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求深入学习并掌握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经验。[方法]通过门诊抄方并整理连建伟教授治疗眩晕的医案,运用病案列举兼评析法将连教授的治疗经验和观点贯穿其中。[结果]连老认为眩晕常见病因病机为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临证中对于肝火上扰者,治以平肝熄风法;气血不足者,治以补益气血法;痰湿中阻者,治以导痰法;肝肾不足者,治以滋养肝肾法。连老治疗眩晕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坚持辨证审因,脉证互参,依法立方,故多获良效。[结论]连建伟教授从虚、痰、风辨治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值得后学者学习和效仿。  相似文献   

2.
南齐徐嗣伯治疗风眩学术特色鲜明,在病机上提出了"痰热相感而动风"论;在治法上根据临床表现分初发、急、轻、缓而遣方用药。文章从病因病机、治疗方药方面解构徐嗣伯治风眩篇,探析徐嗣伯治疗风眩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旨在提高中医临床治疗风眩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对金元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的思路、治法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金元医家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法,其中刘完素倡风火致眩而重脾胃润养,李东垣主升降相因而重脾胃元气,朱丹溪推痰火致眩而重湿土生痰,张子和尚痰实致眩而重攻邪护胃,后世医家基于四者治疗眩晕的思路与治法,从培土荣肝、补中调气、健脾祛痰、祛邪护胃等角度进行治疗,拓展了眩晕的治法,亦为当代医家从脾胃论治眩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眩晕病因病机古今对比暨其总体防治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古今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规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五方面,而总以虚为本.<内经>是后人认识本病之理论渊潭.汉唐时期对眩晕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开始正式将外感和内伤两大病因分开.更加重视七情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因虚致眩的认识受到空前重视;至明清时期,在继承和发扬前贤诸论的基础上."疼血致眩"说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更加重视"肝肾阴虚,以肾为本"的研究思想.现代医家在分析认识眩晕病因病机时.一定程度忽视了外感眩晕的客观存在.认为补肾益精、扶正祛邪是防治眩晕的基本方法;审证求因、灵活辩治是防治眩晕的基本原则;防治并举、防重于治是防治眩晕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古代医家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瘀及外邪致眩,而总以虚为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眩晕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孙思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两宋时期重视七情致眩及因虚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明清时期虞抟的“瘀血致眩”论等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整理、回顾、分析范教授诊治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相关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中西并重应用原则、分期辨病辨证相结合等方面,总结归纳范教授诊治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范教授认为,结缔组织病心脏受累临床并不少见,属中医“胸痹病”“心水病”“心下悸”等范畴,病因主要与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病机为正虚邪侵,心脉痹阻。临证应紧抓心气亏虚、心脉痹阻这个根本病机,治以益气养心、活血通络为主,同时需注意根据心脉痹阻的原因,综合运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化痰、温阳散寒、温化水饮等治法,晚期出现心肾阳虚,则须温肾补火。用药特色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医辨证,予以扶正祛邪、补益气血、祛瘀通络、温通心阳、温阳利水等治疗。所举医案中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证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拟温肾健脾、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范教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临床用药特色鲜明,中西医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辨证论治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眩晕的治疗有指导和启发作用。[方法]选择连建伟教授治疗不同证型眩晕验案3则,结合平素跟师随诊的心得体会,详加按评,从病因病机、辨证重点、用方特色等方面探索连教授治疗眩晕的特色和经验。[结果]连教授认为眩晕临床多见肝风上扰、气血亏虚、中气下陷3种证型,其辨证重点主要在于两手关脉之表现。所选3则医案,分别代表上述3种证型。肝风上扰者治以平肝息风、清火化痰、养血活血,气血亏虚者治以补益气血,中气下陷者治以补中益气,均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连教授强调,眩晕患者多虚实兼夹,实者以风、火、痰、瘀为主,虚者以气虚、血虚为多,治疗时则应全面把握眩晕的病因病机,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从多角度入手治疗眩晕。[结论]连建伟教授辨治眩晕,突出关脉的辨证意义,并根据患者风、火、痰、瘀、虚的轻重分3型论治,临床疗效颇佳,其学术观点和临床遣方用药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周亚滨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经验,以期对临床辨治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指导及启示。[方法]通过收集、整理病例处方,从病因病机、药物作用、治则治法及配伍规律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附医案一篇,系统介绍周亚滨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经验与方法。[结果]周亚滨教授认为"瘀血阻脉、痰浊阻滞、寒邪凝滞、气机不畅、心阳亏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活血化瘀通络、理气化痰祛湿、益气温阳散寒"为主要治法,临证时详辨标本虚实,分清轻重缓急,治法灵活多样,所举验案根据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原则,运用活血祛痰通络治法,疗效显著。[结论]周亚滨教授辨治稳定型心绞痛的临证经验对治疗本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蒋旭宏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通过查阅HT的相关资料、跟师学习、整理医案、复习相关中医文献,整理总结蒋师临床治疗HT的中医辨治经验,分析HT的中医认识、中医治疗原则和用药方法,并列举医案分析。[结果]蒋师结合HT的中医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分期,提出痰浊结聚为HT的基本病机,治疗中应以化痰祛浊、软坚散结为主要原则,并应贯穿疾病始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论治。所举验案,蒋师辨为痰浊结聚、阴阳不和之证,治拟化痰散结、调和阴阳之法,临床效果甚佳。[结论]蒋师基于中医病因病机,对HT进行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从痰浊出发,随证加减,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HT的优势,其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陈华教授从“阴虚瘀热”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方法]通过随师临证,总结整理病案资料,阐释陈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经验及方药特色,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佐证。[结果]陈师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为风、痰、瘀、虚,病机为肺脾两虚,痰瘀阻络,迁延不愈,瘀热互结,创新性地提出从“阴虚瘀热”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总结出重视风邪,祛风解表;三因制宜,滋阴清瘀;详辨虚实,巧用和法;顾护中焦,健运脾胃的诊治经验。验案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辨为阴虚感冒,兼痰瘀阻滞证,陈师分期论治,滋阴清瘀治法贯穿疾病治疗的中后期,迁延期养阴退热、化痰祛瘀,恢复期养阴退热、健脾益气,疗效显著。[结论]陈师继承浙派中医儿科特色,从“阴虚瘀热”辨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对指导临床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常用骨科固定及植入器材,并对其发展历史、作用及特点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阐述了配伍在遣药组方及方中药性发挥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如配伍得当,可选择发挥方中之药的某一药性,可使方剂直达病位,亦可解毒增效,体现了方药离合之妙。  相似文献   

13.
