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NFC)在基于超声测量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iaphragmatic?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D?RSBI)评估的高风险脱机拔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胸科院区)ICU机械通气大于48 h的患者,在通过自主呼吸试验符合脱机拔管程序基础上,使用超声测量D?RSBI,以D?RSBI≥1.3次/(min·mm)评估为高风险脱机患者,将该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NFC组和常规氧疗(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COT)组;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48 h内再插管率及拔管后6、24、48 h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41例,其中HFNC组21例,COT组20例;拔除气管插管后6、24 h HFNC组RR、HR、SaO2、PaO2/FiO2均优于CO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C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拔管后48 h HFNC组SaO2、PaO2/FiO2明显高于COT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HR、PaC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NFC组拔管后48 h内再插管率明显低于COT组(4.76% vs.30.00%,P < 0.01)。结论:针对基于D?RSBI评估的高风险脱机拔管患者,拔管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较常规氧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及氧合情况,降低再插管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序贯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建时  程碧环  戴凌燕  龚裕强 《浙江医学》2020,42(21):2305-2308,2312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HFNC)在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应用HFNC前和治疗后0.5、1、6、12、24及48h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pH、PaO2、PaCO2、PaO2/FiO2)以及呼吸困难或疲劳程度(BORG量表)、鼻腔干燥指数、舒适度评分的变化,同时分析治疗失败行气管插管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HFNC后0.5h开始患者呼吸频率、经皮氧饱和度及干燥指数、呼吸窘迫情况均较HFNC前持续显著改善(均P<0.05),PaO2及PaO2/FiO2在1h后显著改善,但心率(HR)显著改善出现在6h以后。HFNC治疗失败行气管插管率为33.3%,和持续HFNC组BORG量表评分、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h后HFNC组患者呼吸频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及PaO2/FiO2较气管插管组明显改善(P<0.05)。HFNC治疗患者舒适度VAS评分为(3.2±2.5)分。结论HFNC应用于ICU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择期接受单肺通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1 h使用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HFNC)和传统经鼻氧疗对于术后早期氧合状态、低氧血症及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择在单肺通气下接受胸腔镜下肺部楔形切除或单肺叶切除的患者80例,年龄在18~60岁,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FNC组(H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40例。H组患者在气管导管拔管后1 h内,采用广州鲸科HF807C型呼吸湿化治疗仪,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使用HFNC(氧流量50~60 L/min)进行吸氧,滴定法确定氧浓度并维持外周脉搏血氧饱和度≥95%;C组患者则在气管导管拔管后1 h内,使用传统的鼻导管吸氧,维持外周脉搏血氧饱和度≥95%。记录患者术前及术中相关数据、术后1 h低氧血症(PaO2/FiO2<300)的发生率及血气分析结果、术后24 h VAS评分及呼吸不适评分、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是否需要再次插管或无创呼吸机治疗、住院时间。结果H组患者术后1 h PaO2较C组明显增加;两组患者术后1 h低氧血症发生率、VAS评分、呼吸不适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需要再次插管或接受无创呼吸机治疗及住院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经鼻氧疗相比,单肺通气胸腔镜手术后早期使用HFNC可以增加患者动脉氧分压,有利于提高患者缺氧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流量氧疗(HFNC)对重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28 d病死率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24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各62例,NPPV组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PPV)为呼吸支持手段,HFNC组则给予HCNC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心率血压、呼吸舒适度以及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PaO2、PaCO2及PaO2/FiO2随时间逐渐升高,组内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HFNC组治疗后2 h、4 h及6 h时PaO2及PaO2/FiO2高于N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RR、Ptp-ei、△Ptp随时间逐渐降低,Ptp-ee随时间逐渐升高,组内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HFNC组通气30 min和60 min时Ptp-ee高于NPPV... 更多  相似文献   

5.
