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怀牛膝(Achyranthese bidentata Bl.)根中三萜皂苷类成分进行研究,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利用硅胶柱、ODS柱、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利用光谱技术和化学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即齐墩果酸(Ⅰ),竹节参皂苷-1(Ⅱ),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Ⅲ),齐墩果酸-3-Oβ-D-(6‘-丁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Ⅳ),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V),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Ⅵ),chikusetsusaponin Ⅳa ethyl ester(Ⅶ).结论 化合物Ⅳ,Ⅴ,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新的七叶皂苷衍生物。方法 采用β-葡萄糖苷酶对娑罗子提取物进行生物转化,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方法对酶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MS、NMR数据,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 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β-O-巴豆酰基-22α-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1)、21β-O-当归酰基-22α-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2)、21β-O-巴豆酰基-28-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3)、21β-O-当归酰基-28-O-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3β-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醛酸苷(4)。分别命名为七叶皂苷Ie、七叶皂苷If、异七叶皂苷Ie和异七叶皂苷If。结论 4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表达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GUS)的重组菌株,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进而对黄芩苷进行生物转化获得黄芩素.方法 以E.coli K12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 扩增GUS基因,经酶切后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US,将重组载体转化到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对所得基因工程菌进行培养条件和表达条件的优化;后经分离纯化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以黄芩苷为底物进行酶法转化生产黄芩素,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 经测序,扩增的重组质粒目的基因序列与数据库中GUS基因序列一致.经IPTG(isopropy-β-D-thiogalactoside)诱导表达后, SDS-PAGE分析获得分子质量70 kDa的单一蛋白条带,工程菌最适培养条件为: 37 ℃、pH7.2、IPTG浓度0.6 μmol/L、诱导时间12 h.经过离心破碎、亲和层析、冻干后得到高纯度β-葡萄糖醛酸酶冻干粉.在该酶催化转化下,黄芩苷可转化为黄芩素,在40 ℃,pH 6.5,酶浓度60 μg/mL条件下,反应2.5 h,黄芩苷转化率可达72.5%.结论 成功构建了β-葡萄糖醛酸苷酶高表达菌株,并用于黄芩苷的定向水解制备黄芩素,为生物转化法生产黄芩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莲房黄酮苷最佳回流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选取乙醇浓度(30%、50%、70%)、提取时间(60、90、120 min)、提取次数(1、2、3次)、料液比(1∶12、1∶14、1∶16)作为考察因素,以杨梅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山奈酚-3-O-β-D-半乳糖苷、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山奈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香亭-3-O-β-D-葡萄糖苷8个黄酮苷总含量为考察指标,以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1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正交试验优选出的莲房8个黄酮苷类成分总含量的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莲房黄酮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肠杆菌能产生B-葡萄糖醛酸苷酶,能把4-甲基散形酮-β-葡萄糖醛酸苷酶(MUG)分解为4-甲基散形酮,该分解产物在366nm紫外光激发下,产生灰蓝色荧光,即为大肠杆菌阳性反应;如果没有产生灰蓝色荧光,则为阴性反应.基于此,采用MUG试剂为底物制成培养基,以快速检查大肠杆菌,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并与部颁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滇白珠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滇白珠(Gaultheria leucocarpa var.yunnanensis or var.crenul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用MS和NMR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①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②山萘酚-3-O-β-D-葡萄糖醛酸苷、③龙胆酸甲酯、④水杨酸甲酯、⑤白珠树苷、⑥滇白珠素A、⑦滇白珠素B。结论化合物1~3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成年杂种狗15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C组)、内毒素组(E组)和内毒素加SRI 63-441(ES组)。测定给药前后血清和肺的丙二醛(MDA)含量,β-葡萄糖醛酸苷酸(β-g)活力和肺血管外水量的变化。结果:E组注射内毒素后3、6h,血清MDA分别增加到注射前的130.06±14.00%和169.16±32.940/0,血清β-g活力分别增加到注射前的191.05±86.71%和242.54±49.04%,明显高于C组和ES组。支气管-肺胞灌洗液(BALF)β-g活力、肺组织匀浆MDA含量和肺血管外水量都明显高于C组和ES组(P<0.01)。ES组与C组比较,除BALF内β-g活力高于C组(P<0.05)外,其他都无显著性差异。肺血管外水量与肺组织MDA含量、肺血管外水量与BALF内β-g活力、BALF内β-g活力与肺组织MDA含量,都密切相关(P<0.01)。