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痰浊、瘀血等有形实邪停聚脉道,气血运行失常,脉道结构因而改变甚则闭塞不通,引起所支配脏腑失去气血濡养的一系列疾病称为"脉病"."毛脉合精"是脉通行气血、濡养脏腑官窍的重要前提,"毛脉失和"是脉病发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论述从以下方面进行:首先,结合《黄帝内经》相关条文,拓展"毛脉合精"理论内涵,论证了其结构应包括皮毛、腠理、分肉、三焦等,功能应包含通行营卫、津液和调、津血渗化等核心内容;其次,在"毛脉合精"基础上结合玄府学说,论证了玄府通利是"毛脉合精"的重要条件;最后,探讨在"毛脉失和"的影响下,脉病痰瘀证之痰浊、痰结、痰瘀病机演变过程,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脉病理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宝珍 《中国病案》2007,8(4):25-25
病案作为重要的医学信息源,不仅可为医疗、教学、科研提供宝贵资料,而且在法律、保险和医院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解决医疗纠纷、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判定医务人员和医疗活动有无医疗过错等方面是一个最具法律效力的书证。为确保病案质量的正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增强法律意识,加强病案质量监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流变和盛衰,都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费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古代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文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者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戏剧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但由于其自身形式的局限,戏剧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萎缩,戏剧走向衰微。从文学消费角度看中国古代小说与戏剧的盛衰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词义教学是词汇教学的核心。传统的词汇教学往往简单罗列词义。强调词的字面意义。而忽视词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主要通过翻译和对比的方法进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探讨更有效的词义教学方法。采取讨论词义理解与语境的关系。及以语境理论和深层认知优势为指导的情景法和推断法进行词义教学,认为词义的理解与语境密切相关,依据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词义。语境理论指导下的情景法和推断法发挥了深层认知的优势。是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知母皂苷元(SAR)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活性和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培养小鼠胚胎成骨细胞MC3T3-E1,分别采用MTT法、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及茜素红染色法观察SAR对MC3T3-E1细胞增殖、ALP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皮质骨来源破骨细胞分离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破骨细胞形成两种方法培养破骨细胞,利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阳性细胞计数及骨吸收陷窝计数来观察不同浓度SAR对成熟破骨细胞活性及破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各质量浓度SAR(0.01,0.1,1 μg/mL)对MC3T3-E1细胞均具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P<0.05,P<0.01);处于快速增殖的MC3T3-E1细胞给药处理后各组间ALP活性未见明显差异,但对于增殖晚期MC3T3-E1细胞,不同浓度SAR均可使ALP活性增高,其中1 μg/mL组效应最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连续给药处理细胞15 d,SAR各组矿化结节形成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增多趋势。此外,各浓度SAR对成熟破骨细胞数量及骨吸收能力均无明显影响,但均能抑制骨髓细胞分化形成破骨细胞。结论: SAR能促进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成熟;SAR对分化成熟的破骨细胞无明显影响,但可抑制骨髓细胞向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减少破骨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19.
李力  张大志 《中国病案》2008,9(4):33-35
传统纸质病案的数字化是整个医院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步骤。本文针对病案数字化采集和管理的需求特点,介绍了一个实用的病案影像存储服务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实现了对扫描得到的病案影像的存储、传输、浏览、打印和管理。且有界面友好、可靠性高、易于现有医疗信息系统集成等特点。通过较长时间的实际使用,该系统运行稳定,有效发挥了病案在医、教、研方面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我校医学检验系93~96年级170余名本科在校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第一专业志愿与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比例约为1:2),通过对这两部分学生专业志愿与在校专业思想,学习成绩及政治表现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关系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专业志愿不是影响学生专业思想、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主要因素,学生在校专业思想受在校教育和多种因素影响。提示招生录取新生时不应歧视非第一专业志愿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