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重症监护室(ICU)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入住某院ICU符合HAP诊断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高剂量组(n=50)和常规剂量组(n=34)。高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静脉滴注,1次/16 h;常规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500mg静脉滴注,1次/24 h。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高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和76.47%,差异无显著性(x~2=1.94,P0.05);临床显效时间分别为(4.18±2.62)d和(5.64±2.72)d,疗程分别为(7.87±3.66)d和(9.64±3.52)d,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00%和64.71%,差异均有显著性(分别t=2.47,P0.01;t=2.19,P0.05;x~2=4.1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00%和8.82%,差异无显著性(x~2=0.01,P0.05)。结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在ICU治疗HAP的疗效确切、安全,且能够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医院内不同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相关分析    FRE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环境、临床标本、医务人员携带大肠埃希菌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以前瞻性方法进行调查。2008年5月1日-10月31日,采集某大型综合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环境、医务人员和非ICU医务人员样本,分离大肠埃希菌;临床患者大肠埃希菌资料来自同期检验科微生物室。统计分析各类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在综合ICU环境中,共采样376份,分离大肠埃希菌69株(18.35%);洗手设施(29.17%)、吸痰器(28.07%)、呼吸机(21.74%)的分离率居前3位。177份医务人员肛拭子标本的大肠埃希菌分离率为45.76%(81/177)。临床患者标本分离大肠埃希菌73株,以大便(21株,28.76%)和尿标本(18株,24.66%)为主。临床标本大肠埃希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13.70%)低于环境标本(30.43%)外(χ2=5.82,P<0.05),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环境标本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56~2.89,P>0.05);医务人员与临床和环境标本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除对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无差别外(χ2=1.34~3.12,P>0.0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临床标本和环境标本高于医务人员标本(χ2=10.59~215.28,P<0.05);ICU医务人员与非ICU医务人员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8~2.36,P>0.05)。结论环境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患者之间关系密切,环境与患者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医务人员肠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过程监控”基础上提出“预防性过程监控”概念及可行的监控方法,实验性应用于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的控制中,评价监控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某院神经内科2007年1-7月留置导尿的1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07年8月-2008年2月留置导尿的141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执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实验组除进行常规护理外,采用评估督促和宣传教育等方法进行预防性过程监控。结果实验组留置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3%(χ2=11.10,P<0.01);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的时间比较,实验组70%的患者留置导尿时间在13.10 d内,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 d;留置导尿11~30 d、>30 d时,实验组导尿相关泌尿系感染率分别为6.67%、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7%、57.89%(分别χ2=8.27,P<0.01;χ2=5.13,P<0.05)。结论评估督促和宣传教育等预防性过程监控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与成效分析    FRE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管理的有效途径,促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实施细则,设立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监督领导小组,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及考核管理。比较管理前(2005年)及管理后(2007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通过对抗菌药物实施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由83.34%下降至52.69%(χ2=608.81,P<0.001),预防用药率由49.23%下降至28.86%(χ2=252.31,P<0.001);围术期(术前0.5~2 h)用药率由83.14%下降至76.12%(χ2=94.51,P<0.001),手术前未用抗菌药物率由58.43%上升至73.00%(χ2=301.21,P<0.001);切口感染率由3.08%下降至2.34%(χ2=6.56,P<0.05)。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及预防用药率等显著下降,而切口感染率亦明显下降,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7月收治手足口病普通病例1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对照组90例。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10 mg/(kg·d)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5~10 mg/(kg·d)静脉滴注,均为1次/d,疗程7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效果、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1%(89/96),对照组为68.89%(62/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8,P<0.05)。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51±1.12)d、(2.68±0.82)d、(3.78±1.23)d、(4.82±1.48)d,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29±1.61)d、(3.89±1.33)d、(4.91±1.77)d、(7.12±1.89)d]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80、6.40、5.08、9.27,均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普通病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自行配制组方的Ⅰ号冻存液冻存小鼠肝细胞进行研究,探索一种效果较好的冻存液以改善冻存肝细胞质量。方法以体重20~30 g的昆明小鼠为肝细胞供体,用改良的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肝细胞。将分离好的肝细胞分别以Ⅰ号冻存液(实验组)和标准冻存液(对照组)进行逐级降温缓慢冻存,置液氮中。于0.5、1、1.5、2个月快速复苏肝细胞,观察并测定细胞活率、功能和形态学。结果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后复苏检测,实验组的肝细胞活率台盼蓝(TB)染色为(80.18±2.44)%,对照组肝细胞活率TB染色为(49.71±3.5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23.64,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的值,实验组分别为(14.03±2.21)U/L、(15.14±3.03)U/L、(15.11±2.10)U/L,而对照组分别为(24.28±1.96)U/L、(25.44±2.06)U/L、(26.22±3.23)U/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8.84、8.58、8.32,均P<0.05);合成清蛋白的值,实验组为(3.24±0.18)g/L,对照组为(2.56±0.33)g/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9.25,P<0.05)。同一组各个复苏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肝细胞活率,肝细胞ALT、AST、LDH的漏出率,合成清蛋白的能力之间无差别(均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冻存小鼠肝细胞2个月,Ⅰ号冻存液较常规冻存液能有效减轻小鼠肝细胞的损伤,发挥良好保护作用。