提示:血小板激活因子参与内毒素休克时急性肺损伤,其诱导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是造成肺损伤的重要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鼠灌胃灯盏花素后收集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中存在的灯盏乙素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方法通过使用HPLC结合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对比分析给药组大鼠和空白组大鼠的血浆、胆汁、尿液以及粪便样品,并且在相同的液相色谱条件下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特征进行对照来鉴定主要代谢产物。结果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血浆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从大鼠ig 20、200 mg/kg灯盏花素的胆汁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6-O-甲基-灯盏乙素(6-O-methyl-scutellarin,M3)、野黄芩素-6-O-β-D-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O-β-D-glucuronide,M5)和灯盏乙素(黄芩素苷,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尿液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6,7-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scutellarein-6,7-di-O-β-D-glucuronide,M1)、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和灯盏乙素(scutellarin,M7);从大鼠ig 200 mg/kg灯盏花素的粪便中鉴定了代谢产物野黄芩素(scutellarein,M2)。结论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发生了广泛的代谢,并且主要以其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灯盏乙素在大鼠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相似文献   

9.
观察和比较家兔出血性休克时眼球结膜、肠系膜和肾表面微循环,发现三者均发生微循环障碍,但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建立和应用荧光素肾血管造影法,表明休克时家兔肾内血液发生重分布。休克时血浆乳酸和血管紧张素Ⅱ、血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力、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红细胞电泳时间发生变化,并参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苏门白酒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溶剂萃取、硅胶和聚酰胺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苏门白酒草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Ⅰ)、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Ⅱ)、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Ⅲ)、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苷(Ⅳ)、4′-羟基黄芩素(Ⅴ)、金合欢素-7- O-芸香糖苷(Ⅵ)、金圣草黄素(Ⅶ)、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6′-O-棕榈酸酯(Ⅸ)、( 2S,3S,4R,8E)-8,9-二脱氢植物鞘氨醇(2′R )-2′-羟基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烷酰胺(Ⅹ)、天师酸(Ⅺ)、菠甾醇(ⅩⅡ)。结论 化合物Ⅰ~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Ⅶ和Ⅸ~Ⅺ为首次从白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胆色素类结石在我国比胆固醇类结石常见,治疗也更困难。它的主要成分是胆红素。应用胆汁沉淀试验研究胆红素等胆石组分由胆汁中沉淀出来的过程表明,胆汁中胆酸盐含量的增高,对这一过程可能有抑制作用,而胆红素含量的增高则可能有利于沉淀过程的进行。槙哲夫等认为:胆汁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写为β-G),能促使直接胆红素水解为间接胆红素进而形成结石。而葡萄糖醛酸、葡萄糖二酸则对β-G活性有抑制作用。因此,我们在体外向胆汁中加入胆盐、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以进一步探讨其对胆红素沉淀生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大鼠灌胃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后血清中药物的分析检测方法.方法 大鼠灌胃250mg/kg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收集血样,进行适当的前处理,采用HPLC-DAD、LC-MSc法对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HPLC-DAD和LC-MSn两种方法均能检测到血清中的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但未能检测到其代谢产物.血清样品前处理中的离心转速、pH值、纯化方法对血清中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的分析检测有明显影响.结论 建立了大鼠灌胃棉花皮素-8-O-葡萄糖醛酸苷后血清中药物的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为棉花皮索-8-O-葡萄糖醛酸苷的进一步药动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苦苣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研究苦苣菜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luteolin,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Ⅱ)、芹菜素(apigenin,Ⅲ)、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apigenin-7-O-β-D-glucuronide methyl ester,Ⅳ)、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apigenin-7-O-β-D-glucuronide ethyl ester,Ⅴ)、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uronide,Ⅵ)、3β-acetoxy-olean-18-ene,germanicolacetate(germanicyl acetate,Ⅶ)、3β-hydroxy-6β,7α,11β-H-eudesm-4-en-6,12- olide(Ⅷ)、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Ⅸ)和正二十六烷醇(1-cerotol,Ⅹ).结论:化合物Ⅳ~Ⅵ、Ⅷ、Ⅹ均为首次从苦苣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4.
