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正乳腺癌严重影响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临床上大多数乳腺癌首发症状均表现为乳房肿块,而少部分则表现为乳腺局限性增厚。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局限性增厚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癌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表现为乳腺局限性增厚乳腺癌患者112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现就其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在无明显肿块的乳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12月我科门诊以乳房疼痛和乳房包块为主要症状就诊者,触诊单侧乳房呈非对称性大团块状或斑片状腺体增厚;经彩超及钼靶检查双乳BI-RADS分级≤3级;经三苯氧胺或抗乳腺增生中成药治疗1个月以上症状不能改善或效果不佳.行空芯针穿刺活检,将乳腺病变的临床触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并对穿刺病理结果提示为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共891例经空芯针穿刺病理检查.组织学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5例,导管内癌6例,恶性淋巴瘤1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5例,其余为乳腺良性病变.3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失访6例;接受手术治疗22例,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11例,导管内癌5例,腺病伴不典型增生6例;另7例不同意手术仍随访观察.结论 对临床触诊单侧乳房非对称性大团块状、斑片状腺体增厚者,若经药物治疗无明显改善或效果不佳时,应行空芯针穿刺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或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临床及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机(FFDM)影像表现,提高对男性最常见乳腺病变的认识。方法:分析27例男性乳腺增生和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FFDM影像表现。结果:男性乳腺增生FFDM影像表现为乳晕后区局限性片絮状的增生腺体(18例),全乳腺体呈扇状或盘状弥漫性增生(5例),腺体增生伴导管增生(4例)。乳腺癌FFDM影像表现为乳头后偏心侧致密肿块,境界清楚,肿块内有低密度灶,伴簇状细点钙化灶。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FFDM影像学特点,可时男性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作出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如疑有男性乳腺增生同时伴有乳腺癌时,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 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C、D;A、B两组服用激素,C、D两组服用维生素C,服用前后通过阴道B超,高频B超和钼靶监测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有些病例有出血现象;乳腺增生明显;B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有增厚,乳腺腺体回声变化不明显.C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变薄,乳腺腺体萎缩.D组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及乳腺腺体变化不明显.无一例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发生.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使绝经年限短的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对绝经时间较长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以及其声像图特征与临床、病理的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50例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差异,将其分为两大表现类型,并与临床结合分析,寻找其共性与不同。结果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依其病理生理的不同,可划归两大类,一种以囊性增生为主的,一种以乳腺腺体增大、增厚为主。结论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可依据其声像表现的不同,归类为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腺体增生为主,以指导临床诊治,同时可避免常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以及其声像图特征与临床、病理的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诊断50例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差异,将其分为两大表现类型,并与临床结合分析,寻找其共性与不同。结果乳腺增生性疾病的声像图表现,依其病理生理的不同,可划归两大类,一种以囊性增生为主的,一种以乳腺腺体增大、增厚为主。结论超声诊断乳腺增生性疾病,可依据其声像表现的不同,归类为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腺体增生为主,以指导临床诊治,同时可避免常规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慕秋霞 《实用医技》2008,15(1):92-9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已确诊的乳腺增生患者临床随诊,半年至一年后复查。结果:108例乳腺增生患者有4例转变为乳腺癌。结论:乳腺增生是否发展为乳腺癌,取决于导管和乳腺上皮增生的程度和有无非典型性增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解析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造影表现与病理基础,以期能够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凭据,最终优化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诊的,临床表征为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同时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病理诊断为早期乳腺导管癌患者30例,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乳腺导管影像学表现,继而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导管原位癌9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导管原位癌合并早期浸润7例;复合型癌2例,其中导管原位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变1例,其中乳腺X线平片没有发现异常4例,毛刺或分叶状肿块7例,肿块伴钙化6例,多形性钙化灶8例.早期乳腺导管造影主要表现如下:乳腺规格增大、乳房出现硬结、淋巴结增大,乳腺疼痛,尤其是在月经来潮前加重,经后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疼痛位置多数位于乳腺外上端,也可呈双乳腺弥漫性胀痛.在本次研究中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乳腺癌的符合率为86.7%.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可以被视为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的一种安全性、可靠性手段,定性与定位价值已经得到医学界的肯定,特别是对临床触诊阴性的早期乳腺癌能作出较精确的诊断结果,大幅度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在临床上具有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对180例已确诊的乳腺增生患者临床随诊,半年至一年后复查。结果:108例乳腺增生患者有4例转变为乳腺癌。结论:乳腺增生是否发展为乳腺癌,取决于导管和乳腺上皮增生的程度和有无非典型性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病人中乳腺局限性增厚18例(60%),可触及结节者仅11例(37 %);有乳腺增生病史伴增生症状加重者22例(73.3%).钼靶X线单纯钙化12例(40 %),肿块结节影5例(17%).24例(80%)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79 %的结节内或周围可测到血流信号.11例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得诊断,19例由超声或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确诊.