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据报道,具有氨基苯乙烯基(?)>N—C_6H_4CH=CH—结构的化合物除有致癌作用外,同时又具有抗癌作用,并认为>N—C_6H_4CH=CH—是该类化合物显示抗癌活性的结构因素;又有人认为在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二甲氨基苯乙烯基(Dimethylaminostyryl)后,在体内转化为邻氨基酚衍生物,它可以抑制核酸生物合成所必需的三磷酸腺苷磷酰化酶(AdenosineTriphosphate Phosphorylase),有指望对核酸生物合成起双重干扰作用。 Haddow A曾合成了喹啉的二甲氨基苯乙烯类衍生物,发现其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接近。此后,Brown M等人叙述了嘧啶氨基苯乙烯类衍生物的合成,但未见其抗肿瘤活性报  相似文献   

2.
植物甾体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抗菌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生物合成主要通过甲羟戊酸途径与5-磷酸脱氧木酮糖/2C-甲基-4-磷酸-4D-赤藓糖醇的途径,对其合成途径的研究是调控甾体类抗菌药物生产的关键。综述了植物甾体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和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龙胆科龙胆属植物乌奴龙胆Gentiana urnulaH.Smith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MCI色谱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旋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12个单体化合物从乌奴龙胆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获得,分别鉴定为:莨菪亭(1);3,5-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2);1,5,8-三羟基-3-甲氧基■酮(3);1,5,7-三羟基-3-甲氧基■酮(4);1,3,7,8-四羟基■酮(5);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酮(6);1,3,8-三羟基-7-甲氧基■酮(7);2-羰基坡曼酸(8);19α-羟基-3-乙酰基乌苏酸(9);槲皮素(10);科罗索酸(11)和苜蓿素(12)。结论除化合物3和5,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4.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是色原烷的衍生物,其特点是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并可根据中间吡喃环的不同氧化水平和两侧A、B环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而分为不同的黄酮类型.  相似文献   

5.
对氨基苯甲酸(pABA)是体内生物合成四氢叶酸过程中的关键代谢物,在其合成过程的多种酶类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体内,但不存在于人体内,因此pABA生物合成途径可作为设计抗感染药物的一个重要靶点。Abyssomicins C是多环聚酮类抗生素,也是文献报道的第一个具有抑制对氨基苯甲酸生物合成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它从日本海洋289米深处的放线菌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a)菌株AB-18-032中发现,具有良好的抑制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的活性。本文综述了abyssomicin C的生物来源、化合物构效关系、生物合成途径、药效学和作用机制,以及化合物开发利用现状等内容。  相似文献   