金艳  王秋雁  陈辉珍 《浙江医学》2019,41(19):2100-2102,2120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在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性氧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内行气管插管并脱机的危重症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HFNC,对照组采用传统氧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指数、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水平、咳痰难度、痰液黏稠度、主观舒适度、呼吸衰竭发生率、72h再插管率、28d病死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经HFNC治疗6h后观察组患者咳痰难度、痰液黏稠度、主观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2h再插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8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NC能有效提高危重患者拔管后氧合指数,降低危重症患者再插管率,且舒适度良好,可以作为危重症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的序贯性氧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关于HFNC对拔除气管插管疗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或队列研究相关研究,试验组采用HFNC,对照组采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方式的传统氧疗(COT)或无创正压通气(NIPPV)。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结局观察指标:气管再插管率、ICU留院天数;次要观察指标:ICU死亡率、拔管后院内肺部感染率。结果纳入20篇文献(3篇队列研究,17篇RCT研究),共3 583例研究对象,HFNC 1 727例,对照组1 856例(COT 841例、NIPPV 1 0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再插管率方面,HFNC较COT有明显的优势(P0.000 01),HFNC与NIP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两亚组合并分析显示:与COT/NIPPV相比,HFNC在减轻拔管后再插管率方面有明显优势(P0.000 01);在ICU病死率方面,HFNC与COT(P=0.38)、与NIPPV(P=0.3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ICU住院天数方面,HFNC与COT(P=0.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IP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两个亚组合并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拔管后院内肺部感染率方面,HFNC与COT(P=0.61)、与NIPPV(P=0.2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针对不同研究类型,再进行亚组分析后,分析结果跟合并后无差异。结论对于拔管患者,HFNC与COT相比,可降低气管再插管率,而ICU病死率、住院天数、院内肺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NC与NIPPV相比,可降低住院天数,而气管再插管率、ICU病死率、院内肺部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应用于开胸术后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cute hy-poxaemic respiratory failure,AHRF)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开胸手术,转出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后出现AHRF的53例患者,常规氧疗组(31例)和HFNC组(22例)。分别于氧疗前,氧疗后2、12、48 h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2)、心率(heart rate,HR)和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改善程度,以及咽痛/鼻痛发生率、再次气管插管率、住院时间、住院死亡率、气道痰液引流量等指标。结果:经常规和HFNC氧疗后,HFNC组患者的SpO2在治疗后2 h的值为(94.0±2.5)%、12 h的值为(95.9±1.3)%、48 h的值为(97.0±2.4)%,明显高于常规组相同时间点的(90.2±2.3)%(t=5.660,P=0.000)、(92.3±1.9)%(t=7.422,P=0.000)、(93.5±3.5)%(t=4.070,P=0.000);痰液引流量(38.4±5.7)明显高于常规氧疗组(32.1±5.5)(t=4.052,P=0.000);HFNC组RR值在2 h为(26.0±4.5)、12 h为(22.7±3.5)、48 h为(19.6±2.7),分别高于规组相同时间点的(28.6±4.5)(t=-2.152,P=0.036)、(26.5±4.1)(t=-3.537,P=0.001)、(23.0±2.9)(t=-4.932,P=0.000);再次气管插管率(χ2=5.808,P=0.025)明显减低;鼻/咽喉痛明显低于常规氧疗组(χ2=4.890,P=0.036)。结论:HFNC对AHRF疗效较常规氧疗好,可以明显改善开胸术后AHRF患者的氧合,增加痰液引流,降低再次插管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耐受性良好,可在严密监测下的普通病房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ICU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通气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脱离呼吸机拔管后并发轻中度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住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ICU的48例腹部外科术后脱机后并发急性轻中度低氧性呼吸衰竭患者, 按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经鼻高流量氧疗组 (HFNV) 和无创通气组 (NIV) , 均为24例, 比较2组患者脱机前 (T0) 及脱机后30 min (T1/2) 及24 h (T24) 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BP;相应时段的呼吸指标:呼吸频率 (R) ;氧合指数 (PaO2/FiO2)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变化;2组治疗期间患者不耐受指定氧疗方法而互相转化治疗的病例数以及病情恶化再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数;观察期结束运用数字评分0分至10分让患者主观评价对随机指定氧疗时呼吸困难感及舒适程度打分, 分值越高主观评价治疗效果越好;记录2组设备相关性良性副面损伤的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通过对比客观及主观感受指标, 评估运用该新型氧疗方法疗效.