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诏薄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1):418-420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三种精神疾病的心理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抑郁症60例、焦虑症40例和正常对照30例进行评定。结果: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正常对照组、抑郁症、焦虑症;不成熟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抑郁症、正常对照组;中间型防御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正常对照组;掩饰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焦虑症、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除掩饰因子外,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各种防御方式的得分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掩饰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成熟防御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其余各种因子得分,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与正常对照组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三种疾病患者都采取了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冲突。不同的疾病采取的心理防御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没有发现某种疾病与某种特定的防御方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特征.方法 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对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65例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型防御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应该对患者防御方式进行干预,保持稳定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睡眠质量,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5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成熟防御因子分低)和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发现,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PSQI的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睡眠质量差,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与睡眠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睡眠质量 ,并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 (DS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 5 0例进行评定。结果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 (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 ,成熟防御因子分低 )和睡眠质量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相关分析发现 ,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PSQI的总分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 ,睡眠质量差 ,二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用防御方式问卷在473例被试(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39例神经症患者和231例正常人)中进行测试.结果 1.三组被试DSQ基本得分结果表明,正常人组成熟因子得分最高(44.83±7.95)、精神分裂症组中间型因子得分最高(191.49±39.24)、神经症组不成熟因子得分最高(138.30±34.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被试的各种防御因子和防御方式(同一化除外)均存在显著(P <0.05).3.Scheffe两两比较中,正常人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之间所有防御因子和大部分防御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之间不成熟因子和大部分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因子和压抑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中间型因子和中间防御方式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正常人群多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而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防御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用防御方式问卷在473例被试(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139例神经症患者和231例正常人)中进行测试。结果 1.三组被试DSQ基本得分结果表明,正常人组成熟因子得分最高(44.83±7.95)、精神分裂症组中间型因子得分最高(191.49±39.24)、神经症组不成熟因子得分最高(138.30±34.72)。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被试的各种防御因子和防御方式(同一化除外)均存在显著(P<0.05)。3.Scheffe两两比较中,正常人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神经症组之间所有防御因子和大部分防御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精神分裂症组与神经症组之间不成熟因子和大部分不成熟防御方式、成熟因子和压抑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中间型因子和中间防御方式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正常人群多使用成熟防御方式,而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 (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对40名抑郁症患者、40名焦虑症患者和40名正常人进行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测试。结果(1)抑郁组和焦虑组患者得到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总分[抑郁组(41.25±6.44)分;焦虑组(40.86±6.17)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19±7.88)分](P<0.01~0.05),支持的利用度却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0.05),而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2)抑郁症组和焦虑症组不成熟防御方式的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假性利他、隔离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成熟防御因子中压抑及幽默因子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组被动攻击、隔离得分明显高于焦虑症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症组假性利他、反作用形成防御方式得分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1)。(3)抑郁组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与投射、交往倾向呈显著正相关(r=0.426,r=0.401),与隔离呈显著负相关(r=-0.397,r=-0.501);焦虑组HAMD评分与躯体化、否认呈显著正相关,HAMA评分与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呈显著负相关。(4)焦虑和抑郁组患者均显示在矛盾性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在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或0.05),抑郁组患者还在亲密度、独立性方面得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和国内常模患者(P<0.01)。结论(1)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存在不成熟倾向,社会支持系统差且家庭功能有缺陷;(2)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和家庭功能缺陷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特征和社会支持 ,并分析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心理防御方式问卷 (DSQ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SSR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 5 0例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组心理防御方式 (不成熟型、中间型防御因子和掩饰因子的因子分高 ,成熟防御因子分低 )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低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相关分析发现 ,患者组不成熟防御机制与SSRS的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 (P均 <0 .0 5 ) ,中间型防御机制与SSRS的主观支持呈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失眠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程度较正常人低 ,社会支持差 ,两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情志调理对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92例焦虑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别入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焦虑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电针结合情志调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焦虑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HAMA、HAMD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掩饰型因子分、消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掩饰型因子分、消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情志调理可以改善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机制的差异性。方法:对235例早发及187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进行防御方式问卷(DSQ)调查。结果:早发组与晚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在成熟型防御方式和不成熟型防御方式中无统计学差异,但在中间型防御方式中呈显著性差异,在其因子中,早发组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的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投射、被动攻击、分裂,成熟型防御方式的压抑,中间型防御方式的否认、交往倾向、掩饰因子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而晚发组在中间型防御方式的躯体化,成熟防御方式的幽默的分值高于早发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结论:早发与晚发精神分裂症Ⅰ级亲属防御方式上存在着不同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刘惠群  吴娟  岑洪舟 《海南医学》2007,18(10):154-154,106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及与正常人的差别.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对70例癌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3例正常组做对照研究.结果 癌症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之幻想、分裂,成熟型防御方式之幽默,中间型防御方式之隔离,同一化,否认,消耗倾向得分较高,掩饰因子得分较低,与正常人差异显著.(P<0.05).结论 癌症患者使用正常人不同的防御方式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16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别编入对照组(n=83)和研究组(n=83).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消极应对分、掩饰型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间比较,消极应对分、掩饰型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4.
