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很少见的普外科急腹症,其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文献报道误诊率高达90%~9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急性肠系膜栓塞(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CTA)表现,其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10例,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13例,肠系膜下静脉(IMV)栓塞2例。结果 25例直接征象均为管腔内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为肠腔扩张积液8例,肠壁增厚11例,薄壁样肠壁改变8例,"缆绳征"6例,肠系膜积液3例,腹腔积液5例和肠壁密度改变9例。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术是诊断AMI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MI)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腹部MSCT资料,所有检查均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机。其中15例单独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结果本组8例增强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4例,1例增强肠系膜血管未见明确栓塞,但手术证实小静脉血管多发血栓形成。13例经手术治疗,10例好转,3例术后2d内病情恶化死亡;1例病情危重无法接受治疗死亡;9例经溶栓、抗凝等保守治疗病情好转。结论 MSCT是一种安全简便、快速可靠且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AMI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例行腹腔镜探查的AMI临床资料,对其基础疾病、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2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3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1例,无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MI)诊断病例.6例行腹腔镜探查病例中,镜下肠切除吻合4例,因肠管广泛坏死或需行肠造瘘术而中转开腹2例.经治疗,4例治愈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经住院治疗92 d后好转出院,1例术后发生肠瘘或因脓毒血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而死亡.结论:在疑似AMI病例中尽早运用腹腔镜探查,可提高AMI的整体诊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马陈  陈晓刚  叶刚  方雷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10):635-635,63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多为高龄,常伴有心血管疾病和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病死率为45.5%。对有血管栓塞史、出现急性剧烈腹痛且对镇痛剂无效、早期呕吐咖啡色样物和便血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非手术治疗5例症状、体征均消失,肠道功能恢复治愈出院。1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9例治愈出院,4例因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溶栓和及时的坏死肠管切除术对挽救患者的生命有重要意义。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具有临床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对13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延迟诊断11例,占84.6%;术前误诊为其他外科疾病而行手术2例,占15.4%。结论 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率的关键在于:(1)了解各种病因及诱因,重视病史的询问;(2)熟悉各种类型的病理过程;(3)熟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与重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实施血管重建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IRCA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和56.0%,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分别为4.93±2.56和5.78±2.17,血管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1.7%和71.4%,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高,但IRCA残余狭窄仍较严重,开通的血管有利于血管重建。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缺血的MS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SCT对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MI患者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MSCTA)图像,描述AMI的肠系膜血管及其相关病变MSCT的表现特点.结果 5个病例中,1例肠系膜血管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2例,其中1例断面图像表现为SMA起始端以远血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A起始端以远未显影;另1例断面图像SMA未见明显异常,MSCTA显示SMA近端局限性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2例,其中1例SMV完全闭塞,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V和门静脉均未显影;另1例SMV内见充盈缺损影,MSCTA示SMV内见条状低密度影.5例均见小肠病变肠管壁明显增厚、肿胀,肠管积液扩张及腹水,2例见肠系膜水肿,2例并肠壁积气.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AMI的肠系膜血管及相关病变情况,是AMI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是指因肠系膜血管发生急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此类肠梗阻临床较少见。我校附属医院从1980年5月到2000年12月共收治各类肠梗阻648例,其中10例为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大约占1.54%。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往往延误诊断,造成严重后果,死亡率极高,曾有一组报道死亡率高达6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行常规腹部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后,分别进行肠系膜动脉和静脉成像,成像方法常规采用MIP、VR、MPR,描述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表现。结果35例患者中19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结论64排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准确、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肠代食管术中结肠血管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eng BC  Chang S  Huang J  Mao ZF  Wang ZW  Lu SQ  Wang TS  Wu XJ  Hu H  Xia J  Kang GJ  Xiao YG  Lin HQ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1):1453-1456
