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叶国荣  张昌禧 《中草药》1995,26(12):631-631
南烛子始载于《开宝本草》,具有强筋益气、固精驻颜、明目乌发、止泻等功效,且味甘美,江浙一带常食之。历代本草书籍所载以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乌饭树I'acciniumbracteatumThunb.的果实为正品[李时珍.本草纲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107]。《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还收载江南越橘(米饭花)V.sprengelii(G.Don)Sleumer的果实同等药用。近期发现,同属植物短尾越橘(小叶乌饭树)V.carlesiiDunn的果实在我县是南烛子的主流商品,《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描述的是该植物的果实。为澄清3种药材,将各自的特征简述如下:1药…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南烛子药材在现在应用中,其原植物有乌饭树VacciniumbracteatumThunb.、江南越橘V.sprengeliiSleumer.和短尾越橘V.carlesiiDum,三种,并对三种植物的果实进行了性状描述。  相似文献   

3.
乌饭树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  练伟佳  李言  钱海峰  张晖  齐希光 《中草药》2018,49(17):4197-4204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常绿植物,其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较广,尤其以江、浙、闽一带为多。目前我国对乌饭树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树叶和果实中功能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功能验证,相关产品的开发还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对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中的主要功能成分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乌饭树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物活性指导分离法,对四种越桔属植物(乌饭树紫黑浆果、欧洲越桔、酸果蔓果实、越桔)果实中的抗致癌成分进行筛选。采用的生物活性试验为①对引起醌还原酶(QR)的生成进行分扩;②对由癌促进剂TPA引起的鸟氨酸脱羧酶(ODC,多胺合成  相似文献   

5.
广西菝葜族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菝葜族植物是百合科植物的一类,广布于全球热带地区(也有少数种类产于东亚及北美的温暖地区和地中海地区),共3属300余种,我国产2属约67种和一些变种。其中我国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基源种2属43种(包括变种),广两产药用植物2属26种(包括变种),其中肖菝葜属4种,  相似文献   

6.
袁青梅  杨红卫  赵静峰  郑保忠  李良 《中草药》2004,35(9):981-982,985
茜草科耳草属Hedyotis Linn.植物总共有420种,我国有60多种(包括变种及变型),我国云南、广西、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均有生长,其中有20多种药用,主要用于治疗肝炎、肾炎、痢疾、腹泻、毒蛇咬伤和癌肿等症。但对该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仍不很充分,特别是云南产耳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  相似文献   

7.
乌饭树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小兰  麦曦  郭惠  赖小平 《中药材》2012,(6):917-919
目的:研究越桔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硅胶、Sephadex LH-20、RP-18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和纯化,采用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乌饭树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1)、松脂素(2)、阿魏酸(3)、山柰酚(4)、咖啡酸(5)、β-谷甾醇(6)、槲皮素(7)、齐墩果酸(8)、芹菜素(9)、木犀草素(10)。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1),东莨菪亭(2),对羟基肉桂酸(3),对羟基肉桂酸乙酯(4),咖啡酸乙酯(5),β-谷甾醇(6), 木犀草素(7), 槲皮素(8),七叶亭(9),咖啡酸(10),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11),10-O-对羟基肉桂酰-鸡屎藤次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4,5,11,12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华旭  闵知大 《中草药》2004,35(11):1220-1221
假奓包叶Discocleidion rufescens (Franch.)Paxet Hoffm.为大戟科假奓包叶属植物,《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收载有该属植物,全世界共有3种,分布于我国和琉球群岛,我国有D.rufescens(Franch.)Pax et Hoffm.一种,产于中部至西南部。《中国中药资源志要》收载有D.rufescens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Gynostemrna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攀缘植物,又名七叶胆、甘茶蔓、七叶参等,在我国有丰富的资源。绞股蓝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6种,我国就有15种,分布于秦岭和长江以南地区,海拔1000—2000m之间。  相似文献   