毛文君  袁茵  卢莲 《四川医学》2011,32(9):1412-1414
目的研究焦虑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及其防御方式,并探讨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及防御方式问卷对32例焦虑症患者和110名对照组被试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焦虑症患者比对照组具有更低的亲近、依赖和更高的焦虑;焦虑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因子Ⅰ、因子Ⅱ较对照组高,因子Ⅲ较对照组低;不同依恋类型的焦虑症患者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较少使用防御机制,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倾向于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防御机制;焦虑症患者的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障碍与其所使用的防御机制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焦虑症患者的依恋类型、述情障碍与防御方式有一定关系,偏向不安全依恋、较高水平述情障碍和不成熟防御方式,心理治疗应在充分考虑人格特征的基础上帮助焦虑症患者调整不恰当的防御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龙  王瑞斌  姜玉生 《安徽医学》2013,34(6):751-75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方法分别运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述情障碍问卷(TAS-26)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防御方式和述情障碍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评分的不成熟防御因子为(3.78±1.19)分、中间型防御因子为(4.32±0.75)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16±1.23)分,正常对照组的不成熟防御因子(3.61±0.85)分、中间型防御因子(4.44±0.93)分和成熟防御因子(5.31±0.9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2.72±0.7)分、TASⅡ(2.71±0.70)分和TASⅣ(2.57±0.47)分,正常对照组TAS评分分别为TASⅠ为(2.43±0.68)分、TASⅡ(2.28±0.60)分和TASⅣ(2.50±0.35)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地采用不成熟及中间型防御方式,较少采用成熟防御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催眠疗法对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门诊治疗的焦虑症患者,共138例患者入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按照随机顺序分别入组.对照组采用焦虑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催眠疗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焦虑症患者的防御方式变化和症状改变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消极应对分、不成熟因子分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消极应对分、不成熟因子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MA分与不成熟因子分成正相关(r=0.41,P<0.05).结论 催眠疗法可以改善焦虑症患者应对方式及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7.
马筠  万屹  胡静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696-697,72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方法:采用防御机制问卷对30名抑郁症患者与30名正常人进行测试,并两组对照研究。结果:(1)抑郁症患者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及其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得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2)抑郁症组患者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均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如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缩的特定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18.
谢海莉  谢俭 《广西医学》2013,35(2):189-190
目的 了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个性特征和防御方式.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3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1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组的E为(8.7±4.3)分、N为(13.8±4.6)分、L为(13.6±2.5)分,均较对照组高(P均=0.000).寻常型银屑病组患者不成熟防御方式(F1)得分(4.7±1.2)、中间型防御方式(F3)得分(4.9±1.4)、掩饰因子(F4)得分(5.7±0.8),均高于对照组,成熟防御方式(F2)得分(5.2±1.3)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有情绪不稳定内倾性、不稳定性和掩饰性等人格特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给予心理疏导,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的影响.方法以住院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组146例,按照入组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防御方式问卷(DSQ)评估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防御方式变化.结果研究组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掩饰型因子分、积极应对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组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HAMD分与积极应对因子分成负相关(P<0.05),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HAMA分与掩饰型防御方式成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及其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其防御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辉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1-43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与防御机制,为进一步理解其临床症状提供相关的研究基础。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Ⅲ)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选取30名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30人。采用成人亲附量表(AA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为主要测量工具。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成人亲附安全和不安全类型的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投射、同一化等防御机制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成人亲附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主要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运用的防御机制以投射、同一化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