结论 高危年龄妇女乳腺增生伴症状加重、乳腺局限性增厚是早期乳腺癌的重要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钼靶X线检查;及时对乳腺结节、局限性增厚、钼靶X线致密影等可疑病灶行组织学穿刺活检或超声以及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C、D;A、B两组服用激素,C、D两组服用维生素C,服用前后通过阴道B超,高频B超和钼靶监测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结果 A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有些病例有出血现象;乳腺增生明显;B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有增厚,乳腺腺体回声变化不明显。C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变薄,乳腺腺体萎缩。D组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及乳腺腺体变化不明显。无一例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发生。结论 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使绝经年限短的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对绝经时间较长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诊断价值。方法通过高频彩超进行乳腺健康体检,筛查出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并选择3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超声检出的高度可疑病灶积极行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病理检查,分析比较各组超声声像的差异性,并从病理学上分析特征性声像形成的组织细胞学构成。结果 3组患者高频彩超声像多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乳腺癌和不典型增生彩色血流情况与普通增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患者超声特征性声像与病理学构成基本一致。结论高频彩超声像与病理学组织类型对照分析大大提高了对乳腺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对乳腺导管不典型增生及早期乳腺导管癌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方法:分析72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有乳腺增生病史患者51例,有乳腺增厚患者43例,有乳腺结节患者26例。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55例,其中81.82%的结节内或周围可测到血流信号。钼靶X线诊断,全部病例均有增生改变。72例均经病理确诊。结论:35岁以上妇女乳腺增生、增厚、结节被认为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彩超、钼靶检查乳腺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乳腺结节、增厚、彩超低回声区、钼靶致密影等可疑病灶进行病理检查,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选择合理的乳腺增生病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及对比180例乳腺增生病经中医中药、乳腺近红外线治疗半年或1年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彩超改变情况。结果180例乳腺增生病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168例,占93.3%;肿块缩小或消失150例,占83.3%;触及结节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减少或消失30例,占全部溢液的93.0%。彩超:腺体密度减低162例,占90.0%;结节影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导管影变细或消失107例,占全部导管影增粗92.1%;腺体结构变清晰132例,占73.3%。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病人中乳腺局限性增厚16例(60%),可触及结节者仅10例(37%);有乳腺增生病史伴增生症状加重者20例(73.3%)。钼靶X线单纯钙化11例(40%),肿块结节影4例(15%)。22例(80%)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74%的结节内或周围可测到血流信号。11例通过空芯针穿刺获得诊断,17例由超声或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确诊。结论 高危年龄妇女乳腺增生伴症状加重、乳腺局限性增厚是早期乳腺癌的早期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钼靶X线检查;及时对乳腺结节、局限性增厚、钼靶X线致密影等可疑病灶进行组织学穿刺活检或超声以及钼靶定位后手术活检,可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择合理的乳腺增生病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及对比180例乳腺增生病经中医中药、乳腺近红外线治疗半年或1年前后的临床表现及彩超改变情况。结果180例乳腺增生病经综合治疗后,疼痛减轻或消失168例,占93.3%;肿块缩小或消失150例,占83.3%;触及结节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减少或消失30例,占全部溢液的93.0%。彩超:腺体密度减低162例,占90.0%;结节影减少或消失161例,占89.4%;导管影变细或消失107例,占全部导管影增粗92.1%;腺体结构变清晰132例,占73.3%。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归附散结丸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之一,是乳腺导管上皮组织及小叶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一种乳腺结构紊乱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其临床表现为乳房内界限不清的粗条索状肿块或模糊不清的片状增厚组织等,  相似文献   

18.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以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端导管高度扩张形成的囊肿为特征,伴有乳腺结构不良病变的疾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囊肿性脱皮性乳腺增生病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乳腺增生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的危险,是区别所在.应视为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9.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乳腺增生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组织受卵巢雌孕激素的影响而发生周期性的生理性增生和复原,当复原不全时则导致乳腺导管、小叶或其周围结缔组织的细胞过度增生统称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除临床以乳房疼痛和乳房肿块为特征外,患者往往伴有月经不调、面部黄褐斑等。1997~ 1999年笔者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 15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 根据 1987年全国首次乳腺病南通会议制定标准:临床有乳房肿块且伴有疼痛,未治疗不能自行缓解,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排除乳腺癌、乳房纤维瘤及其它乳房疾病。一般资料  156例患者中,年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显著顶浆分泌性柱状变化(CAPSS)的乳腺导管上皮病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收集乳腺肿块乳腺粗针穿刺活检(CNB)病例共 144 例,包括 CAPSS 不伴有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6例和 CAPSS 伴有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08例.将其CNB结果与相应的肿块切除标本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伴有 CAPSS 病变的活检中包括原位癌和浸润癌的病例占21.5%(31/144);凡伴有 CAPSS 病变的无论是否伴有不典型增生,均有浸润癌或原位癌的存在,尤其是有倾向表明 CAPSS 伴有不典型导管增生的病例组其恶性病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组别(P=0.001).结论:CAPSS 病变的存在与癌性病变的共存状况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伴有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