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 θ(protein kinase C θ,PKC θ)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估其作为GIST鉴别诊断标志物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21例GIST肿瘤组织及51例配对瘤旁间质组织和70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PKC θ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本组GIST肿瘤组织中PKC θ的阳性表达率为91.7%,其中包括8例CD117阴性GIST,而51例GIST瘤旁间质组织及26例平滑肌肿瘤中均无PKC θ表达,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PKC θ阳性表达率为18.2%.PKC θ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细胞形态、恶性风险程度分级无关.结论 PKC θ可能作为GIST,尤其是CD117阴性的GIST鉴别诊断的辅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 2 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4、SMA和S 10 0蛋白。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 14例 (5 4% ) ,小肠间质瘤 10例 (38% ) ,直肠间质瘤 2例 (8% ) ,其中恶性 2 0例 (77% )。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 )。CD34、SMA、S 10 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 2 2例 (85 % )、12例 (46 % )和 7例(2 7% ) ,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无关 (P >0 0 5 )。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免疫表型与良、恶性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9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中胃60例,小肠15例,结直肠12例,食管2例,网膜和肠系膜9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8—15.0cm。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88%,S-100阳性率为29%,α-SMA阳性率为45%。2年生存率为87%。结论CD117、CD34等免疫标志物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外科手术和术后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学治疗是有效的胃肠道间质瘤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情况,评价DOG1蛋白对GIST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8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37例GIST肿瘤组织及73例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DOG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GIST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1)本组中80.3%(110/137)的GIST表达DOG1蛋白,27.3%(3/11)的CD117阴性GIST表达DOG1蛋白,1.3%(1/73)的非GIST间叶源性肿痛表达DOG1蛋白;(2)GIST肿瘤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情况与肿瘤发生部位、细胞丰富程度、细胞核异形性及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有关(P<0.05).DOG1阴性组和阳性组患者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3%、74.5%、74.5%和98.5%、85.9%及83.2%,P=0.344.结论 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DOG1是GIST敏感且特异性的诊断标志物;DOG1蛋白表达状况与GIST患者的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5.
4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内镜资料,所有病例的组织均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117、CD34、Vimentin、Actin和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42例胃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占76%)。胃镜下表现:发生于胃底21例、胃体14例、胃窦7例;呈半球形隆起23例,息肉样隆起19例(45%),其中仅有3例内镜下活检证实为胃间质瘤。手术标本病理诊断为良性胃间质瘤17例、交界性14例,恶性11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和CD34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及79%,CD117、CD34在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瘤中的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下活检阳性率低,确诊多依靠手术病理及CD117、CD34的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KIT或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仪基因突变为主要发病机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  相似文献   

8.
<正>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可以发生于消化道从食管到直肠的任何一个部位,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但是,临床上也常发现一些定位于胃肠道外间叶源性肿瘤,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也与GIST相似,目前将这些非胃肠来源的间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种原发性胃肠道非上皮性的肿瘤 ,十分少见。多年来 ,对其认识比较混乱 ,被认为是原发性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如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近来病理诊断已趋于使用GIST这一名称。 2 0 0 0年以来 ,本院普外科收治GIST病人 1 1例 ,浅述如下。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1例 ,男 5例 ,女 6例 ,平均年龄 55岁 (2 1~ 81岁 )。本组病人因发现腹部肿块 (4例 )、腹痛 (3例 )、吞咽困难 (1例 )来院诊治 ,伴黑便 4例 ,便血 1例 ,便秘 3例 ,腹泻…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原发性非上皮性肿瘤,其中食管间质瘤(尤其恶性间质瘤)多为个案报道。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证实为原发性食管间质瘤6例,现总结其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较少见,占整个胃肠道肿瘤的1%左右.起源于间叶组织,是一种胃肠道间质肿瘤,光镜形态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大多呈梭形,部分肿瘤细胞可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显示肌源标记(desmin,actin等)呈阳性表达,从病理组织发生的角度出发,胃肠道源的肿瘤有别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如神经鞘膜瘤、间质肿瘤[1].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 5 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 1 7、CD34和S 1 0 0表达的情况 ,确诊并分析其中 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 1 7呈弥漫强阳性 ,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 ,S 1 0 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5 9%和 1 6 %。结论CD1 1 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 1 /5 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 ,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分化不典型,与肿瘤良、恶性和肿瘤风险程度的不一致,致使胃肠道问质瘤存在着灰色病变区域,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7年5月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20例和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旨在比较肿瘤良、恶性及肿瘤风险性的两种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近几年来临床及病理医师逐渐认识到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而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ns,EGIST)是与GIST相比较而言。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相似,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腔的软组织,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其发生率比GIST要低得多,占腹部软组织肿瘤的4%-7%。本院自2001年7月-2004年7月共收治6例腹内EGIS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一类较为少见但在胃肠道却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于1983年首次作为一类具有独立病理特征的肿瘤被人们认识。GIST由于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具有特异性,且缺乏特异性辅助诊断方法,再加上以往对此类肿瘤认识不够,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现结合临床病例1例就GIST的诊治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Mazur等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概念,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这类肿瘤不同于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自身形态学、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目前普遍接受的GIST的诊断概念是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且表达CD117蛋白。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与真性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极为相似,同时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使其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与平滑肌肿瘤和间皮瘤不同,其基本肿瘤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间叶样细胞,它包括了以往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1],其中胃间质瘤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常使GIST的确诊和及时治疗遇到困难。现将我院外科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GIST20例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14例,女…  相似文献   

18.
直肠间质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Wan YL  Tang JQ  Liu P  Liu YC  Wang X  Wu T  Pan YS  Huang YT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5):897-900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例直肠间叶组织肿瘤进行CD117等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16例直肠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直肠间质瘤16例,直肠平滑肌肉瘤3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间质瘤组中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3例,CD117和CD34的表达率分别为100%(16/16)和88%(14/16);直肠间质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首发症状主要为排尿排便困难(38%)和腹痛(31%),14例(88%)肛诊阳性;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4%、48%,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47个月。结论 直肠间质瘤是最常见的直肠间叶源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常表现为恶性,易局部浸润和术后复发,早期诊断、根治性切除和及时发现复发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肠恶性间质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变异较大,病理形态复杂多样,传统上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KIT蛋白(CD117)、遗传学上存在频发性c—kil基因突变、组织学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的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念  耿小平 《消化外科》2006,5(4):291-29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个随着临床病理技术发展而逐渐成熟的概念,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目前比较公认的GIST的定义为:GIST是胃肠道除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以外,富于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向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分化的未定形的间充质细胞。大约60%的GIST发生在胃,25%在小肠,10%在回肠和直肠,其余发生在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如胆囊、阑尾、网膜和肠系膜。GIST约占胃肿瘤的2%,小肠肿瘤的14%,结肠肿瘤的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