小鼠肝细胞在Ⅰ号冻存液的保护下,置液氮中保存2个月,不影响肝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6月~2010年7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各7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0.3 g,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持续静脉用药;序贯组:上述剂量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3~5 d,病情稳定后改为口服左氧氟沙星分散片,0.2 g,2次/d.结果 序贯组总有效率95.71%与对照组的97.14%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组静脉滴注时间(3.56±0.78) d短于对照组的(11.12±2.45) d(P<0.05);序贯组药物不良反应(恶心、无呕吐、腹痛、腹泻等)2.86%少于对照组的45.71% (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是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联合化疗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MDR PTB)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MDR PTB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方案:治疗组以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为主,联合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治疗;对照组用阿米卡星、乙胺丁醇,联合用药同治疗组,疗程均为16个月。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χ2=5.26,P=0.02);治疗组病灶吸收率为90.00%,空洞闭合率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病灶吸收率66.67%,空洞闭合率31.25%(分别χ2=9.62,P=0.00;χ2=10.82,P=0.00);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35.00%,对照组为3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4,P=0.85)。结论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DR PTB,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好转较优,药物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不同监测方法下胃肠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发病情况,为降低感染率,制定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比较某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前,对照组)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实施目标性监测后,监测组)行开腹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2.30%,监测组下降至7.00%,两组比较,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8,P<0.05)。结论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大流行期间,其临床诊断病例应用国产磷酸奥司他韦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发病48 h内的甲型H1N1流感临床诊断病例3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国产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治疗)199例和对照组(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治疗)192例,在试验开始后10 d内,记录有关的症状、体温、药物不良反应、继发性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包括抗菌药物等)。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观察期间需要留观者分别为20例(10.05%)和33例(17.19%),需要住院者分别为5例(2.51%)和13例(6.77%),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0.01<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热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40.15±21.86) h和(65.92±29.08) h,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01);流感症状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42.21±28.96) h和(63.06±34.85) h,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001);流感症状持续时间,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缩短21 h。治疗组密切接触者共 481人,发病92人(19.13%),对照组密切接触者共415人,发病157人(37.83%),两组密切接触人群甲型H1N1流感第二代发生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2%和4.9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早期应用国产磷酸奥司他韦能有效地缓解此类患者临床症状,减低留观和住院概率,缩短疗程,有效降低密切接触人群的第二代流感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对医务人员相关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在“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前后分别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得分率在“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活动后为65.66%,较活动前60.13%明显升高(χ2=91.08,P<0.01),其中对“手卫生指征”得分率最高,达98.86%。对“职业暴露预防措施”认知率,活动后为60.29%,明显高于活动前的45.93%(χ2=28.95,P<0.01)。结论“医院感染控制宣传周”对于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认知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肝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者30例作为观察组;接受左半肝切除术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1.54±167.65)、(508.97±203.65)ml]、手术时间[(188.45±39.76)、(237.67±40.37)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0%、30.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38、-2.127,χ2=4.038,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结石残余率(6.67%)和治疗优良率(92.59%、9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5、0.023,均P0.05)。结论左外叶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6月至9月,采用现况研究及偶遇抽样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抑郁量表、Beck焦虑量表和Beck无望量表,对前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在SPSS 13.0软件的支持下对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Х^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1份,问卷有效率为90.0%.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36.8±13.1)岁,其中男性1074例,女性1717例.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2.8%(77/2791)和1.1%(30/2791).不同职业、有无负性生活事件、有无自杀家族史、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512、53.287、103.922、20.640、77.337、135.918、70.303,P<0.05).不同职业、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未遂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954、6.257、29.838、21.352、10.01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2.38、5.55和16.21;95%CI分别为1.07~5.31、2.31~13.37和6.93~37.92)、有自杀家族史(OR=11.68,95%CI:5.03~27.10)、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3.65、4.25和5.02;95%CI分别为1.55~8.56、1.70~10.65和1.46~17.26)以及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0R=2.25,95%CI为1.35~4.45)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1.09、5.58和7.62;95%CI分别为0.36~3.34、2.03~15.30和1.50~38.72)、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1.08、0.27和3.02;95%CI分别为0.43~2.75、0.03~2.29和1.05~8.75)以及有精神病家族史(OR=3.00,95%CI为1.07~8.46)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望及抑郁情绪增加自杀的危险;应加强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培养社区医生识别、评估和处理心理危机的技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鲨鱼软骨粘多糖的抗辐照作用,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资料。