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胃癌在全世界人口的死亡原因中仍占主导地位.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早期事件和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预测和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以及分析淋巴结的转移机制对病人的预后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相关分子及研究方法的进展,已发现了许多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E-cadherin (简称E-CD)在胃癌分化、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方法研究46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转移淋巴结E-CD的表达.结果 54.3%(25/46)的胃癌E-CD表达下降.E-CD的高表达与浸润深度、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胃癌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另外,27.3%的中高分化胃癌的转移淋巴结E-CD比原发癌灶表达高,而在低分化胃癌中可达69.2%.结论 E-CD表达下降与胃癌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胃癌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胃癌根治术后腹膜种植性转移约占40%~50%,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将胃癌腹膜转移早诊或预测提高到亚临床水平,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胃癌腹膜转移早期阶段与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通过与腹膜转移相关病理因素比较,确立相对敏感、特异的方法和指标,以指导胃癌腹膜转移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腹膜转移是胃癌进展过程中以及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常见现象,严重影响患者5年生存率.建立一个成熟、稳定、可靠、价廉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的分子机制、病理机制以及抗癌药物的作用,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效应等.研究者曾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动物,化学致癌物质诱导动物,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等方式建立胃癌模型.这些方法具有造模时间长、腹膜种植转移率低、潜在生物威胁、价格昂贵的缺陷.这些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具有成瘤周期短、成瘤率高、可以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建立针对性模型等特点,极大推动了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当前采用细胞系建立胃癌腹膜种植转移动物模型的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中国是胃癌的高发地区.侵袭和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是肿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关键步骤.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如糖代谢、脂质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参与胃癌的侵袭转移过程.肿瘤的EMT与能量代谢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具体分子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EM...  相似文献   

6.
淋巴转移对胃癌临床分期诊断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胃癌淋巴转移涉及一系列分子事件的改变.中医药可通过改变多种基因及分子通路进而抑制胃癌淋巴转移.基于此通过回顾总结评价胃癌淋巴转移的诊断和中医药抑制胃癌淋巴转移的可能机制,为中医药预防和治疗胃癌淋巴转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欧阳淼  邹益友 《医学争鸣》2008,29(10):939-941
目的:探讨血中肿瘤标志物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2例无淋巴结转移和11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血浆M2-PK,血清CEA和CA199的检测资料进行研究.结果:①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浆M2-PK,血清CEA,CA199浓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0);②血浆M2-PK浓度、血清CEA和CA199浓度用于预测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意义(P=0.000);③三种肿瘤标志物联合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判别符合率为80.6%.结论:血中肿瘤标志物可以用来预测胃癌患者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采用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用常规 HE和免疫组化 CK1 9检测 10 0例胃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10 0例胃癌中 ,76例淋巴结明显转移 ,6例淋巴结微转移 ,18例无转移。在 P2 7Kip1 和 P5 3表达及 5年生存期上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相反 ,微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因子 P2 7Kip1 和 P5 3蛋白表达和 5年生存期影响不大 ,依据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方法敏感可行 ,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测定胃癌瘤组织CD44v5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胃癌转移的诊断和进展评价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瘤组织CD44v5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无CD44v5表达,胃癌组织表达率为69.7%,其表达率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胃癌原发灶CD44v5表达阳性者其淋巴结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者.结论胃癌组织CD44v5有望作为胃癌患者转移的生物学监测指标,对胃癌转移的诊断和进展的评价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庞凌坤  蒋志庆 《医学文选》2013,(6):737-740,747
