%(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结论BRCAI突变可能与宁夏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尤其是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三阴乳腺癌有密切关系,且提示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82例妇女采用5种宫颈癌检查方法筛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为病例组。病理学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高危HPV感染率为21.9%(435/1982),病例组HPV感染率为75.7%(174/230),而对照组为14.9%(261/1752)。单因素分析包含以下变量:高危型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流产史,性伴侣数,怀孕治疗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此外,HPV感染与男、女婚外性行为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与女性性生活、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洁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散发性乳腺癌中 BRCA1和 BRCA2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来自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乳腺癌患者86例(病例组)和哈萨克族健康女性70例(对照组),由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对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rcinoma 1,BRCA1)外显子2、10、18、20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rcinoma 2,BRCA2)外显子10、11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鉴定突变位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共检测到的18个突变位点中,rs80357374、rs4987117为未知功能变异,其余均为多态性改变。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检测到195个和143个变异序列。病例组 rs1799950、rs1801499、rs1799944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中国人群中尚未检测到 rs80357374,Intron18-268为新发突变位点,但在对照组中均检测到2个基因突变。两组中携带4个以上突变的患者人数占各组携带者的56.9%、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RCA2突变频率高于BRCA1,但2个基因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哈萨克族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频率高,且相当一部分受试对象同时携带多个突变位点,这可能是哈萨克族人群的特有遗传特征。rs1799950、rs1801499、rs1799944这3个位点可能增加哈萨克族人群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周血循环MUClmRNA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肺癌、其他癌等疾病的相关性以及对乳腺癌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集健康对照组、良性肿瘤组、乳腺癌组、肺癌组以及其他癌组入院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实时定量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循环MUClmRNA含量。结果良性肿瘤组外周血循环MUCl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1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外周血循环MUCl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5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组中以浸润性导管癌最高,各种类型乳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外周血循环MUCl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6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癌组外周血循环MUClmRNA表达水平及阳性率(20%)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UCImRNA可以作为乳腺癌、肺癌的诊断标志物,但对乳腺癌分型的诊断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未婚育女性乳腺癌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未婚育女性乳腺癌共64例,已婚育女性乳腺癌60例,统计比较两组的病理类型、家族史、肿瘤大小、局部转移、血行转移、误诊率、生存率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在浸润性癌的发生率、误诊率、5年生存率方面相差显著(P〈0.05)。在家族史、肿瘤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婚育女性乳腺癌以浸润性多见,容易误诊和发生转移,生存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115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11例BRCA1基因突变和3例BRCA2基因突变,总的突变发生率为12.2%.根据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分层后,突变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先证者和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突变阴性的家系(P<0.01),同时家系中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越多,突变携带率就越高.结论 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能有效地预测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但是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的预测功能却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3年6月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先证肿瘤部位对第二原发肿瘤良恶性有显著影响(P<0.01);以恶性乳腺肿瘤并发恶性甲状腺肿瘤的危险性更高(P<0.01)。甲状腺肿瘤C组与对照组的ER强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的ER强阳性率更高;C组甲状腺与乳腺肿瘤ER免疫组化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40岁的甲状腺肿瘤、>50岁的乳腺肿瘤发生良性第二原发肿瘤的危险性较大,且发生间隔时间越长,对应部位第二原发肿瘤恶性的危险性更大。雌激素调节在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肿瘤病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IR)、环氧化酶-2(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envision两步法对50例乳腺癌组织、20例乳腺良性疾病组织中IGF-IR和C0Ⅺ2的表达进行检测及分析。结果(1)IGF—IR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表达率分别为80.00%、50.00%,乳腺癌组织中IGF-IR的表达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织,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F-IR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有淋巴结转移组IGF-IR的表达率为92.59%(25/27),无淋巴结转移组IGF-IR的表达率为65.22%(15/2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IGF_IR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块大小和ER、PR、HER-2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3)COX-2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疾病表达率分别为98.OO%、65.0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IGF-IR、COx-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结论IGF—IR、COx-2的高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IGF—IR、cox_2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IGF-IR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