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颅内压监测、脑灌注压在丘脑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监测组)在保证脑灌注压(CPP)9.23~12KPA条件下持续颅内(ICP)及平均动脉压(MAP)监测,并在保持ICP0.8~2KPA情况下,丘脑出血脑室铸型出血行双侧脑室置管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术。对98例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对照组),持续血压监测,控制血压于发病前水平或低于入院水平20%,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同时评价在保证脑灌注压条件下颅内压监测在丘脑出血救治中应用价值。结果监测组死亡率5.6%(9/161)低于对照组死亡率18.3%(18/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保证脑灌注压、颅内压监测下血压控制可改善丘脑出血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2058例重型颅脑创伤颅内压动态监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持续动态监护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救治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脑窜内及脑实质内ICP监护法,对2058例sTBI患者进行ICP持续动态监护,观察ICP与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脑室外引流及其他降颅压治疗的指导作用.结果 ICP持续动态监护末并发严重颅内感染及出血,脑室外引流对持续ICP增高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ICP值与患者预后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CP持续动态临护安全、易行,其有助于sTBI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正确判断,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病人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收集60例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无颅内压监测组32例,未应用颅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组28例,加用颅内压持续监测,比较两组的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体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与无颅内压监测组相比,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力的变化情况,根据颅内压控制引流速度、合理应用脱水剂及控制血压、保证有效满意的脑灌注压,进而降低了再出血率、减少了并发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安全性更高、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度脑室出血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88例重度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根据是否实施ICP监测分为ICP监侧组(48例)和常规引流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ICP监测组人均甘露醇使用总量及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引流组(P0.05),而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引流组(P0.05)。两组脑室积血清除情况、病死率及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指导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引流过度或引流不足,减少使用脱水剂,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小脑梗死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35例大面积小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单纯脑室外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例患者接受持续随访,生存病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单纯脑室引流组和颅内压监测组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依据GOS预后评分,单纯脑室引流组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颅内压监测组良好8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颅内压监测组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GOS预后评分进行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监测组疗效优于单纯脑室外引流组。结论在大面积小脑梗死病人中进行颅内压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00例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其中50例患者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加持续性ICP监测(ICP监测组),另50例患者单纯行侧脑室穿刺引流(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脱水剂用量及再出血发生率。结果 ICP监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监测组患者血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甘露醇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0.01)。两组其他并发症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ICP监测并不能改善自发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预后,但可以减少甘露醇的使用量及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及时预警患者病情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有创颅内压监测(腰椎穿刺测压或脑室外引流测压)与无创颅内压监测[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监测]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探讨颅内压、GCS评分与脑状态监测仪获取的数字化脑电信号[脑状态指数(CSI)、肌电指数(EMG)]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对深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3例GCS评分3~12分SAH患者早期行腰椎穿刺测压或脑室外引流测压,同步进行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及脑功能状态监测,分析无创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1)患者有创颅内压监测(腰椎穿刺测压/脑室外引流测压)与无创监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69,P=.946;t=-0.158,P=0.876).(2)患者颅内压与CSI呈负相关关系(r=-0.898,P=0.000),与EMG呈正相关关系(r=0.938,P=0.000); GCS评分与CSI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2,P=0.011),与颅内压暂未发现相关关系(r=-0.047,P=0.814),与EMG不存在相关关系(r=-0.170,P=0.388).控制颅内压、GCS评分因素后偏相关分析发现CSI和EMG无相关关系(r=0.288,P=0.138). 结论 (1)SAH患者F-VEP监测颅内压与腰椎穿刺测压法或脑室外引流测压法监测具有相似效用.(2)CSI和EMG与颅内压具有良好相关性,表明病情变化与颅内压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治疗脑室内出血伴脑室铸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脑室内出血伴铸型的患者24例,均行脑室额角穿刺放置颅内压监测并引流。结果所有患者均无死亡,5天内血肿引流完全4例,7天内引流完全17例,11天内引流完全2例,2周内引流完全1例。随访3~12个月,GOS评分评估预后,5分15例,4分4例,3分2例,2分3例。结论颅内压监测置管引流治疗脑室出血伴铸型安全有效,手术时间短,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2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护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护组患者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护组的预后优于无颅内压监护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可以更加直观、更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可廓清血性脑脊液,避免了脱水剂的过度应用,减少脑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减少病残率与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是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ICP)增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实验组)和非监测组(对照组); 所有实验组病例经FVEP监测ICP和立即行腰穿检查测ICP,治疗上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 记录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以及肾功能情况,评估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调整脱水剂的应用效果; 记录2组患者GOS评分,评价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FVEP无创颅内压测得值与腰椎穿刺颅内压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95.76±13.24)mmH2O vs(197.04±11.98)mmH2O, P>0.05]; 实验组甘露醇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2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3.889, P=0.048)。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替代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调整并减少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改善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 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外伤术后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50例经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放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患者ICP,至ICP值持续稳定24h或患者死亡时结束。