β-葡萄糖醛酸苷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及其生化测定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市临床医学研究所袁振铎,狄华,刘蔚,徐婉珍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lucuronidase,简称β-G)在正常人体液中含量很低,当患有疾病,特别是患...  相似文献   

15.
《医学教育探索》2000,(3):119-119
郁金香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植物。研究发现它含有具较高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曾对郁金香变种Tulipa gesneriana L.ver.paradae(TGP)花被的极性部位进行分离鉴定,得到了槲皮素和山柰酚的3-O-β-芸香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槲皮素和山柰酚的3-O-β-龙胆二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以及槲皮素和山奈酚的3-O-β-葡糖苷-7-O-β-葡糖醛酸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复方双黄连颗粒剂和黄芩单味药材提取物中黄芩苷在大鼠胆汁中代谢的差异.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质联用技术检测黄芩苷的代谢产物种类和数量,并初步确定其结构.结果:从给药后的大鼠胆汁中,发现了几个主要代谢产物并初步鉴定了其化学结构.黄芩颗粒剂和复方双黄连颗粒剂中黄芩苷经肝脏代谢后其主要的相同代谢物为5,6,7-三羟基黄酮-6-O-葡萄糖醛酸苷-7-O-葡萄糖醛酸苷,5,6,7-三羟基黄酮-6-O-硫酸酯-7-O-葡萄糖醛酸苷和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7-O-葡萄糖醛酸苷,胆汁中,黄芩单方代谢有原型黄芩苷和5,6,7-三羟基-6-O-葡萄糖醛酸苷,而复方双黄连颗粒剂则无.结论:黄芩颗粒剂与双黄连颗粒剂在黄芩苷的代谢产物存在明显差异,复方配伍促进了总黄芩素在胆汁中的排泄.  相似文献   

17.
胆红素钙结石兔模型β-葡萄糖醛酸酶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胆红素钙结石病兔模型,用生物化学和酶组织化学的方法,动态、系统地观察兔肝胆组织和胆汁中细菌性和组织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色素石成石过程中的变化,证实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均可参加成石过程。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前期迅速升高,以后随胆道感染被控制而下降。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初期逐渐升高,以后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成石初期和生长期的作用不容忽视。作者还讨论了β-葡萄糖醛酸酶在成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大鼠组织中黄柏碱(Phellodendrine, PHE)及其葡萄糖醛酸结合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11-O-β-D-glucuronide, M1),黄柏碱-2,11-O-β-D-二葡萄糖醛酸苷(Phellodendrine-2,11-di-O-β-D-glucuronide, M2)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PHE、M1和M2在各组织的分布特征。方法 正常SD大鼠以40 mg·kg-1的剂量灌胃黄柏碱水溶液,于0.117、0.17、0.5、1、2、3、4 h处死,剪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胰腺和小肠。组织匀浆样品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方法处理,以乌头碱为内标,ZORBAX Eclipse XDB-C18柱(150 mm×2.1 mm, 3.5μm)为色谱柱,0.1%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柱温35℃,在电喷雾离子化和正离子多离子反应模式下,运用API4000+型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进行测定。结果 PHE、M...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65例胆红素钙结石患者胆汁及胆囊粘膜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能力及各菌β-葡萄糖醛酸酶最适反应pH值。首次提出不同部位胆红素钙结石均有较高的需氧菌和厌氧菌检出率,所有胆道分离菌的绝大部份(98%)菌株均能产生β-葡萄糖醛酸酶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酚酞葡萄糖醛酸比色法分别对正常人、良性肺病及肺癌患者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肺癌患者血清β-G活性及BALF β-G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良性肺病患者,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差异。两者对肺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血清β-G74.5%,BALF β-G84.2%。相关分析、发现血清β-G与BALF β-G活性之间呈轻度正相关。提示;β-G活性可作为肺癌诊断的一项重要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