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前臂桡侧复合血管网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报道前臂桡侧神经血管复合岛状皮瓣的解剖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手部创面及瘢痕挛缩以该皮瓣进行修复 2 2例 2 3处 ,切取皮瓣面积最大 13cm× 6cm ,最小 8cm× 4cm ,旋转点至皮瓣顶端最长 2 2cm ,旋转点设计在鼻烟窝或其近端 ,蒂部及皮瓣下筋膜中含有桡神经浅支、头静脉及桡动脉鼻烟窝上行支 ,含或不含前臂外侧皮神经。 结果 临床应用 2 2例 2 3块皮瓣 ,其中皮瓣全部成活 2 2块 ,部分坏死 1块。术后随访 1~ 3个月 ,成活的皮瓣质地优良 ,外观比较满意。 结论 前臂桡侧复合皮瓣的临床应用 ,皮瓣切取面积大 ,旋转点更远 ,可达手部较远端创面 ,给手部创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2.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以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应用解剖设计以掌指关节近侧为转轴点,沿走行于第4掌骨间隙的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轴为蒂、沿前臂尺侧下1/3至手掌尺背侧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手腕部、手掌尺侧及环、小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22例,皮瓣最大面积13cm×4.5cm,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手部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术式扩大了皮瓣的切取面积和修复范围。皮瓣切取快捷方便,转位灵活,不牺牲主要血管,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尤其适于修复手掌远端创面。  相似文献   

3.
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胫后动脉穿支或腓动脉终末穿支发出点为血管蒂,沿隐神经或腓肠神经轴线切取皮瓣,逆行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其中,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3例,面积5cm×4cm-15cm×8cm,腓动脉终末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6例,面积16cm×8cm~30cm×10cm。结果临床应用29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2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小腿血管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道应用头静脉-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掌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臂桡侧设计并切取头静脉-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逆行转位修复手掌背部及虎口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为12cm×8cm,最小为6cm×5cm。结果11例中除2例皮瓣远端浅表坏死外,9例皮瓣全部成活,经6—48个月随访,外形和功能满意。结论头静脉-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岛状筋膜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便,可以修复虎口、手掌和手背桡侧及近指间关节以近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前臂尺侧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8例,6例全部成活,2例部分成活。介绍了皮瓣的实用解剖,手术方法和主要优点。该手术的特点是在腕上不切断尺侧腕屈肌和贵要静脉,在尺动脉上皮支周围保留1.5cm宽的筋膜蒂,其内含有细小血管,这样使皮瓣血供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6.
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骨外露组织缺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胫前软组织缺损导致骨外露创面8例,创面面积为11 cm×7 cm~14 cm×9 cm,皮瓣切取面积12 cm×8 cm~15 cm×10 cm。结果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移植皮瓣全部成活。8例均获随访,时间1~24个月。皮瓣生长良好,外形满意,弹性好,创面完全修复稳定。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恒定,直径粗,切取面积大,效果可靠,是修复胫前较大面积骨外露创面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7.