6.
张慧  李文利   《中国海洋药物》2013,32(5):77-85
多烯大环内酯类(Polyene macrolides)化合物是1大类抗真菌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和农业之中。该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是典型的Ⅰ型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etase,PKS)途径,其模块型的特殊结构和合成机制赋予了其非凡的可塑性。本文就7种已报道的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包括制霉菌素、两性霉素、匹马霉素、杀念菌素/FR-008、龟裂霉素、NPP和四霉素的生物合成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综述了近年来多烯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多羟基(口山)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及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合成多羟基(口山)酮及其脂肪胺基烷基衍生物,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和构效关系.方法以邻甲氧基苯甲酸衍生物为起始原料,经酰氯化、Friedel-Crafts酰化、环合、脱甲基化及脂肪胺基烷基取代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以体外抑制Cu2 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和清除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DPPH)的EC50值检测目标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共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脂肪胺基烷基衍生物为新化合物),经IR、1H-NMR等确证其结构.初步药理试验结果表明,含邻二羟基的多羟基(口山)酮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邻二羟基的存在与(口山)酮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有密切关系;羟基的取代数量对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取代位置对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孔吸附树脂、MCI树脂、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和Toyopearl HW-40C柱色谱,结合制备薄层色谱以及反相和手性HPLC分离技术,从“归头”水煎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单萜类化合物,包括2对非等量对映体的7个单萜类新结构化合物或新天然产物以及4个已知衍生物。借助波谱数据分析结合电子圆二色谱(ECD)理论计算和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新结构化合物或新天然产物分别命名为(+)-/(-)-当归单萜酮A和B [(+)-/(-)-1和(+)-/(-)-2]、当归单萜酮C和D (3和4)及当归单萜醇A (5);已知化合物鉴定为6β,9-二羟基-(+)-α-蒎烯(6)、1,1,5-三甲基-2-羟甲基-环己-2,5-二烯-4-酮(7)、jasminol E (8)和(+)-反式水合蒎醇(9)。除6曾在当归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本文首次用单晶X-射线衍射确证结构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合成6-(4-氨基苯基)-2,3,4,5-四氢哒嗪-3-酮结构的衍生物,探讨其生物活性.方法对6-(4-氨基苯基)-2,3,4,5-四氢哒嗪-3-酮进行结构修饰,考察此类化合物对心血管系统和肿瘤细胞生长两方面的作用.结果设计并合成了2个系列共8个新化合物,所有新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NMR、MS及元素分析确证;8个目标化合物对大鼠离体心房肌收缩频率影响较小,而正性肌力作用明显,其中化合物I d和Ⅱa活性较高;在体外对肿瘤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人低分化胃腺癌细胞BGC-823、人原髓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HL-60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专一性,化合物Ⅰ b和Ⅱc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6-(4-氨基苯基)-2,3,4,5-四氢哒嗪-3-酮衍生物除了具有强心作用外,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还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南药学》2020,(1):32-38
目的从玉竹中快速制备4种高异黄烷酮(Ⅰ、Ⅲ、Ⅳ、Ⅴ),并考察其显微红外光谱(IR)与显微拉曼光谱(Raman)。方法取10 kg玉竹用8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分离,采用半制备液相色谱(HPLC)与制备薄层色谱(TLC)联用技术快速纯化,制备4种单体化合物,采集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及紫外光谱(UV)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显微IR与显微Raman进一步验证4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制备的4种化合物分别为6-甲基-5,7-二羟基-4',8-二甲氧基高异黄烷酮(Ⅰ)、6,8-二甲基-4',5,7-三羟基高异黄烷酮(Ⅲ)、6-甲基-4',5,7-三羟基-8-甲氧基高异黄烷酮(Ⅳ)、6-甲基-4',5,7-三羟基高异黄烷酮(Ⅴ),纯度均大于99.0%。4种化合物的IR特征峰主要来自ν_(-OH)、ν_(-C=O)、ν_(-O-CH3);Raman特征峰主要来自ν_(=CH)、ν_(-CH)、γ_(=CH)、β_(-CH)、ν_(C=C),两者互补,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结构信息。结论本制备方法简便、快速,单体纯度高,适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制备少量不稳定化合物,且首次采用显微IR与显微Raman结合,提供了反映4种高异黄烷酮结构的振动光谱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黄酮衍生物,并考察其抗肿瘤活性,并发现1种高效合成黄酮的新方法。方法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选择性甲基化、酯化、Baker-Venkataraman重排成β-二酮,进而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硅酯催化β-二酮环合合成5个黄酮;以白杨素为母体,经烷基化反应、Man-nich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法测试部分目标化合物对脑胶质瘤细胞(C6)和人肝癌细胞(HepG2)的抑制活性。结果与结论合成了17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过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确认;4个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白杨素。  相似文献   

12.
对新合成的一系列嘧啶酮衍生物,进行了诱导小鼠血清干扰素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凡是2-氨基-5-溴-6-取代-4(3H)嘧啶酮结构的化合物都是活性较强的干扰素诱导剂,其它取代形式则无效或活性降低。新合成的6-对磺酸苯基衍生物,有较高的水溶性,但诱生血清干扰能力降低。所有新合成的化合物诱导干扰素能力都不及 ABPP.  相似文献   