11.
赶山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建勇 《中草药》2004,35(7):734-736
赶山鞭Hypericum attenuatum Choisy系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该属植物约400种,除了南北两极地或荒漠地及大部分热带地外世界广布。我国约有55种8亚种,几乎产于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其中滇西北分布有近五分之二的种类,甘肃产约7种。本属植物约三分之二的种类在民间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国内外对金丝桃属植物展开了深入的有效成分研究,已完成了本属多数植物的成分检测。并对约70种植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共发现90多种成分,主要有双蒽酮、黄烷酮醇、黄酮及黄酮醇、  相似文献   

12.
景天科(Crassulaceae)红景天属(Rhodiola)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药源植物。红景天在全世界约有100余种,多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亚洲西北部和北美洲,我国红景天属植物有80多种,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新疆有11种红景天属植物,其中以蔷薇红景天和狭叶红景天分布最广,储量也较大[1]。  相似文献   

13.
南、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和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子为木兰科Magnoliacene五味子亚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植物的统称,五味子亚科只有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二属,约60种植物,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及北美的南部。我国两属均产,约30种,其中五昧子属有20种,南五味子属有10种,两属均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类群之一^[1-3]。  相似文献   

14.
贺春朋  于蕾  张小敏  季宇彬 《中草药》2009,40(Z1):43-45
山柑属植物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在我国云南、台湾、新疆等西南地区也有分布。山柑属植物种类有30多种,其中被研究开发的比较少。山柑属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硫苷、生物碱、挥发油、黄酮、多糖、萜类等。对其各个成分进行综述,以便更好的对其种属植物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叶下珠属为大戟科(Euphobiceae)中的一个大属,在全球约有600种,而我国已发现有30余种[1]。Shead等曾对5种澳大利亚的叶下珠属植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进行过研究[2]。目前我国尚未见到对不同品种叶下珠属植物的抗HBV作用进行较系统的比较研究。本实验对8种不同品种、  相似文献   

16.
南方红豆杉多糖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豆杉为世界濒危珍稀植物,是第四纪冰川后的孑遗物种,素有“植物黄金”之称。我国红豆杉有4种及1个变种。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即是变种,系裸子植物亚门、松杉纲、红豆杉目、红豆杉科中红豆杉族下的红豆杉属植物,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为红豆杉属植物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HPLC法测定青梅茎皮中岩白菜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梅属(Vatica L.)是龙脑香科植物中最大的亚属,该属植物在世界上有65种,我国有2种,其中海南有1种即青梅V.mangachampoi Blanco.  相似文献   

18.
一种有前途的抗衰老药物——南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烛,又名草木之王、染菽、青精草、牛筋草、黑饭草、乌饭草、乌饭树,它原属于杜鹃花科,现已隶属新独立出来的乌饭树科(Vaccinaceae),原植物即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南烛古名为染菽,因其枝叶具有染色的功能,其果实如豆,故名。南烛乃是染菽音转而成。南烛最早著录于宋代的《开宝本草》中,但实际上南烛早为人民群众所熟悉。远在公元五世纪时,南北朝梁代著名的药物学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登真隐诀》一书中提到一种食品,即青精乾  相似文献   

19.
坚龙胆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坚龙胆(Gentiana regescens)是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全世界龙胆属植物约有500种,广布于温带地区和热带高山上,我国有230种以上,主产于西南。龙胆属植物及其某些成分具有镇痛、抗炎、抗菌、抗真菌、解热及降压等多种生理活性。约有39种龙胆属植物曾有人进行过化学研究,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甙类、黄酮类、(口山)酮类、三萜  相似文献   

20.
我国药用香茶菜属植物化学及药理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骏  郭莉  庄炜  唐海英 《中草药》2002,33(8):767-768
唇形科香茶菜属[Rabdosia (BL.)Hassk.]植物在世界各地分布约1 50种,我国是该属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90种,21个变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西南各省种数最多.对于香茶菜属植物的药用价值,人们早有认识,在民间多用作清热解毒、活血破瘀、抗菌消炎、抗肿瘤和治疗各种肝炎等[1].我国于70年代中期开始了对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研究.这里,将近10年来有关国内有不同产地香茶菜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和药理学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及其二萜类活性成分在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