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绝经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绝经妇女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评估是否存在椎体骨折情况,并参考不同部位骨密度、T值,按照椎体是否骨折以及骨折部位进行分组,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骨量患者6例中骨折1例(16.67%),低骨量患者24例中骨折8例(33.33%),骨质疏松患者42例中骨折18例(42.86%),其中严重骨质疏松8例。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0.76±0.12 g/m2、T值1.89±0.20均高于胸椎骨折组0.62±0.05 g/m2、-2.61±0.29、胸腰椎骨折组0.61±0.07 g/m2、-2.10±0.3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椎体骨折组的骨密度、T值与腰椎骨折患者趋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骨折的影响因素为年龄增加以及髋部骨密度、T值下降。结论:通过分析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T值,可以有效预测其是否存在胸椎、胸腰椎椎体脆性骨折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部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40例有脆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分析骨折部位和次数与BMD关系,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BMD值。结果740例患者中,共发生838次骨折,椎体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和外周骨折分别为192次(22.9%)、53次(6.3%)、159次(19.0%)和434次(51.8%),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5.0%、81.1%、57.9%和49.1%,不同部位骨折处骨质疏松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多次骨折组的年龄显著高于一次骨折组(P〈0.05),而其腰椎1~4、大转子(Troch)部位的BMD则显著低于一次骨折组(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以椎体、桡骨远端为常见,髋部骨折较少见;发生髋部骨折者常具有低BMD;多次骨折患者年龄为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牟永忠  严世贵 《浙江医学》2010,32(10):1457-1459
目的 研究胸腰段椎体变形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椎体前缘高度(Ha)、后缘高度(Hp)、中部高度(Hm)和椎间盘高度(Hd),得出前压楔(Ha/Hp)、后压楔(Hp/Hpp)、中间凹陷改变(Hm/Hp、Hd/Ha)及椎体压缩率(Hp-Ha/Hp、Hp-Hm/Hp、Hpp-Hp/Hpp).比较患有脆性骨折的60岁以上患者与30~50岁及同年龄无骨折人群的胸腰段椎体平均变形率.分组比较各组间胸腰段椎体平均变形率:骨密度≤-2.5SD但无脆性骨折患者7例(A组);临床上患有脆性骨折但骨密度正常患者8例(B组);既有脆性骨折又有骨密度≤-2.5SD患者10例(C组).结果 (1)60岁以上患有脆性骨折患者与同年龄及30~50岁无脆性骨折人群相比,胸腰段椎体变形率指标除Hp/Hpp、Hpp-Hp/Hpp外,其余多个指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既有脆性骨折又有骨密度≤-2.5SD组(C组)与骨密度测定≤-2.5SD但临床上无脆性骨折组(A组)比较,Hd/Ha、压缩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椎体的变形率与脆性骨折的发生有有密切的关系,比骨密度指标更为敏感,可考虑参考胸腰段椎体变形率与骨密度测定结果来综合评估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黎慧萍 《海南医学》2010,21(8):21-22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围绝经期妇女胸腰椎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以期为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胸腰椎骨折提供预防和治疗依据。方法对144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女性患者和146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左股骨近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骨密度(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胸腰椎骨折组为34.03%,对照组为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胸腰椎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应重视BMD变化,预防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患者单次冠状动脉螺旋CT扫描同时获取的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状动脉钙化数据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行256排Revolution螺旋CT扫描的T2DM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冠脉钙化阴性组与阳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的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相关指标(累及分支数、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状动脉螺旋CT扫描可一次性同步获取T2DM患者冠脉钙化数据及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并完成一站式靶向分析。T2DM患者冠脉钙化阴性组和阳性组间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病程及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T2DM患者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与冠状动脉钙化累及分支数(rs=-0.748,P<0.001)、严重程度(rs=-0.846,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评估T2DM患者冠状动脉钙化严重程度与骨密度的关系时,可利用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同步获取胸椎椎体松质骨CT值反映患者骨密度,从而使患者避免多次接受辐射检查的风险,并节省了时间,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6.