结果 2组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参数年龄、性别构成、APACHEII评分、SOFA评分、基本病因及既往病史、入选研究后拔管前呼吸机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客观指标T1/2、T24时呼吸指标NIV组PaO2/FiO2更高[ (242±36.5) mm Hg、 (267±48.9) mm Hg], HFNV组[ (195±23.4) mm Hg、 (224±62.7) mm Hg], P<0.05) ;T0、T1/2、T24血流动力动力学指标及其它呼吸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主观数字评分指标HFNV组 (5.7±2.8) 优于NIV组 (2.8±1.5) , P<0.05;设备相关良性副反应NIV组更加突出 (14例, 58.3%) , HFNV组 (4例, 16.7%) , P<0.01) ;NIV组转HFNV组3例, 占12.5%;无HFNV组转NIV组, P<0.05;2组均无病例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HFNC组有1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 2组住ICU时间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患者早期脱呼吸机拔管后并发轻中度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采用有NIV治疗较HFNC治疗改善低氧血症疗效好, 但HFNC从患者呼吸困难感受及舒适性和其他呼吸及血流动力学和预后综合指标评比优于NIV, 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郭俊  漆红 《浙江医学》2021,43(14):1559-1563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PPV)序贯治疗在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拔管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北医院重症医学科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并行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停止有创机械通气拔除气管导管后使用HFNC的研究组和NPPV的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2、6、24h的PaO2、PaCO2、pH值、乳酸值、氧合指数、心率以及呼吸频率;超声检查测定入院时及拔管后48h的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动脉血流速度时间积分(AVTI);记录治疗结束时终点事件/合并症(谵妄、腹胀、再插管、拔管后ICU停留时间)的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2、6、24h,两组患者PaO2、PaCO2、pH值和乳酸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和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拔管后48h,研究组LVEDVI、LVEF、AVTI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谵妄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拔管后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再插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停止有创机械通气拔管后给予HFNC与NPPV相比,呼吸状况和心功能改善明显,谵妄和腹胀发生率降低,拔管后ICU停留时间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0):107-111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超高龄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 年3 月~2020 年3 月本院综合老年病房救治的76 例高龄AHRF 患者,年龄均≥90 岁,分为HFNC 组和常规吸氧组,每组各38 例。HFNC 组给予HFNC 治疗,常规吸氧组给予鼻导管常规给氧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 h 后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统计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或气管切开率。结果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 h 后PaO2、SpO2 水平升高,RR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6 h 比较,HFNC 组PaO2、SpO2 水平高于常规吸氧组,RR 水平低于常规吸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 组总有效率为(97.37%)明显高于常规吸氧组的(78.95%),总并发症发生率的(13.16%)显著低于常规吸氧组的(3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7、4.659,P<0.05);两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 能明显改善超高龄AHRF 患者低氧状态,且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胡述立  汤浩  范学朋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5):1790-1795
目的 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PPV)在不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拔管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1月于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插管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20老年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PACHEⅡ评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为A组(APACHEⅡ评分<12分)、B组(APACHEⅡ评分12~24分)、C组(APACHEⅡ评分>24分),各40例;每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再分为亚组Ⅰ(HFNC治疗)、亚组Ⅱ(NPPV治疗),各2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记录呼吸指标、终点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治疗方法与时间在pH值、氧合指数(OI)、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RR)、血乳酸(La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pH值、OI、PaCO2、RR、La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亚组Ⅰ、亚组Ⅱ再次插管及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Ⅰ腹胀发生率低于亚组Ⅱ(P<0.05)。B组的治疗方法与时间在pH值、OI、RR、La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PaCO2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pH值、OI、RR、La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在PaCO2上主效应显著(P<0.05);亚组Ⅰ、Ⅱ再次插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Ⅰ腹胀、肺不张发生率低于亚组Ⅱ(P<0.05)。C组的治疗方法与时间在pH值、La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OI、PaCO2、RR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治疗方法、时间在pH值、La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在OI、PaCO2、RR上主效应显著(P<0.05);亚组Ⅰ再次插管发生率高于亚组Ⅱ(P<0.05),腹胀和肺不张发生率低于亚组Ⅱ(P<0.05)。结论 在APACHE Ⅱ评分<24分时,HFNC和NPPV序贯氧疗预防老年AECOPD拔管后呼吸衰竭的效果无差别;APACHE Ⅱ评分>24分时,HFNC预防老年AECOPD拔管后呼吸衰竭的效果劣于NPPV。