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镇静已成为现代麻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镇静药物已广泛用于程序性镇静、麻醉前用药及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等。然而,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镇静药都存在不足,如丙泊酚治疗指数狭窄,常见不良反应如心肺抑制作用严重,注射痛及术后恶心、呕吐等[1];咪达唑仑起效时间长于丙泊酚,频繁给药会导致药物蓄积,在高龄和肝功能异常患者中作用时间延长[2],且有研究表明咪达唑仑能产生记忆损害,导致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3];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术是骨科常见手术,常见于老年患者,因此寻求适合老年患者的麻醉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并发症少、肌肉松弛效果好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常应用于髋部骨折手术[1]。为了提高患者对区域麻醉接受程度和舒适性,临床常采用辅助镇静的措施,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抽取2013年49月我院呼吸科开展的全麻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132例,设为A组,同时抽取2012年10月9月我院呼吸科开展的全麻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132例,设为A组,同时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科开展的局部麻醉支气管镜检查94例,设为B组。A组术前依次缓慢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1.02013年3月我科开展的局部麻醉支气管镜检查94例,设为B组。A组术前依次缓慢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丙泊酚1.01.5 mg/kg,术中静脉泵入丙泊酚维持麻醉;B组术前用2%利多卡因鼻腔、咽喉部、气管局部麻醉。结果:B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的波动,术中出血躁动、术后不良记忆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患者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较术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局部麻醉支气管镜检查比较,经喉罩无痛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优点较多,副作用少,病人能很好耐受,效果满意,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超  谢晓燕  胡李明  张娟 《浙江医学》2016,38(4):297-299
无张力疝修补术常采用椎管内麻醉,但椎管内麻醉具有节段性交感神经阻滞作用,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1]。B超引导下椎旁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定位准确、阻滞效果确切、对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等特点,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2-5]。笔者对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椎旁阻滞,并与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身麻醉患者术前均需留置导尿管,术后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尿管刺激症,部分患者还会引起尿管不耐受现象,导致意外拔管率上升,进而给恢复室护理工作和麻醉复苏质量带来影响[1]。尿管刺激容易增高心率、血压,引起烦躁不安情绪,部分患者还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尤其是男性患者[2]。本研究拟探讨术前健康教育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期导尿管耐受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全身麻醉在支气管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16例行支气管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支气管镜检查时间、麻醉苏醒时间,不同时间点[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支气管镜进入声门时(T2)、取活检组织时(T3)、麻醉苏醒时(T4)]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水平,麻醉前、检查后应激反应指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丙二醛(MDA)]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4.83%(55/58),高于对照组82.76%(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气管镜检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  相似文献   

7.
<正>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唯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但重症肺炎间质性纤维化终末期合并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单纯肺移植后,肝脏会进一步恶化,并不能存活,这类患者需要行肝肺联合移植[1]。1987年Wallwork等[2]报道了世界上首例成功实施的心肝肺联合移植术。1994—2019年,美国共实施肝肺联合移植术93例[3]。国内相关报道较少,仅曾妃[4]、王跃斌[5]、王白羽[6]等有过3例报道,  相似文献   

8.
李卫东  马新莲  杨晓春 《新疆医学》2016,(4):467-468,466
改良电休克(MECT)目前已广泛应用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多数研究证实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是有效安全的[1-3],但在精神病患者行MECT的临床研究中较少[4],且不完善未考虑其对脑电癫痫发作时间的影响,对于利多卡因预注与混注在MECT丙泊酚注射痛的防治效果分析尚未见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精神  相似文献   

9.
<正>加速康复外科(ERAS)已在结直肠癌手术领域获广泛应用,且其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1-2]。ERAS属于多学科协作模式[3],是一个涉及临床外科、护理、麻醉等多学科协作的过程,注重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4]。导航护士在ERAS的多学科协调合作中,在推动加速康复措施的落实、促进多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和沟通、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及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等方面可起到积极的作用[5]。清单管理具有促进团队成员间交流、提高项目安全有序推进的作用[6]。本研究采用导航护士主导的标准化目标清单,用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的3种不同给药方法用于支气管镜检查时的麻醉效果。方法:对150例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A组患者直接给予2%利多卡因经鼻腔内滴入气道;B组患者采用传统的2%利多卡因喉头喷雾麻醉;C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氧气雾化吸入。然后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对比。结果:C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A组和B组患者,操作简单,效果满意。结论:利多卡因雾化吸入麻醉对于支气管镜检查效果好、副反应少,是支气管镜检查中的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库显示,肺癌仍然是导致全球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且大多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总体预后较差[2,3]。胸部CT和肿瘤组织活检是目前肺癌早期筛查、监测病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的主要临床方法[4]。然而目前在高危人群中进行胸部CT和组织活检的比例并不高[5]。因此一种新型肿瘤检测方式:液体活组织检查,已成为近几年癌症管理中的关键工具。  相似文献   

