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对兔髌骨-髌腱连接点愈合的影响。方法: 60只成熟雌性新西兰大白兔按同一标准行髌骨部分切除术,术后按治疗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安慰治疗,治疗组术后3d~6周给予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分别于术后6,12,18周时处死动物并获取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标本常规脱钙后做成切片行H&E染色与番红素染色用于组织学观察。利用SANO Microscope Partner显微图像测量软件进行组织学分析,比较两组纤维软骨层厚度与灰度值差异。结果: 术后6,12和18周时,治疗组的纤维软骨层厚度明显大于对照(P<0.01),灰度值明显小于对照(P<0.01)。结论: 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兔髌骨-髌腱连接点纤维软骨层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兔髌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的磁共振T2-mapping定量评估价值?【方法】 新西兰兔34只(18周龄),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和手术组(4?8?12周各9只共27只)?手术组进行左膝髌韧带骨-腱重建,对照组不手术,术后第4?8?12周两组均行磁共振T2-mapping扫描成像并矢状面测量骨-腱接点(A兴趣区)T2值,比较手术组和对照组A区T2值的组间及组内差异,并与组织学HE染色对照?【结果】 手术组A区不同时间点T2值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0.000,0.000);手术组A区T2值随着时间延长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组织学显示,随着时间推移骨-腱交界区胶原纤维含量增多?【结论】 T2-mapping技术对髌韧带重建术后骨-腱组织愈合的定量评价具有可行性,随着时间的延长骨-腱接点T2值逐步降低,T2值变化与水分含量?骨-腱交界区胶原纤维的增加具有潜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兔髌骨-髌腱结合部(BTJ)愈合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部分髌骨切除模型,超声组在术后3天开始为期6周的LIPUS治疗;对照组在术后不给予治疗;通过组织学染色观察BTJ纤维软骨移行带的修复,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评估其疗效.结果 ①组织学结果显示,超声组术后6周在截骨界面有大量新骨生成,BTJ可见大量新生软骨细胞;术后12周纤维软骨带初步形成;术后18周可见具有过渡结构的纤维软骨带.而对照组术后6周纤维母细胞增生,无新骨形成;术后18周出现大量新生软骨细胞,但缺乏纤维软骨带的过渡结构.②术后6、12和18周的力学测量结果显示,各组BTJ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改建,三个时间点超声组的极限拉应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IPUS可使骨、软骨等多种细胞增生,通过促进新骨形成及重建纤维软骨带而加快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内侧髌股韧带髌骨段、股骨段损伤的MRI表现特点,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经意大利ESAOTE 0.2 T开放式专用关节磁共振和GE 1.5 T Twin Speed Infinity with Excite Ⅱ磁共振检查并临床证实的32例急性内侧髌股韧带损伤病例,分析急性内侧髌股韧带损伤髌骨段、股骨段各自伴发髌骨脱位、髌骨骨软骨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等差异.结果:急性内侧髌股韧带损伤髌骨段、股骨段各自伴发髌骨脱位率和伴发髌骨骨软骨损伤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伴发内侧副韧带损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内侧髌股韧带损伤时髌骨段与股骨段损伤各有一定特点,MRI评价其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靖  张朝跃 《广东医学》2013,34(18):2776-2778
目的探讨早期制动对髌骨-髌腱连接点损伤修复中巨噬细胞聚集的影响。方法对36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大白兔髌骨-髌腱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n=18)和对照组(n=18),实验组用管型石膏固定膝关节实施早期制动,对照组不用石膏固定,借助免疫组化结果对巨噬细胞聚集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标记结果显示:2、4、8周时实验组巨噬细胞阳性染色的积分吸光度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的吸光度值术后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P<0.01)。结论早期制动与兔髌骨-髌腱损伤修复中巨噬细胞聚集及消退相关,早期制动可加速巨噬细胞消退,从而促进炎症消退,加速髌骨-骨腱连接点的愈合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骨-肌腱结点愈合过程的动物模型并进行MRI观察.方法 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行兔髌骨部分切除后,再行髌腱结合术,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大体和MRI检查.结果 大体和MRI检查动态显示术后2、4、8、12周骨-肌腱结合部组织愈合过程,该过程以松质骨再生和骨-肌腱愈合接点纤维软骨带的再生为特征,随着时间的增长逐渐恢复.结论 经改良的动物模型不影响骨-肌腱结点愈合,有利于MRI的正确观察.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国外早已开展 ,本文作者于 1 997~1 999年于大连医科大学学习期间 ,应用关节镜行骨 -中 1 / 3髌腱 -骨重建前交叉韧带 1 0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患者均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年龄 1 9~40岁 ,骨折类型为非带骨块撕脱骨折。1 2 手术方法 骨 -髌腱 -骨制备 :自髌骨下极开始作一纵形长约 4~ 5cm切口 ,稍向内至髌骨结节水平位置 ,分开皮肤 ,皮下切取髌腱中1 / 3处宽约 1cm髌腱 ,再用摆动锯在髌骨及胫骨结节部各取 2 0mm×1 0mm骨块 ,缝合切口 ,修整髌腱 ,一侧骨块钻孔穿入钢丝。…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体外冲击波作用于髌韧带腱骨组织前后MRI信号值,探讨MRI评估体外冲击波作用腱骨组织伤病疗效的敏感性及促进腱骨愈合的意义.〔方法〕选择10名健康成人志愿者,以右侧膝关节髌韧带与髌骨下极、胫骨结节移行区为腱骨交界观察区域,仅将体外冲击波干预因素作用于髌韧带胫骨结节移行区,另一腱骨交界区作空白对照,分别于体外冲击波干预前、干预后1 h、24 h、7 d行3.0T MRI扫描.对MRI进行阅片,于四个不同时间节点分别应用图像处理程序软件,测定MRI扫描图像压脂T2WI像在矢状位和横轴位腱骨移行区设定窗口内信号值,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于体外冲击波干预前、干预后1h、24h及7d时间节点,髌骨下极移行观察区皮下软组织和腱骨组织压脂T2WI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矢状位0.356、1.939,横轴位0.209、0.541,均P>0.05,无统计学意义.髌韧带胫骨结节移行观察区皮下软组织和腱骨组织压脂T2 WI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矢状位2333.355、522.171,横轴位1772.229、482.754,均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作用于肌腱骨骼移行区后可在MRI上表现出信号值变化,证实MRI可作为评估体外冲击波作用于腱骨组织伤病疗效的一种敏感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同时也提示体外冲击波可造成移行区皮下软组织和腱骨组织的微损伤,损伤后反应可能是促进腱骨愈合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运动员髌腱断裂的诊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与病史进行诊断并治疗。结果:髌腱周围血运丰富,断裂后早期缝合修复愈合率较高。新鲜断裂如皮肤无感染倾向,宜及时修复。结论:术中要重视髌骨的位置,缝合时髌骨过高或过低对关节运动和韧带愈合都将产生不利影响。陈旧性髌腱断裂的手术方式应根据粘连程度、关节功能等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每只兔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物蛋白胶混合注入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肌腱和骨道间隙内,对照组只注射生物蛋白胶,分别在2、4、8周各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兔子取材。组织学观察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8周在腱骨界面之间为瘢痕组织,腱-骨结合较紧密,有类Sharpey纤维成分。实验组,术后2周腱骨结合部位已经出现未成熟的类软骨细胞,术后8周为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排列较整齐,从肌腱向骨道逐渐移行,类似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的止点结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腱骨界面,形成类似正常前交叉韧带止点样结构,有利于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