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目的:探究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患有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患者,共35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在乳腺下缘切口进行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VSS评分和乳房外形满意度的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过程中,运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由于切口非常隐蔽患者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8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38例和对照组1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疗效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疗效81.67%,且手术时间(28.5±2.6)min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房外观满意度比例8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进行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的患者9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7例)。其中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观察组的手术后瘢痕评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手术时间明显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进行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收集2014年2月-2016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62例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治疗方案为依据,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分组,对照组86例应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76例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收集和整理两组研究数据,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乳房外观满意度评分、切口瘢痕度评分、手术时间,3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总疗效96.05%显著高于对照组73.2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7.44%(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选取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方案,可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90例,确诊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其中45例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45例给予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患者对乳腺外形满意度评分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实施现代微创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美观满意度以及治疗时间等指标上,都要比对照组好,而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该院接受救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共115例,以数据随机法为依据分成两组:治疗组(n=61例,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常规组(n=54例,施以普通手术方法治疗),对两组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96.72%、手术时间(27.8±3.4)min、术后切口瘢痕评分(4.5±1.2)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1.5±0.4)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有效率79.63%、手术时间(38.4±2.4)min、术后切口瘢痕评分(6.9±0.8)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4.2±1.3)分(P﹤0.05)。手术时间、术后切口瘢痕评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79.63%(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中,对其施以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有助于提升其临床疗效,缩减临床手术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在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治疗过程中,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的价值。方法将70例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常规乳腺纤维瘤切除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短、出院快,且患者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治疗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黄仲昭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15-1416,143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切口(经乳晕弧形切口与经放射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经乳晕弧形切口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的优势。方法:通过随访,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乳晕弧形切口手术65例(观察组),经放射切口手术4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和术后1年以上随访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手术切口明显较对照组小(P<0.01)且更加美观,术后随访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不同切口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经乳晕弧形切口更小更美观,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改良式乳腺肿块切除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乳腺肿块切除术,观察组行改良式乳腺肿块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之间比较[(39.67±7.94)min VS(41.63±7.83)min,(41.52±8.37)mL VS(42.51±8.6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的[(4.05±1.36)d、(4.61±1.22)d]比较,观察组疼痛时间以及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82±0.38)d、(2.86±0.74)d],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44%VS 20.00%)(P<0.05).观察组乳腺美容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VS 71.11%)(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式乳腺肿块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较传统开放手术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乳腺外形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周弦  王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2,(29):3809-3810
目的探讨保留乳房治疗乳腺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0年9月我院收治的25例行保乳手术治疗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采取局部扩大切除并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辅以放疗、化疗或内分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72个月,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按照乳房美容评定标准进行评价,符合优良标准24例(96%),符合差标准1例(4%)。结论保留乳房治疗临床早期(Ⅰ、Ⅱ期)乳腺癌可作为同期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术前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间经粗针穿刺病理确诊乳腺癌并同意行保乳手术治疗的2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MRI、B超及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结果、术中及术后病理信息。根据保乳手术切缘病理状态,将所有患者分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分别对乳腺MRI、超声、钼靶影像学特征以及病理学信息进行统计汇总。所得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乳腺MRI对乳腺癌病灶检出率为100%,钼靶的检出率87.44%;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B超与钼靶检查均低估了肿瘤大小。对于病灶直径≤2 cm的乳腺癌,MRI检查高估了肿瘤大小 (P<0.05);术中冰冻病理切缘阳性31例,其中再次补切阳性17例,阴性14例,保乳成功率为89.41%。分析显示:乳腺MRI动态增强影像上的病灶形态、病灶周围血管征象、超声检查中病灶数量、病理测量值最大径(Pathmd)、分子分型中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以及HER-2阳性状态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乳腺MRI病灶形态中的“存在其他病灶(Mass & present)”类型、“非肿块型(NME)”类型、MRI上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是乳腺癌保乳手术切缘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OR(95%CI)分别为:39.472(9.835~158.421),P<0.001; 56.722(7.908~406.838),P<0.001;24.076(4.979~116.413),P<0.001; 23.170(1.823~294.504),P=0.015。MRI影像无上述危险因素的低危组保乳手术成功率为98.7%,明显高于存在任一危险因素的高危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乳腺MRI检查是乳腺癌术前检查及评估的有效手段之一。MRI检查上Mass & present类型、NME类型、患侧病灶周围存在多发点状血管征象以及HER-2过表达型(HR阴性)与保乳手术切缘阳性密切相关。无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保乳手术的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数字化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BT)在致密型乳腺患者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163例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资料(良性病灶58个,恶性病灶122个,共计180个)。根据BI-RADS标准患者乳腺腺体类型均归类于不均质致密腺体型和极度致密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MRI、DB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用Z检验对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乳腺MRI和DBT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RI、DBT术前评估乳腺病灶大小的准确度。结果: MRI、DBT对乳腺良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1.4%、75.9%和89.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8、8.617,P < 0.05或P < 0.01);MRI、DBT对乳腺恶性病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分别为98.4%、95.1%和94.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8、0.569,均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0.8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60,P>0.05)。MRI、DBT诊断致密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3.3%、86.7%,特异度分别为68.3%、79.1%。DBT、MRI测量值与病理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0.887、0.949,均P < 0.01)。结论: DBT简单易行,能较好地诊断致密腺体背景下乳腺的良恶性病变,尤其对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与乳腺MRI相近。  相似文献   

17.
自1894年Halsted和Meyer设计使用乳腺癌典型根治术以来,乳腺癌手术历经了扩大/超根治术,再回到根治术,向改良根治术及保乳手术的转变,手术形式的转变总是随着人们对乳腺癌治疗观念的改变而变化、进展。100多年来,在乳腺癌治疗经验和教训积累的基础上,乳腺癌外科治疗已从过去的单纯从解剖学观点拟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The discovery of the first miRNA,lin-4,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initiated a new era of miRNA biology.Since then,thousands of miRNA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annotated,many of which have been shown to play roles in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processes,including development,differentiation,apoptosis,proliferation,and cell death.1 Furthermore,grow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miRNA deregulation is a critical cause of cancer formation.The biogenesis,function,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miRNAs have become active areas of research.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ologies,such as northern blotting with radio-labeled probes,cloning,quantitative PCR,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based techniques,bead-based profiling methods,and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s,2 it is possible to conduct miRNA research precisely and comprehensively.  相似文献   

20.
A 14-year-old girl with iatrogenic breast asymmetry is reported. She had multiple operations to the left anterior chest wall in the neonatal period for diaphragmatic hernia that resulted in multiple scars, which damaged the left breast bud. A better thoracotomy incision avoiding the breast bud could prevent later breast hypopl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