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进行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的患者95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7例)。其中观察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术的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79.17%),观察组的手术后瘢痕评分、乳房外观满意评分、手术时间明显都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进行乳腺下缘切口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文收集2014年2月-2016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62例进行对比研究,以应用治疗方案为依据,采用抛硬币的方式分组,对照组86例应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76例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收集和整理两组研究数据,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乳房外观满意度评分、切口瘢痕度评分、手术时间,3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总疗效96.05%显著高于对照组73.26%(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7.44%(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选取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方案,可取得更为显著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8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38例和对照组1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疗效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疗效81.67%,且手术时间(28.5±2.6)min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房外观满意度比例86.23%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手术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患有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患者,共35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在乳腺下缘切口进行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VSS评分和乳房外形满意度的比较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过程中,运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由于切口非常隐蔽患者的接受度普遍较高,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治疗中使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临床效果,为乳腺下缘入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2例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传统其中治疗的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的完成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和其他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27.69±1.3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37.93±1.52)min,观察组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满意度(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避免二次手术,缩短手术所需时间,手术切口不明显,美容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90例,确诊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其中45例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45例给予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及患者对乳腺外形满意度评分情况,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实施现代微创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并且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美观满意度以及治疗时间等指标上,都要比对照组好,而且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术治疗乳腺多发性纤维腺瘤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还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在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治疗过程中,应用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的价值。方法将70例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常规乳腺纤维瘤切除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实施组间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短、出院快,且患者满意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0.00%,数据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下缘切口经乳腺后间隙入路外科手术治疗多发性乳腺纤维瘤的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斌  何效东  赵晓雷 《中外医疗》2016,(24):120-122
目的:探究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就诊治疗的10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采用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B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乳房表面美观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手术时间(31.4±2.3)min、乳房表面美观评分(2.90±0.03)明显优于B组(36.7±3.6)min、(2.05±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B组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腺良性肿瘤,采用微创手术比传统切口手术临床效果更佳,手术时间更短,乳房表面美观评分更高,更使患者满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三种美容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佳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120-121
目的探讨三种美容切口应用于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的价值。方法晕缘切口、乳房下皱襞切口、腋窝横皱襞切口切除乳腺纤维腺瘤127例,对切口设计、手术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125例(98.4%)切口甲级愈合,所有病例切口瘢痕隐蔽,乳房外形良好,无明显并发症,100%患者满意。结论该方法不仅达到治疗目的,还满足患者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1.
乳晕边缘切口治疗远离乳晕乳腺纤维瘤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晕边缘切口在远离乳晕的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乳腺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纤维瘤患者随机分为乳晕边缘切口手术组和放射形切口手术组各50例,并进行相应的手术,术后对不良反应、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瘢痕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乳晕边缘切口手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8%,并发症为0,瘢痕≤0.2 cm占76%,明显低于放射形切口手术组,术后3个月患者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放射形切口手术组.结论 乳晕边缘切口在远离乳晕的乳腺纤维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耿锋  施秋英 《当代医学》2013,(32):39-40
目的探讨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方法在乳腺脓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乳腺脓肿患者,其中15例行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治疗,25例行常规手术切开引流治疗,比较两者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瘢痕大小、继续哺乳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置管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9±1.7)d,治愈时间为(12.3±2.5)d,瘢痕长度为(0.5±0.1)cm,手术切开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9±3.6)d,治愈时间为(228±35)d,瘢痕长度为(2.9±0.8)cm,置管组在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瘢痕大小等方面明显优于手术切开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手术切开组并发2例乳瘘,术后均停止继续哺乳;置管组未发生1例乳瘘,术后有8例患者继续哺乳。结论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方法在治疗乳腺脓肿中具有微创、简便、害今疗赫明确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乳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女性乳腺肿块病人进行术前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确诊68例,占87.2%;可疑7例,占8.9%;假阴性2例,占2.6%;假阳性2例,占2.6%。结论:针吸细胞学检查乳腺癌诊断率高,方法简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系统观察乳腺增生大鼠及针刺治疗后乳腺组织形态学变化过程,探讨针刺对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与作用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乳腺增生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将40只健康雌性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空白对照组、B模型组、C自愈组和D针刺治疗组。除A组外均采用饶氏造模方法建立乳腺增生模型。B、C两组大鼠于第26 d开始每日抓拿一次,不作任何治疗;D组大鼠在第26 d开始针刺治疗。治疗30 d后处死大鼠,游标卡尺观测乳房形态大小后,采集乳腺组织标本,分别固定后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镜下结构显示造模成功,细胞结构改变明显;针刺治疗组乳腺组织病理改变明显轻于模型组,趋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针刺对乳腺增生大鼠乳腺组织有抑制作用,说明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乳腺1号方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2例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乳腺1号方内服外敷,对照组给予乳块消片口服。两组均30 d为1疗程,连服3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E2)、垂体催乳素(PRL)水平下降,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自拟乳腺1号方内服外敷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切口基底部引流治疗乳腺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4例乳腺脓肿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创痛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组釆用小切口基底部引流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及脓液消退时间。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均已痊愈,治疗组的住院时间(7.8土1.4)、脓液消退时间(2.9土1.1)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满意度(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56.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基底部引流术治疗乳腺脓肿能有效缩短愈合时间,确保乳房的完美美观,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引流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乳腺放射状瘢痕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以减少乳腺放射状瘢痕的误诊率和及早发现乳腺放射状瘢痕患者。方法采用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方法来确诊5例乳腺放射状瘢痕患者,并分析乳腺放射状瘢痕的病理学表现,以研究其X线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乳腺放射状瘢痕病灶呈放射状,弹力纤维变性,乳腺导管小而不规则,伴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免疫组化表明calponin分布细胞膜,腺体周围有腺上皮细胞。5例乳腺放射状瘢痕患者X线显示,癌灶周围可有钙化灶或小结节,结节周围有毛刺影。MRI中,呈类圆形结节,边缘模糊,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结节呈不均匀强化。结论乳腺放射状瘢痕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但结合多种影像学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药物合并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疗效。方法将222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时照组112例,观察组采用口服西药三苯氧胺同时加服纯中药制剂乳癣舒胶囊,并在此基础合并心理干预的治疗方式;对照组用采用口服西药三苯氧胺的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乳房肿块的大小、乳房疼痛程度变化、心理健康程度。结果治疗后,各项评定指标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中西医药物合并心理干预治疗乳腺增生不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小乳房肿块的大小、减少乳房疼痛程度、而且能促进患者心理健康从而拭到治疗目的.且有较好的临康效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乳腺良性肿块病人60例,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取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技术治疗,对照组30例采取传统的放射状手术切口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半年肿块复发率,以及切口瘢痕增生情况和病人对乳房外形满意度等。结果2组病人均手术顺利,术后切除肿物病理检查均为良性病变。观察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 < 0.01);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2组病人术后均无肿块复发,亦无乳头凹陷发生。观察组病人术后切口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对乳房外形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与传统放射状切口相比,乳晕旁切口结合整形治疗乳腺良性病变具有切口隐蔽、切口小及术后乳房外形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