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视网膜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AMD的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上升,现已上升为我国老年人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AM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着复杂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发现一种能彻底治疗AMD的治疗方法,是当今眼科界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就AMD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Ranibizumab是FDA批准的第一个启用新格式处方药物包装说明书的药物,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由Genetech公司生产。AMD可引起严重且不可逆的视力丧失,其病理改变为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渗出,是55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湿性AMD占所有AMD的10%。据美国眼科协会估计,美国约有175万AMD患者。1994年  相似文献   

3.
眼科学     
33老年黄斑变性血浆过氧化脂质和红细胞超复化物歧化酶测定的临床意义/陈 松…//眼科研究一1995,13(2)一86~88 对42例51~73岁的老年黄斑变性(AMD)患者(湿性20眼,干性22眼)和36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过氧化脂质(LPO)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AMD患者血浆LPO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红细胞A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尸<0.001,湿性AMD患者血浆LPO浓度高于干性AMD患者,p<0.05.提示AMD患者清除自由基(FR)的能力降低,给AMD患者抗氧化剂治疗,可增强抗FR损伤的能力及延缓衰老。测定血浆LPO和红细胞SOD对诊断和…  相似文献   

4.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伴随有视网膜下积液、视网膜下出血及纤维瘢痕组织,导致中心视力进行性、不可逆的下降。以往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光凝术、经瞳孔温热疗法、黄斑转位术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生血管性AMD的治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光动力疗法可减少黄斑病变患者视力损失的风险。曲安奈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药物被证明可以有效抑制或延缓患者视力的损失,甚至可以提高患者的视敏度。尤其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另外,基因治疗的不断发展为治疗新生血管性AMD开辟了一条新路,受到了眼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30日,Genentech公司宣布,它已向美国FDA提交其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退行性变 (AMD)药物Lucentis的上市申请。 AMD是引起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美国有170万人患AMD。虽然干性AMD 最常见,占所有病例的90%,但湿性的危害是最大的。湿性AMD患者可在发病后几天内失明,这是由于眼底血管增生和破裂所造成的。 Genentech公司要求FDA以优先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A眼底照相机对76例115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6例115眼中萎缩型70眼,占60.87%,渗出型45眼,占39.13%。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AMD现在常用的治疗方法。结果:目前治疗AMD的主要方法是激光治疗、手术治疗、中药和中西医治疗、抗氧化营养补充剂治疗、补体补充疗法。结论:现在AMD的治疗的目标和关键是保持视力,多种方法联合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个体化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湿性AMD患者84例(84眼),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周、治疗后6个月裸眼视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后1周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视觉生理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变化的生理意义. 方法 采用闪光视网膜电流图(F-ERG)和视觉诱发电位(P-VEP). 结果 脾虚湿困型AMD的F-EKG改变较肝肾亏损型AMD显著,渗出型AMD的F-ERG改变较萎缩型AMD显著:脾虚湿因型及肝肾亏损型患者p-VEP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但异常率与中医证型无关;经过中医辨证治疗.患者F-EKG的明适应振幅有所提高,P-VEP的振幅有所提高,潜伏时有所缩短. 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在阻止病情发展,防止痛变反复,提高视力上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发达国家50岁以上人群的主要致盲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有效治疗药物缺乏.据统计,在55~64岁人群中,有0.2%属于严重的AMD患者,对于85岁以上的人群,这一数据则上升为13%[1].美国目前有800万AMD患者,预计2020年该数据将增长50%[2].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AMD等视网膜病患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在眼科学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常见致盲性眼病,AI在AMD中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增多,加深了人们对AMD的认识。利用AI技术对AMD患者进行早期筛查与诊断可以降低患者视功能损伤的风险,其次运用AI对AMD进展进行预测,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该文综述了AI在AMD筛查、诊断、预后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临床实践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旨在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合并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视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3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治疗的杭州户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1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部检查可清晰区分AMD分期,2年内无任何眼部手术患者为A组(n=239);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部检查可清晰区分AMD分期,并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为B组(n=163);患有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眼部检查无AMD,并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为C组(n=308)。分别于研究开始时(B、C组为术前1周)及随访2年后进行logMAR、视功能(VF)和生存质量(QOL)量表测评。结果 3组logMAR,VF量表主观视觉、周边视野、视觉适应、立体视觉和QOL量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状态评分提高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B组logMAR、VF量表各维度和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提高值高于A组(P<0.01),C组logMAR、VF量表各维度和QOL量表各维度评分提高值高于A组和B组(P<0.01)。B组AMD早中期患者logMAR,VF量表主观视觉、周边视野、视觉适应、立体视觉和QOL量表自理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状态评分提高值均高于AMD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者由AMD早中期进展为晚期6例,晚期进展率为3.0%(6/200);B组患者由AMD早中期进展为晚期5例,晚期进展率为3.6%(5/139)。两组晚期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C组12例患者出现AMD,其中早中期10例(3.2%),晚期2例(0.6%)。结论 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合并AMD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长久提高视力、改善VF和QOL的有效手段,且AMD早中期患者术后效果优于AMD晚期患者,并未发现AMD晚期进展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张清文  孙霞  喻强 《当代医学》2022,(5):131-133
目的 对比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AMD患者108例,采用长短签自由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眼手术标准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照组应用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应用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  相似文献   