目的研究结肠血管构型和变异及其对替代食管的结肠段血供的影响。方法于582例结肠代食管术术中观察结肠血管的起源、走向、分支、构型、分布范围及血管搏动强弱,肝曲、脾曲区边缘血管的完整性,筛选出最佳移植结肠段供血管。结果左结肠动脉单支或共干起始于肠系膜下动脉者97.3%,缺如者仅0.7%;中结肠动脉单独起白肠系膜上动脉者占77.8%,存在副中结肠动脉者占6.2%,与右结肠动脉共干者7.8%,缺如8.2%;右结肠动脉单独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占39.7%,与中结肠动脉共干者23%,与回结肠动脉共干者28%,缺如者9.8%。脾曲区边缘血管弓完整者为96.8%,肝曲区边缘血管弓完整者88.7%。侧副边缘血管弓(Riolan弓)仅存在于7.6%的病例中。结论国人的结肠血管构型与国外尸解结果雷同,而在结肠边缘血管缺如比率、血管分支数和分布有所差异。左结肠动脉为最佳移植结肠段供血管,中结肠动脉次之。有上腹部手术史者需注意边缘血管弓和回流静脉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慢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介入治疗手段。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共20例,行血管置入导管的扩展介入治疗,并进行了术后随访。结果患者无一例出现并发症情况,术后有效率达到了95%。结论血管置入导管的扩展介入治疗对慢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cute mesenteric vascular occlusion,AMOV)的诊断作用。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70例行急性腹部CT检查。结果确诊率95.71%,1例患者最后经过肠系膜血管造影术确诊,2例患者经过剖腹检查确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占28.57%,肠系膜下动脉栓塞占21.43%,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8.57%,肠系膜血管栓塞占31.43%。结论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肠系膜血管栓塞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总结2006年4月-2009年4月对25例患者行腹部CT检查,所有检查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机及GE64排VCT机。其中10例平扫、15例平扫加增强。结果:11例患者可见病变血管增粗、管腔内充盈缺损,其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7例,5例未见血管异常。16例患者血管病变区肠腔不同程度增宽、积液、积气。22例管壁增厚,并见“双环征”。1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管壁变薄,增强时见肠壁延迟强化。17例肠系膜水肿,密度增高,呈“云絮样”改变。12例肠系膜血管“缆绳样”改变,血管壁边缘模糊。2例少量腹水。结论:多层螺旋CT的腹部平扫加增强可以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的形态及管腔内充盈情况,对病变肠道管壁、管腔、肠系膜及腹水的表现也能充分显示。因此对发现肠系膜血管栓塞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可以协助临床进行病变的分类及分期,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准确依据。应作为临床高度疑似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血管病变主要是肠系膜血管阻塞或供血不足,导致肠壁营养和运动功能障碍,最终可发生受累肠段坏死。肠系膜血管疾病虽然较其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低,但其后果严重,死亡率可达50%~80%。即使坏死肠段手术切除后患者得以存活,但若肠段切除过多,则需终身经胃肠道外供给营养,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并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和血流特点。方法:对15例急慢性腹痛患者进行CDFI检查,常规使用3.5 MHz的探头对其腹部进行仔细探查,之后对可疑肠管病变部位使用7.5 MHz探头进行探查,并且仔细观察肠壁的回声、厚度、直径、病变范围,应用CDFI检测肠壁的血流,肠系膜血管的血流状况,并且测量血管直径。结果:在15例肠系膜血管病中,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者8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者4例,误诊为肠系膜血管病者3例。结论:应用CDFI检查可较准确观察肠系膜血管的病变范围,并且可确定肠系膜血管的病变类型、性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74例AMI静脉溶栓治疗患,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发病6小时前后血管再通率(75.5%对7.1%),病死率(3.6%对14.7%),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年龄血管再通率无影响(P>0.05);而65岁后较65岁前病率增加(P<0.05)。结论:AMI发病6h内,65岁以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19.
秦定文 《河北医学》2014,(6):966-96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2种扫描。方法: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肠系膜血管的显示能力,比较2种扫描方法对临床疑似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有无影响,以利于选择较少的曝光时间获得能明确诊断的图像篇幅。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择22例急性腹痛临床疑似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患者,行64排CT腹部血管成像检查,7例采用动静脉双期扫描,15例采用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评价双期扫描、三期扫描对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病变的显示能力及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用配对X2检验曝光时间以及显示情况的不同。结果:对肠系膜血管采用2种不同扫描方法显示三级以上的分支比例均为100%,双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例,三期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动静脉平衡三期扫描对患者接受曝光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肠系膜血管显示状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0.05)。结论:64排螺旋CT双期和三期扫描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筛查性诊断无明显差异,选择动静脉双期扫描不影响筛查性诊断准确率,双期扫描有利于患者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分析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施行急诊腹部CT,并综合CT表现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诊断作用进行观察与判断。结果:46例患者通过施行急诊腹部CT得到确诊,确诊率为92.0%,通过开腹探查确诊1例,占2.0%,经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3例,占6.0%。其中,28例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3例确诊为肠系膜血管栓塞,6例确诊为肠系膜上静脉栓塞,3例确诊肠系膜下动脉栓塞。结论:采用急诊腹部CT能准确诊断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敏感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