依据颅内压监测结果适当调整治疗,并观察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术后1d脱水前ICP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ICP正常8例,未使用脱水剂,其余患者均使用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应用2~11d,平均(5.4±1.8)d。监测过程中3例患者颅内压骤然升高,头颅CT复查发现颅内再出血,立即进行二次手术。患者术后1d、4d、7d颅内压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r=-0.4621,P0.05),即ICP越高,GCS评分越低。术后1dIC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颅内外伤术后患者进行持续动态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及早发现颅内再出血,对指导术后治疗、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i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12-2014-01收治的5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腰穿放脑脊液;研究组28例患者通过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监测颅内压,每小时记录1次,并采取经额角穿刺脑室外引流,根据颅内压调整引流器高度;对于颅内压>25 mmHg者适当加用脱水药物,使颅内压维持在15 mmHg左右,并持续监测记录.术后动态颅脑CT复查,观察2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半年进行Barthel指数与KPS评分,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研究组患者Hunt-Hess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7例(25.0%),未发生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对照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64.28%(18/28),继发往脑梗死发生率14.28%(4/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研究组Barthel指数分级Ⅰ级+Ⅱ级患者占82.14%(23/28),对照组为46.43%(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后6个月时KPS评分,Hunt-H essⅡ级患者分别为78.6分和90.2分(P>0.05),Hunt-HessⅢ级分别为42.6分和92.0分(P<0.05),Hunt-HessⅣ级分别为32.6分和76.8分(P<0.05),Hunt-HessV级分别为1.68分和18.9分(P>0.05).结论 脑室内置入脑室型颅内压探头行颅内压监测与脑室外引流术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继发性脑梗死等并发症的出现,其对Hunt-Hess分级Ⅱ、Ⅳ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与显微开颅手术治疗重度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84例重度脑室出血病人,分为引流组(n=46)和开颅组(n=38),分别采用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与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引流组脑积水、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发生率8.70%、17.39%和10.87%,开颅组则分别为26.32%、39.47%和28.95%,引流组均低于开颅组(χ~2分别为0.652、5.103及4.410,P均0.05,脑积水观察时限为术后6个月,其他并发症观察时限为术后1个月),引流组术后6个月恢复良好率为71.74%,开颅组为47.39%,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182,P0.05),两组术后72h脑室血肿清除情况(Z=-0.385,P0.05)、病死率(χ~2=0.005,P0.05)及颅内再出血(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颅内感染(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压监测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效果不劣于开颅手术组,而并发症少于开颅手术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62例(监测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术后行ICP监测,根据ICP值调整治疗方案,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46例(常规组)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甘露醇应用的时间和计量作比较。结果监测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较未监测组低,监测组急性肾功能损伤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较未监测组低,而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等三种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组预后优于常规组。结论动态ICP监测能较好地反应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治疗能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并发症,降低sTBI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颅内压监护在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压(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71例伤后24h内入院的原发性急性中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无手术指征,将其随机分为ICP监护治疗组(35例):入院后即采用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脑室内穿刺置管法行ICP持续监护,用美国产Marquette监护仪进行4 ~ 7 d连续监测;常规治疗组(36例):进行包括脱水、止血、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等治疗,监测生命征、意识的改变及血、尿等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结果ICP监护治疗组出现3例ICP>40 mmHg或入院后ICP很快进行性增高,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原位血肿增大、中线明显移位,即手术治疗。术后1例重残,1例中残,1例轻残;另有5例患者ICP监护中发现达中度增高(20 ~ 40 mmHg),CT检查提示仅为脑水肿加重,不具手术指征,经调整脱水药剂量,间断开放脑室外引流后病情平稳好转。结论中型颅脑损伤伤后病情不稳定,行ICP监测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行开颅脑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后甘露醇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sTBI开颅术后患者行持续ICP监测,根据ICP数值作个体化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并与同期未行ICP监测的21例开颅术后患者的甘露醇应用时间和计量、术后并发症、预后进行比较。结果监测组甘露醇使用时间及计量较对照组低,监测组术后总并发症(迟发性脑血肿、大面积脑梗塞、弥漫性脑肿胀、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监测组GOS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动态ICP监测能及时反应sTBI开颅术后ICP的变化,通过个体化精准降颅压治疗有效控制ICP,维持脑灌注压,减少甘露醇的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sTBI患者预后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微创方法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脑室引流方法治疗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 2 9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水平位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净化术 (双侧引流组 ) ,另对 2 9例仅采用单侧侧脑室引流术(单侧引流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肿清除时间、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双侧引流组总有效率、病死率、脑室出血清除时间、生活能力评分与单侧引流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双侧侧脑室水平位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净化疗法操作简便、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适合于脑室铸型出血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颅内压(ICP)监测和ICP指导下的治疗仍然是当代神经危重症治疗的基石。ICP监测可连续反应病人ICP的变化,在对颅内伤情和脑肿胀严重程度的判断及治疗选择、预后评估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创ICP监测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达数十年之久,为ICP监测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使得有创测压方法日趋成熟。本文就有创ICP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颅内压(ICP)监测治疗重型脑室出血(SIV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2例SIV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但观察组一侧术中置入带有ICP监护探头的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d、7 d脑室内血肿平均清除率,2 d、7 d患者意识状态(GCS评分),脑室引流时间、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发生率、患者死亡率、3 m/6 m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2 d、7 d脑室血肿平均清除率及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脑室外引流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 05);然而,两组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 0. 05)。另外,观察组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ADL 1~3级患者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ICP监测治疗SIVH优势明显,可迅速、安全廓清血肿,同时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