13.
雷帕霉素是一种 31 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雷帕链霉菌 (Streptomyces rapamycinicus)、游动放线菌 N902-109 (Actinoplanes sp. N902-109)与伊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iranensis)等放线菌菌株产生,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真菌、免疫抑制、 抗肿瘤、神经保护和抗衰老等,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其生物合成途径已被清楚解析,研究证实它由一种杂合 I 型聚 酮合酶 (PKS, polyketide synthase)/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 (NRPS, 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 负责合成。基因簇全长约 107.3kb, 共含有 26 个基因,其中 5 个编码调控蛋白,参与调控雷帕霉素的生物合成。鉴于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在临床上的重要用途,其 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一直是大家的关注点,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雷帕霉素高产菌株的分子育种及新活性衍生物的挖掘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将主要总结雷帕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将就该重要 抗生素的发现及其衍生物的功能、高产菌株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14.
虽然放射性示踪法(尤其是~(14)C)在生物合成途径的分析上特别有用,但为确定同位素结合的位置必需进行广泛的化学降解,这是它的严重缺点。就复杂的化合物分子来说,满意的方法应是只进行部分同位素分布的分析。以~(13)C代替~(14)C作为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引进了一种能完全确定带标记代谢物内同位素位置的技术。~(13)C是稳定的同位素,在天然有机物分子中占1.1%,目前已有若干种适于供生物合成研究用的富集~(13)C商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海洋芽孢杆菌B-9987中difficidins生物合成基因簇及其关键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及功能研究。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difficidins基因簇的基因组成和功能结构域进行了分析;结合其结构特征及聚酮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原理,初步推导其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了烯酰辅酶A水合酶基因difO双交换阻断突变株,对其功能进行初步验证并对基因簇进行确认。 结果 从B-9987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oxydifficidin,鉴定了B-9987中该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其是由位于同一个操纵子的15个基因difA-O所编码的反式酰基转移酶聚酮合酶体系组装而成;difO基因阻断后,oxydifficidin不再产生。 结论 difficidins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鉴定为后续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一系列1,2,4-三唑-3-硫酮衍生物并考察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通过酯化、肼解、缩合、环化四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将待测化合物配成浓度为1.6 mg.m L~(-1)的药物原液,并通过2倍稀释法将其制备成10个不同梯度浓度的待测药液,使用微量稀释法测试这些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孢子丝状真菌和絮状表皮藓菌三种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得到17个1,2,4-三唑-3-硫酮的卤代苯基衍生物、烃基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其中,化合物6h对白色念珠菌、孢子丝状真菌和絮状表皮藓菌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达到12.5、12.5、6.25μg.mL~(-1),化合物6d和6m对白色念珠菌的MIC值均为12.5μg.mL~(-1),与对照药物酮康唑的抑菌活性相当。化合物6a、6d、6m、6p对孢子丝状真菌的MIC值均为25μg.mL~(-1)。结论:1,2,4-三唑-3-硫酮衍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真菌活性,特别是化合物6h的抗菌效果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以发展成为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丹参新酮C环邻醌位点的结构修饰,改变其脂水分配系数(CLogP),获得系列丹参新酮酚酯衍生物,进而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氢化还原、酰化、脱保护基等方法对丹参新酮的邻醌位点进行修饰,通过引入不同酸酐、氨基酸取代基,得到丹参新酮C环酚酯衍生物,在此基础上以前列腺癌Lncap和Du145细胞株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共合成了9个新的丹参新酮酚酯衍生物,其中1个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脂水分配系数的改变对丹参新酮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影响很大,适当提高水溶性,有助于增强其抗肿瘤活性,改善成药性。  相似文献   

18.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广泛分布的一大类次级代谢产物,已报道的化合物超过10 000种,结构多样且部分具有抗癌、抗炎等重要的药理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及酶、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已有诸多报道;近年来,其合成生物学研究亦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在概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基础上,对近20年(2001~2021年)报道的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代表性黄酮类化合物的细胞工厂创建概况,并对相应的代谢瓶颈及优化策略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新颖的化学结构,蕴含着独特的生物合成途径、酶学机理和不同于陆生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制。自从2000年第一例海洋微生物天然产物enterocin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被阐明以来,迄今已克隆和鉴定了27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完整生物合成基因簇。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主要源于四种途径,包括聚酮合酶途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途径,聚酮-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杂合途径,以及其他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一些重要海洋微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在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化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天然咄酮类化合物抗柯萨奇病毒B_5(CVB_5)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通过改变给药途径,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评价酮化合物在Hep-2细胞培养中的抗CVB_5作用.结果 酮具有抗CVB_5的活性,对Hep-2细胞的TC_(50)为54.44 μg·mL~(-1),其EC_(50)分别为26.378、25.813、25.405 μg·mL~(-1),治疗指数(TI)分别为2.064、2.109、2.143;在32 μg·mL~(-1)时,对CVB_5的抑制率达50%.结论 酮化合物通过直接杀灭病毒、阻止病毒的吸附、抑制病毒的生物合成而发挥其抗CVB_5的作用;但需对结构做进一步的修饰,以降低其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