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研究新型无创通气方式——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HFNC)与传统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2种呼吸治疗方式在心外术后低氧血症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2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心脏外科手术入住心外危重症中心,术后拔除气管插管之后24 h内发生低氧血症(hypoxima),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应用HFNC或NPPV进行呼吸治疗[患者年龄(52.9±7.8)岁vs(53.8±8.9)岁,P>0.05;男性性别比65%vs 70%,P>0.05;术后基础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9.4±2.2)分vs(9.3±2.2)分,P>0.05]。起始参数设置:HFNC:流量45 L/min,温度37℃,吸氧浓度(FiO2)60%~80%;NPPV:吸气压(inspiratory pressure,IPAP)10~12 cmH2O(1cmH2O=0.098 kPa),呼气压(expiratory pressure,EPAP)4~6 cmH2O,FiO2 60%~80%,吸呼比(radio of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I∶E)为1∶1.5~2.0,根据临床疗效和患者耐受程度等逐渐调节。对比研究2种方法治疗方法在不同时间点(治疗后2 h、8 h、24 h、结束时)的呼吸、循环等方面情况,以及并发症、再次插管率、气切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分别接受HFNC与NPPV 2种方法治疗,发现HFNC在改善氧合指数(PaO2/FiO2)、降低PaCO2均较NPPV组效果明显(P<0.05);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RR)、心率(heart rate,HR)在HFNC组均较NPPV组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HFNC组较NPPV组胃肠胀气(0 vs 20%,P<0.05)、不耐受(0 vs 25%,P<0.05)等主要合并症发生率为低;HFNC治疗时间明显较NPPV组为短(P<0.05);再次插管、气管切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时间、住院时间、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NC耐受性良好、合并症少,在改善氧合、降低PaCO2方面最终都体现了很好的疗效,且降低呼吸功、对循环的改善也有良好作用;但是2组的再次气管插管率、气管切开率、ICU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中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系统(HHFNC)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脱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33例患儿,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3 d~36月,平均(7.8±8.4)月;体重2.2~19.6 kg,平均(6.6±3.6)kg。将33例患儿分为普通吸氧组(22例)和HHFNC组(11例)。比较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撤离机械通气后应用HHFNC前后的症状、SpO2、PaO2、PaCO2改善程度,以及再次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比例、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HHFNC组与普通吸氧组的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术后合并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HFNC组的二次插管率显著低于普通吸氧组(9.1%比68.2%,P〈0.05)。HHFNC组患儿应用HHFNC后不同时间点(1 h、12 h、24 h、撤离HHFNC前、撤离HHFNC 1 h后)分别与HHFNC前比较SpO2及PaO2升高,PaCO2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离呼吸机后出现呼吸衰竭的患儿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后,可有效、快速改善氧合及减轻二氧化碳潴留,减少二次气管插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症(SHG)患者的胰岛p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IR),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86例收治于综合ICU的符合SHG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传统治疗组(传统组)、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两组,每组各43例。传统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强化组血糖控制在4.4—6.4mmol/L。观察每天6AM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umol/L)及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34.2uol/L)发生例数、住院28天后死亡例数,以及治疗前、治疗72小时后的血清胰岛素(INS)、C肽(C—P)水平,并计算HOMA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①传统组发生肾功能损害(10例)多于强化组(3例),传统组病死率(44.18%)高于强化组(20.93%),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两组治疗后HOMA—β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HOMA-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治疗前后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治疗后HOMA—IR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SHG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联合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的效果。方法:24例连枷胸合并严重肺挫伤的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和对照组:当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降至10cmH2O、呼气末正压(PEEP)降至2cmH2O时,序贯组拔除气管插管,行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纽仍然使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逐渐降低通气频率至5次/min,后减低PSV至7cmH2O、PEEP降至0cmH22O,再脱机拔管。记录序贯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前、序贯组拔管前0.5h与无创通气2h后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Ha)、收缩压(SBP)、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记录两组资料接受机械通气总时间及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例数。结果:序贯组与对照纽比较,vAP的发生例数差异有显著性(5vs11,Y〈0.05),总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5±3)dvs(18±2)d,P〈0.05],入住ICU时间差异有显著性[(17±3)dvs(20±2)d,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用于;台疗连枷胸合并肺挫伤,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可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6.