方法将5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鲨鱼软骨粘多糖低〔0.5 g/(kg·d)〕、中〔1.0 g/(kg·d)〕、高〔2.0 g/(kg·d)〕3个剂量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2周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均以0.83 Gy/h60Coγ射线一次性全身辐照6 h,辐照剂量为5.0 Gy。结果辐照后3 d,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均为(1.0±0.4)×109/ml,明显高于模型组〔(0.7±0.2)×109/ml,P0.05〕;辐照后14 d,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仍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辐照后,各组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数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辐照后14 d,中、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分别为(1.99±0.39)mg/g和(2.05±0.23)mg/g,明显高于模型组〔(1.58±0.58)mg/g,P0.05〕;高剂量组脾指数也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分别为(2.75±0.60)×107和(2.68±0.35)×107,明显高于模型组〔(2.16±0.44)×107,P0.05〕;中、高剂量组SOD活性分别为(203±12)U/ml和(216±10)U/ml,明显高于模型组〔(187±17)U/ml,P0.05,P0.01〕;低、中剂量组MAD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鲨鱼软骨粘多糖对辐照损伤小鼠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情况。方法慢性乙肝患者35例,其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40 KD)治疗(干扰素组)18例,阿德福韦酯治疗(阿德福韦组)17例;另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2例作对照。采集两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12、24、48周时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CD25+Treg细胞/PBMCs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HBV)DNA的相关性。结果Treg/PBMCs的百分比,干扰素组和阿德福韦组在治疗前分别为(3.72±1.15)%和(3.63±1.02)%,与正常对照组(2.47±0.90)%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51、2.48,均P<0.05)。干扰素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逐渐下降,治疗12、24、48周时的比率分别为(2.87±0.76)%、(2.75±0.72)%和(2.51±0.69)%,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t分别为2.41、2.58、2.95,P分别<0.05、<0.05、<0.01)。阿德福韦组经治疗后,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D4+CD25+Treg细胞与ALT的变化呈正相关(r=0.52,P<0.01),而与HBV DNA无明显的相关性(r=0.25,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升高,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降低CD4+CD25+Treg细胞比例;而阿德福韦抗病毒治疗对CD4+CD25+Treg细胞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抚州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卫生服务公平性。方法选择抚州市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共3486户13048名,对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卫生服务需求情况、门诊服务利用情况、住院服务利用情况、住院费用支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收入水平人群2周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15,P0.05),各组慢性病患病率未见显著性差异(χ~2=9.615,P0.05),2周患病就诊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357,P0.05),各组2周患病治疗比例有显著性差异(χ~2=20.871,P0.05)。随收入水平升高,年人均住院天数、年住院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173,23.982,P0.05),各组因经济困难未住院比例显著性下降(χ~2=25.139,P0.05)。各组住院费用并未呈现出显著性差异(χ~2=12.094,P0.05),自付住院费用占人均收入比例、自付住院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2,29.148,P0.05)。结论抚州市不同城镇居民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应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政策倾斜,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沐舒坦肺泡灌洗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重症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可行纤支镜肺泡灌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与沐舒坦组各21例。全部患者入重症监护室(ICU)后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扩张支气管、雾化吸入及静脉滴注沐舒坦等治疗。记录患者开始治疗前APACHEⅡ评分、GCS评分、C反应蛋白(CRP)、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比较2组肺泡灌洗次数、每次肺泡灌洗时间、吸出痰液量、住ICU天数、使用呼吸机时间及灌洗前后CPIS分值。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开始肺泡灌洗前的GCS评分、APACHEⅡ评分、CR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沐舒坦组与生理盐水组肺泡灌洗次数、平均每次灌洗时间和灌洗痰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沐舒坦组使用呼吸机时间(63.57±21.94) h及住ICU时间(6.24±1.04) d少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88.24±21.35)h和(7.95±1.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69,P=0.00;t=-4.58,P=0.00)。灌洗后第3、4天,沐舒坦组CPIS分值(分别为2.36±0.77、2.17±0.81)较生理盐水组(分别为4.16±0.86、3.54±1.09)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3.60,P=0.00;t=2.25,P=0.03)。结论纤支镜下沐舒坦肺泡灌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夹层杯集菌离心涂片法(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7-12月就诊于湖南省湘潭、湘乡、邵东和耒阳4个县(市)结核病防治部门共1 190例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的1 782份痰标本(晨痰642份,即时痰1 140份),每份标本同时采用夹层杯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培养法)平行处理,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晨痰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培养法为26.64%(171/642), 高于夹层杯法的阳性率23.52%(151/64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56, P=0.04);对即时痰标本检测的阳性率,培养法为23.33%(266/1 140),高于夹层杯法的阳性率18.07%(206/1 140),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4.60, P=0.00)。夹层杯法对晨痰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即时痰(χ2=7.62,P=0.01);培养法对晨痰的阳性检出率与即时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42,P=0.12)。结论夹层杯法检测抗酸杆菌的阳性率低于培养法,但简单、省时,便于进行质量控制,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检测方法;夹层杯法检测晨痰抗酸杆菌的阳性率较高,故应尽量留取晨痰作抗酸杆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