12.
<正>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式,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群[1]。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文化程度相对低,以及骨科快速康复工作的推进等因素,患者住院时间短,因此大部分康复训练需居家或在社区完成。然而患者从医院到社区目前没有形成有效对接的连续护理服务体系[2],导致康复进程延缓、错过康复时机,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3]。另一方面患者入院后需两到三天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若有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致使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正>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1]。手术方法、麻醉过程、术后镇痛、术后睡眠质量都与POCD相关。特别是术后睡眠质量与POCD密切相关[2]。研究显示,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从而改善POCD[3]。  相似文献   

14.
<正>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疾病,与眼内压(IOP)升高高度相关,降低IOP会明显阻止疾病进展[1]。目前对于降低IOP的药物有前列腺素类似物、β-阻滞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α-激动剂等[2],这些药物具有降低IOP效果好、安全性良好和耐受性等特点[3-4]。但有研究报道许多青光眼患者在使用眼药水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红、刺痛、灼热和刺激感最常见的是一过性的结膜充血[5]。有研究表明眼药水中的防腐剂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苯扎氯铵(BAK)是眼科药物中最常用的防腐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6],而其对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眼表耐受性的影响如何,尚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探究BAK对青光眼或高眼压症患者的眼表耐受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气道局部利多卡因给药的联合麻醉在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20年8月~2022年6月在我院接受支气管镜检查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支气管镜检查前采用2%利多卡因雾化及开始后按需使用2%利多卡因气道内喷洒麻醉。治疗组在对照组麻醉的基础上,加用针刺麻醉。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在支气管镜检查前后的心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波动值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麻醉效果评价和按需使用2%利多卡因累积量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不良反应和支气管镜检查可接受度评价上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联合麻醉可以增强2%利多卡因气道局麻下支气管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提高检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骨性病变及关节退行性病变有效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纠正膝关节畸形[1]。对老年患者而言,该术式虽然可以减轻膝关节病变对其自身的病痛折磨,但术后长期卧床易造成肌群力量下降,影响患者预后[2]。单纯膝关节周围肌群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但对患者下肢整体功能的提升作用较小。有研究认为,周围肌群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自我效能感受,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3]。  相似文献   

17.
<正>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与长期高钠低钾饮食、体质量指数过高、嗜酒、遗传等因素有关,常伴颈动脉粥样斑块(Carotid artery plaque, CAA)。目前,临床多以赋能理论血压管理为主,可调控EH患者的血压水平,但血脂相关指标改善效果不佳[1]。研究表明,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血压状态,提高生活质量[2]。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老年EH伴CAA患者,观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心律失常是多种病因导致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常引起心脏频率、节律、起搏点、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紊乱的一类疾病[1]。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000万的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约有53万人猝死,发病年龄越来越老龄化[2]。目前,临床治疗手段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电除颤、起搏器等方案,但治疗效果不佳[3]。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范畴。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常存在体质虚弱、元气匮乏的情况,因此,可从营卫气血着眼,从脐部激发元气,调整营卫气血运行进行治疗。1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正>开腹手术特别是上腹部开放手术,术后患者常出现数日难以忍受的中重度疼痛[1-2]。开腹手术中手术牵拉、电刀切割、术后放置引流管等各种刺激,会引起内脏、手术切口、腹膜及局部组织缺血水肿,各类信号传导通路开放,炎症因子大量释放,刺激末梢神经而诱发剧烈疼痛[3]。区域阻滞技术因不良反应小,效果确切,越来越受医务人员青睐。皮下切口镇痛属于局部麻醉镇痛技术,通过预埋带有侧孔的管道向手术切口持续渗透给药产生局部麻醉镇痛效果[4]。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酸)类药物(NAs)和干扰素(IFN)[1],NAs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给药方式(口服)方便快捷,是目前国内外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首选的抗病毒方案[2]。然而NAs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血清学应答/转换率较低,部分患者仍有肝细胞肝癌(HCC)发生[3]。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是通过抗病毒及加强宿主免疫反应达到其治疗CHB的作用[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