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报道应用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前臂远端尺侧沿尺骨与尺侧腕屈肌间隙于腕上4~9 cm范围内设计皮瓣。皮瓣面积最大4.0 cm×3.0 cm,最小2.5 cm×1.5 cm;修复创面的面积最大为3.5 cm×2.5 cm,最小为2.0 cm×1.5 cm。皮瓣供血动脉为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上行支,皮瓣静脉为前臂尺侧浅静脉,皮瓣的神经为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终末支。结果临床应用16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良好,其中S_4 4例,S_3~+9例,S_3 3例,S_2及以下0例,S_3~+及以上者81.25%。结论微型尺动脉腕上皮支上行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创面,不牺牲主要血管,创伤小,术后手指的外观及感觉功能较好,是修复手指创面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臂背侧血管分布特点与皮瓣设计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目的:通过成人前臂背侧血管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选用皮瓣提供依据。方法:用50例上肢标本,对前臂背侧血管的分支分布和吻合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和分析。结果:骨间后动脉和骨间前动脉腕背支是前臂背侧的营养血管,动脉间以及与尺、桡动脉腕背支相吻合。结论:本研究为下述血管为蒂的三种逆行皮瓣,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1)以桡动脉腕背支为蒂前臂背侧中下段皮瓣;(2)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尺侧骨皮支为蒂前臂背侧中下段尺侧皮瓣;(3)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桡侧骨皮支为蒂前臂背侧中下段桡侧皮瓣。上述皮瓣可携带骨膜、骨质,用于手部创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6年8月,采用延长血管蒂的指背动脉皮瓣修复16例手指、手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男11例,女5例;年龄15~55岁。电锯伤8例,轧面机挤压伤3例,梳棉机撕脱伤2例,创伤后瘢痕挛缩畸形3例。缺损范围3.0cm×2.0cn-7.5cm×1.8cm。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3~8h,3例为择期手术。术中切取皮瓣范围3.5cm×2.5cm~8.0cm×2.0cm。供区创面取中厚皮片游离移植。结果16例术后皮瓣均成活,切口均I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6.0~8.2mm,平均7.1mm。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良好,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延长血管蒂指背动脉皮瓣切取简便,成活率高,既可单独应用修复较小创面缺损,也可与邻指背侧动脉皮瓣联合应用,切取双叶皮瓣,修复较大创面缺损,为临床修复手掌、手指部缺损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手与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报道手、前臂皮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桡神经拇指背尺侧支及前臂外侧皮神经前支伴行血管为蒂设计逆行岛状皮瓣,蒂部携带浅静脉及皮下组织,修复拇指缺损时皮神经与指神经缝合。结果:手部6例、前臂部2例皮瓣全部成活,伤指恢复良好感觉。结论:这两种皮瓣血供充分,不牺牲主干血管,前者可修复拇指指腹及指端缺损,后者可修复腕、掌背侧中、小面积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1.
带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筋膜皮瓣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研究以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为蒂前臂尺侧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可靠性。 方法 选用红色乳胶及中国墨汁动脉灌注上肢标本共 2 0例 ,上肢动脉铸型标本 5例 ,解剖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来源、走行、分布及与腕背血管分支吻合。在解剖观察基础上 ,临床应用 12例 ,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手部皮肤及深部组织缺损病例 ,设计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蒂前臂尺侧逆行皮瓣转位修复。皮瓣面积最大 15cm× 9cm ,最小 5cm× 8cm。 结果 尺动脉腕上皮支于豌豆骨上方约4cm处恒定起于尺动脉 ,起始处外径约 1 0~ 1 5mm ,主干长约 1 2cm ,于尺侧腕屈肌深面分出升支和降支。降支自腕上皮支分出下行 ,起始处外径约 1 0mm ,在腕背尺侧与桡动脉腕背支末端形成恒定的吻合。此外 ,尚有较浅层次的吻合支约 4~ 5支 ,分布于指伸肌腱浅面、小指展肌与小指伸肌腱之间。降支在行程中有较丰富的静脉血管网伴行。临床应用 12例 ,10例全部存活 ,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 ,经换药后愈合。术后经 6~ 12个月随访 ,皮瓣存活 ,血运良好。 结论 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与腕部血管网有丰富的吻合 ,以降支为蒂逆行供血设计皮瓣 ,血供可靠 ,蒂部更长 ,转位更加灵活 ,皮瓣转位可覆盖手部各种创面。  相似文献   

12.
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3年12月,应用包含深筋膜、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掌指关节以近、近侧腕横纹以远的手及腕部伴肌腱或骨外露创面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8~56岁。急诊修复16例,择期修复10例,皮瓣范围10 cm×5 cm~18 cm×7 cm。结果术后26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3~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不臃肿,耐磨,腕及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两点辨别觉6~10 mm。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构成三维立体轴向的血供,是皮瓣成活的解剖基础,蒂部远端的主干血管穿支是皮瓣的血供来源。手术操作安全,成活率高,质地优良,适合修复腕手部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3.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0年以来,我院利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4例,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20~30岁,手背缺损2例,手掌虎口缺损1例,手尺侧皮肤缺损骨外露1例,皮瓣面积6cm×6cm~6×13cm。1.2手术方法皮瓣设计:皮瓣设计的点在腕豆骨上方4cm处,该处为尺动脉腕上皮支的起点及逆行岛状皮瓣的旋转点。轴心线是腕豆骨与肱骨内上髁连线。以此线向两侧设计皮瓣,远端可至腕豆骨近侧,近端可至肱骨内上髁下方,两侧分别为前臂掌侧和背侧的正中线。血管蒂部解剖平面在前臂深筋膜深面。皮瓣切取和修复…  相似文献   

14.