胫骨超声速率对绝经后椎体骨折危险性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胫骨超声速率(SOS)对绝经后椎体骨折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93名绝经后妇女,年龄(54.4±7.3)岁,绝经年限(16.0±7.8)a,所有受试者均进行SOS,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s三角和大转子(Troch)部位的双能x线吸收法(DEXA)和前臂远端1/3和1/10的SPA骨密度(BMD)检查,同时均进行胸腰椎侧位X线相检查。结果受试者中有54例至少1个椎体骨折,其余139例未发现椎体骨折。SOS分别为(3651.9±188.3)和(3731.3±140.8)m/s(P<0.01)。骨折组的BMD也均低于非骨折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对椎体骨折危险性的odds值SOS为1.86(P<0.01),低于DEXA的BMD(2.25~3.28,P<0.001),而与经SPA的BMD(1.50~1.96)相似。结论绝经后妇女中椎体骨折者的SOS较非骨折者有显著降低,胫骨SOS对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具有预测作用,SOS每降低一个标准差,椎体骨折的危险性增加86%。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对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统计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情况,并依据患者是否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将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丢失组(31例)和未丢失组(55例)。比较丢失组和未丢失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丢失组和未丢失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骨密度。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的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两者联合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 截止随访结束,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率为36.05%。丢失组术中多次进钉、术后早期负重占比、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高于未丢失组(P<0.05),术前骨密度则低于未丢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多次进钉(OR=2.869,95%CI:1.045~4.183)、术后早期负重(OR=2.956,95%CI:1.632~5.279)、术前椎体压缩程度(OR=3.615,95%CI:2.873~9.418)及术前骨密度(OR=3.284,95%CI:2.084~7.436)均为影响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两者联合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0.97%(95%CI:51.76%~85.11%)、74.19%(95%CI:55.07%~87.46%)、70.97%(95%CI:51.76%~85.11%),特异度分别为76.36%(95%CI:62.67%~86.35%)、72.73%(95%CI:58.81%~83.46%)、93.36%(95%CI:86.39%~99.37%),AUC分别为0.706(95%CI:0.598~0.801)、0.757(95%CI:0.653~0.841)、0.883(95%CI:0.793~0.945)。 结论 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两者联合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绝经后跌倒骨折妇女及跌倒无骨折妇女人群血液循环中骨硬化蛋白与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骨硬化蛋白是否可作为一种新的预测脆性骨折的生化标志物.方法 采用横向前瞻性研究,对50例健康的未绝经女性(A组)、50例绝经后跌倒股骨颈骨折妇女(B组)及50例绝经后跌倒无骨折妇女(C组)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骨代谢标志物及骨密度.结果 骨代谢标志物如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CTX)、CTXⅡ、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前胶原1型N端前肽(P1NP)、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RANK)和核因子出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相较于A组,B组及C组的骨硬化蛋白水平升高(P<0.05,P<0.01)、骨钙素水平降低(P<0.01),但B、C两组间骨硬化蛋白水平和骨钙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全髋、转子间及L1~L4部位的骨密度在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中骨密度较A、C两组降低(P<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骨硬化蛋白水平与股骨颈骨密度(r=-0.228,P=0.004)、转子间骨密度(r=-0.199,P=0.002)和全髋骨密度(r=-0.273,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妇女中骨折人群与未骨折人群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无法预测脆性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脆性骨折患病情况及骨密度(Bone mass density,BMD)检查情况进行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10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脆性骨折患病情况,并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原发病、进入血液透析时间、女性绝经年龄等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进行腰椎、股骨BMD检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组年龄及进入透析时间明显高于未骨折组,体重及体重指数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组股骨及腰椎骨丢失率高于未骨折组,T-score明显低于未骨折组。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BMD明显低于未骨折组。腰椎BM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脆性骨折患病率较高,髋部骨折多见,骨丢失率增加及骨密度降低是脆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DEXA定期评价骨密度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脆性骨折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