胃癌是一种高发肿瘤,往往较早出现淋巴结转移.一旦转移到淋巴结,胃癌患者就难以治愈.胃癌切除后,确诊已转移到淋巴结上的概率达到60%,因此胃癌的五年生存率低于20%.虽然对胃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对胃癌如何转移到淋巴道的机制很少有确切的研究结果.胃癌术后复发以及转移的最主要方式是淋巴结转移[1].淋巴管的生成极大地帮助了肿瘤实现淋巴道转移.检出的淋巴结癌转移数量占检出淋巴结的比例即淋巴结转移率,与胃癌的预后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阳性率越高,预后明显越差[2].podoplanin是一种小分子黏液样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管的内皮上呈高表达,而在血管内皮上几乎不表达,被普遍地认为是淋巴内皮细胞和淋巴管生成的特异性标志物[3].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体内还是体外,podoplanin都能介导集合细胞的侵袭和迁移[4].本文就 podoplanin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与肿瘤侵袭转移的一些新方式作一综述,探讨单细胞和集合细胞转移方式的信号途径,为微创治愈肿瘤提供依据和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胃癌微转移检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梽  李良庆 《医学综述》2008,14(12):1817-1819
胃癌微转移检测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已证实胃癌微转移与胃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但胃癌微转移与预后的关系却研究较少。本文就胃癌微转移的概念、检测方法及两个主要指标细胞角蛋白及癌胚抗原在淋巴结、血液、腹腔及骨髓中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探讨胃癌微转移与预后有助于更科学的进行胃癌临床病理分期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外周血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癌细胞微转移.结果 60例胃癌中,41例(68.3%)胃癌组织Survivin表达阳性,Survivin阳性肿瘤的MVD计数(43.5±18.3)显著大于Survivin阴性肿瘤f(22.6±11.7),P<0.011;60例胃癌中,21例(35.0%)周围静脉血中CK19 mRNA表达阳性.Survivin阳性胃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率(43.9%)显著高于Survivin阴性胃癌患者(15.8%,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的增加与胃癌组织血管化程度及周围静脉血微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恶性肿瘤,癌组织的侵袭转移是胃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胃癌侵袭转移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免疫分子和基因.这些免疫分子和基因,在胃癌侵袭转移时表达上调或下调,提示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对一些胃癌侵袭转移相关免疫分子和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侵袭转移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在胃癌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7月固始县中医院收治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根据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CEUS检查相关参数[达峰时间(TTp...  相似文献   

15.
胃癌卵巢转移生物学特征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细胞卵巢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19例胃癌卵巢转移标本雌激素受体CD44V 6,并以10例胃癌肝脏转移病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脏转移组胃癌组织和肝脏组织的ER阳性率分别为10%和20%,卵巢转移组胃癌组织和卵巢转移组织ER阳性率分别为47.4%和7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脏转移组胃癌组织和肝脏组织的CD44V6阳性率分别为70%和60%,卵巢转移组胃癌组织和卵巢转移组织C D 44V 6阳性率分别为63.2%和42.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D44V 6在胃癌的卵巢转移中作用无明显相关性.胃癌雌激素受体阳性率的卵巢转移癌受体阳性率呈正相关,具有ER活性的胃癌细胞,通过E2-ER的结合,导致胃癌细胞向卵巢转移.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我国恶性肿瘤之首 [1].浸润、转移是肿瘤最重要的恶性特征,也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如何控制胃癌浸润、转移是当今胃癌治疗研究热点.胃癌和其它恶性肿瘤一样,有着共同的转移机制,包括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的脱落、侵袭邻近组织、进入循环系统、穿透基底膜、浸润周边组织,并在继发部位生长形成转移瘤等一系列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TP/PD-ECGF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7例胃癌组织中TP/PD-ECGF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中TP/PD-ECGF阳性表达率为71.0%.TP/PD-ECGF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分化程度呈正相关.TP/PD-ECGF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04%、18.12%和88.87%、75.2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P/PD-ECGF均是影响胃癌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TP/PD-ECGF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胃癌生长和浸润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胃癌术中生物胶丝裂霉素混合剂缓释化疗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育超  吕永添  伍衡 《广东医学》2007,28(2):296-296
淋巴结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途径,胃癌根治术后因淋巴结复发死亡病例占术后总复发死亡病例20%[1].胃癌根治术时淋巴清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全身化疗时局部淋巴结化疗药物浓度低,不能有效解决淋巴结转移问题.本研究以医用生物胶为载体混合丝裂霉素,对胃癌根治术后淋巴引流区行缓释化疗,探讨其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78例胃癌及40例癌旁组织石蜡标本中NF-κB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NF-κB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低分化癌组织较高分化、中分化组织中NF-κB的表达高;有淋巴结转移的组织较无转移的表达高;浸润程度越深,表达越高;有远处转移的组织较无转移的表达高.结论:NF-κBp65蛋白在胃癌中有高表达,并且其在胃癌的发生、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对112例胃癌及76例正常胃粘膜组织的ILK进行检测.结果 胃癌组ILK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显著性(χ2=8.962,P<0.05);在胃癌浸润超过肌层组明显高于未超过肌层组(χ2=7.928,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9.260,P<0.05).结论 ILK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胃癌的发生、侵袭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