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在老年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间ICU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59例,随机分为无创通气组(20例)、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20例)和综合治疗组(1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相应干预。监测患者治疗0 h、3 h、3 d、12 d的APACHEⅡ评分、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脉血气、心率、血压,以及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病率、病死率等。结果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呼吸频率、心率、PaCO2、白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pH值、PaO2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P〈0.05)。三组间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在治疗3 d及12 d时有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优于无创组,综合组优于序贯组。三组肺部感染控制窗和VAP出现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序贯组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无创组(P〈0.05),综合组总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短于序贯组(P〈0.05)。序贯组VAP患病率高于无创组,住院病死率低于无创组。综合组VAP患病率低于序贯组但仍高于无创组(P〈0.05),住院病死率低于序贯组(P〈0.05)。结论对老年COPD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明显优于单用无创通气,且尽早给予综合治疗(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纤支镜吸痰、联合雾化吸入)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患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赵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8-153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PEG术给予33例患者(研究组)行胃肠内营养,同期选择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的31例患者行常规鼻胃管饲(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返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支持第1、8、14d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PEG组与常规鼻饲组比较,返流及吸入性肺炎比率降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营养疗效无差异.结论 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行胃肠内营养,其操作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虽然营养疗效与传统鼻胃管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返流及吸入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综合疗效更佳,适合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8.
朱丽  曹相原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963-964
目的探讨ICU内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血行感染(CRBSI)的发生率和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ICU内拟诊和确诊CRBSI患者9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ICU内中心静脉置管情况和CRBSI年度发生率,以及患者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 ICU重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率为40.97%,CRBSI的发病率为4.32%,病死率24.4%。CRBSI患者的基础疾病、住ICU时间、CVC留置时间、静脉营养为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ICU内CRBSI发生率为4.32%。结论随着患者危重病程度增加、住ICU时间和留置导管时间延长,CRBSI的发生几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冠心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年全球死亡原因之首,也是国人最常见的死因之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缺血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其治疗方式包括药物传统治疗和介入治疗,但上述两种方案对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尚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目的 探讨急性STEMI住院患者接受药物传统治疗与介入治疗两种方式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10-10至2016-12-3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住院的急性STEMI患者,通过病案室导出病历首页资料与具体电子病历记录,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疾病特征、治疗特征等资料。以药物传统治疗及介入治疗两种治疗方式为主要预测指标,以当次住院的住院天数与住院总费用作为评价当次住院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的指标,并探讨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15例患者,其中药物传统治疗67例(21.3%)(药物传统治疗组),介入治疗248例(78.7%)(介入治疗组)。两组年龄、梗死部位、Killip分级、心肌梗死发作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分布、入院途径、是否死亡、曾入住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或重症监护病房(ICU)比例、总费用、西药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β=4.03)、50~59岁(β=3.71)、介入治疗(β=3.63)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天数增加的影响因素(P<0.05),临床路径(β=-3.18)、死亡(β=-4.87)是患者住院天数减少的影响因素(P<0.05);50~59岁(β=12 483.39)、医保(β=7 769.88)、介入治疗(β=36 703.60)、曾入住CCU或ICU(β=13 539.14)是急性STEMI患者住院总费用增加的影响因素(P<0.05),死亡(β=-13 347.59)是患者住院总费用减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介入治疗较药物传统治疗利用了更多医疗资源。女性、50~59岁、介入治疗均导致住院天数增加,而临床路径的推行可缩短住院天数;50~59岁、医保、介入治疗是增加住院总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