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急诊修复手部创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急诊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始急诊应用胸部或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 68例,皮肤缺损面积1.5cm×1.5cm~8.5cm×10cm。结果 68例皮瓣全部成活,7~21天断蒂,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急诊应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辨修复手部创面简便易行,疗效肯定,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侧或鼻侧皮瓣,将皮瓣分别旋转180°或90°,覆盖眼睑部瘢痕松解后形成的创面,修复睑外翻。其中应用眼轮匝肌蒂颞侧皮瓣修复下睑外翻34例,皮瓣最大面积1.8cm×2.8cm;应用眼轮匝肌蒂鼻侧皮瓣修复下睑外翻6例,皮瓣最大面积0.7cm×1.8cm。结果:本组患者40例,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6—12个月,睑外翻无复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眼轮匝肌蒂皮瓣转移方便,血供良好,色泽协调,是修复瘢痕陛下睑外翻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远端软组织缺损效果。方法皮瓣设计以外踝上6cm附近腓动脉穿支处为旋转点,上界可达腓骨小头下2cm,依创面大小将皮瓣设计成倒水滴状。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创面远端达趾蹼平面附近的足部软组织缺损14例,皮瓣大小为24cm×10cm~23cm×7cm。结果14例中13例皮瓣术后成活良好,1例远端少许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修复趾蹼平面附近以内的任何足、踝部创面并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吻合血管足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应用吻合血管足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3月,应用吻合血管的足内侧皮瓣移植修复6例手部皮肤缺损。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17~49岁。机器辗压伤5例,重物砸伤1例。皮肤缺损范围为4cm×6cm~6cm×10cm。损伤至手术时间18~46d。结果 1例术后第2天腕掌侧瘢痕出现皮瓣下血肿,经拆除部分缝线,充分引流后皮瓣成活;余5例皮瓣成活,创口均Ⅰ期愈合。1例负重后足部供区反复出现渗液,经换药及加强皮肤护理后痊愈,另5例足部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13个月,皮瓣质地好,耐磨擦,外形美观不臃肿,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游离足内侧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臂游离皮瓣在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例因外伤导致的面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车祸致伤者4例,工业伤或烧伤5例,缺损面积为4cm×6cm~7cm×12cm。设计并切取与缺损面积相应的前臂皮瓣,经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面部组织缺损。结果:本组9例前臂皮瓣全部成活,3例靠近口角的切口愈合不良,经换药后痊愈,全部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前臂瘢痕明显,手部功能无障碍。结论:吻合血管的前臂游离皮瓣用于修复外伤性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逆向修复足踝骨髓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解剖10条小腿灌注标本,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临床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修复足踝骨髓炎创面5例。结果腓肠神经在穿出深筋膜前,其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筋膜下段);在穿出深筋膜后,其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筋膜上段)。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端肌间隔穿支血管(外踝上5cm)供血的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逆向修复5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段和足踝创面。5例筋膜皮瓣面积12cm×6cm-17cm×9cm,携带的深层腓肠肌肉面积5cm×4cm-9cm×7cm。随访6个月~1年,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1/3和足踝部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组织缺损。方法以隐神经相伴行的大隐静脉体表投影为轴线,依据受压部位,大小及旋转点的位置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结果临床应用8例修复小腿足踝部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最大为6cm×8cm。经8~24个月随诊,效果满意。结论依据皮神经的血管构筑与皮肤血管密切相关的特点,设计隐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操作简便,为小腿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