14.
罗正才  杨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63-3364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潢川县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湿性AMD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给予对照组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给予观察组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生存质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CVA、NEI-VFQ-25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8,P=0.206)。结论对湿性AMD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诱导产生新生血管的特性,在老年性黄斑病变(AMD)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Ranibizumab是一种可以与所有VEGF亚型竞争性结合的抗体片段,经玻璃体腔注射后,可透过视网膜各层,到达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复合体。动物试验表明,该药物即安全又有效。后来,在对新生血管性AMD患者进行I期、II期的临床试验时表明有良好的安全性,对于改善视功能有显著疗效。Ranibizumab治疗新生血管性AMD时,每隔4周进行一次,目前此药处于III期的临床试验阶段。旨在增加治疗持久性及有效性的联合治疗方法,与一…  相似文献   

16.
湿性AMD即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危害人体眼睛正常视觉的疾病,目前已经被WHO列入世界三大防盲重点之中。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疾病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探讨临床关于该疾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当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从文献综述分析得出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正在逐渐上升,并且医师的实践还处于不断深入的进程中,期望未来将取得更新的成果,突破现状,能更加有效控制和预防该疾病,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使得治疗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老年黄斑变性(AMD)的流行病学、发病因素和视功能等综合研究,显示此病已成为对老年人值得注意的致盲眼病。虽然多数患者为AMD干性和尚有较好视力,但各种视功能测定显示可有不同程度损害。控制光损害和改善微量元素代谢有助于AMD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此病也成为亚洲国家防盲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AMD)亦称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是一种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以不可逆性的中心视力下降或丧失为特征的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视力丢失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我国AMD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眼科防盲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AMD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及药物干预后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改变、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变化,从而探讨黄斑色素对视功能的影响,进而为黄斑变性患者的预防、诊断、治疗后的监控及随访提供新的临床指标.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确诊为AMD的患者48例52眼,其中干性AMD患者24例24眼,视为A组;湿性AMD患者24例28眼,视为B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视力0.1~0.5.根据是否口服叶黄素,随机分为A1(补充叶黄素)、A2、B1(补充叶黄素)、B2组,A1、B1为口服叶黄素组.所有患者补充叶黄素3个月.通过ZEISS Visucam 500免散瞳眼底照相机MPD模式测量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平均色素密度.同时,mf-ERG采用德国罗兰公司的视网膜电生理仪P1波1环振幅.评估黄斑色素对AMD患者视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前A1、A2组的MPOD分别为(0.223±0.135)du、(0.213±0.142)du,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1、A2组的MPOD分别为(0.266±0.189)du、(0.204±0.127)du,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1、B2组的MPOD分别为(0.169±0.103)du、(0.157±0.137)du,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1、B2组的MPOD分别为(0.201±0.122)du、(0.132±0.097)du,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1、A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60.42±18.545)、(58.45±20.1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1、A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75.53±19.86)、(62.72±20.31),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B1、B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47.44±16.58)、(47.26±16.0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1、B2组的P1波1环振幅分别为(58.11±16.22)、(50.49±14.41),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D随病变程度加重,黄斑色素密度降低,mf-ERG振幅降低;应用叶黄素,可有效改善黄斑色素密度,保护AMD患者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20.
郑贤何 《医学综述》2013,19(6):1075-1077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AMD)是发达国家老年人首位的致盲眼病。在我国,由于人口的老龄化,AMD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需正确深入认识此病并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AMD在临床上分为萎缩性和渗出性,虽然渗出性发病率低,但对患者的视力危害极大,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及黄斑部出血、渗出。相关学者开始在这些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寻找定位于多靶点的、不同作用机制的新的因子。目前,很多药物治疗研究已被证实能够成功减少因AMD造成的视力下降,并有可能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