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应用灵敏的核酸酶S_1法,进行了~(60)Co γ-线及结合氚β射线致CHL细胞DNA单链断裂的检测,并做了剂量-效应分析。以双链百分比F值表示DNAssb损伤程度,发现γ-外照射和β-内照射,在给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内,量-效关系均符合Y=EXP(A+BX+CX~2)模式。分析和比较两者关系式后,估算出RBE均值为1.14。  相似文献   

2.
炉渣水泥建材是包头钢铁公司试生产初期于1958~1959年内用高炉渣生产的炉渣水泥,建筑面积约17万多平方米的职工家属宿舍等各类建筑物,现有居住人口约7000人。炉渣水泥中以天然放射性钍为主,用Ca SO_4·DY热释光原件做累积剂量调查,居民年均累计照射量为274.96±1.43mR(括宇宙线),居住典型建材房屋的居民为116.64±1.24mR。对于居住炉渣建材房屋的居民长期受到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生物学效应,特别是致癌和遗传效应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而辐射致癌与致遗传危害都可能与染色体损伤(包括基因突变与畸变)有关。我们调查了两组居民染色体变化,肿瘤发生率等效应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照射方法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放射性脑损伤进一步研究建立更精确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对Sprague-Dawley大鼠分别进行单次和分割全脑照射,剂量分别为20Gy、30Gy,并设未照射组为对照.在照射后2周、8周分别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析各组大鼠行为学检测结果,采用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两个指标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同时观察各组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相同剂量常规分割照射2组大鼠与单次照射2组大鼠相比,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平均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30Gy分割照射后8周时平均潜伏期[(105.62±9.58)s]和搜索策略(9.37±0.81)%差异最为明显.单次照射两个剂量组其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得分在照射后2周和8周时差异无显著性,而分割照射2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其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策略得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30Gy组最为明显(P<0.01)[平均潜伏期2周(83.52±7.79)s,8周(105.62±9.58)s;搜索策略2周(11.52±1.02)%,8周(9.37±0.81)%].20Gy分割照射组和30Gy两照射组病理检查显示神经元萎缩变性,白质梳松,以30Gy分割照射组在照射后8周时上述病变最为严重.结论 全脑分割照射比单次大剂量照射更易造成远期的放射性脑损伤,对大鼠进行全脑常规分割照射可以建立更贴近临床病理过程的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同等生物有效剂量 (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下, 单次大剂量照射对Lewis肺癌移植瘤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构建Lewis肺癌C57小鼠移植瘤模型,待移植瘤直径达4~6 mm时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 (0 Gy组)、单次大剂量组 (12 Gy/1 f/1 d组)及常规照射组 (22 Gy/11 f/15 d组),后两组BED值均为26.4 Gy。绘制移植瘤生长曲线,于第1次照射后的第1、3、8、15、21 d处死荷瘤小鼠,收集肿瘤组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实验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的乏氧、损伤及周期的变化。结果 两种剂量分割模式均可抑制小鼠移植瘤的生长,单次大剂量组肿瘤生长抑制更为明显 (P <0.05)。单次大剂量组首次照射后第3、8、15 d乏氧细胞较常规照射组低 (P <0.05),且其第1、3 d磷酸化组蛋白 (γ-H2AX)阳性肿瘤细胞数高于后者 (P <0.05)。两种剂量分割模式可使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且单次大剂量组G2/M期细胞增加更为明显 (P <0.05)。结论 同等BED不同分割模式下,单次大剂量放射治疗较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基于线性二次模型 (LQ模型)的BED可能低估了大分割放疗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兔单次照射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3只,制定三维治疗计划后利用直线加速器行单次照射。依据照射剂量分为A组(临床相关剂量17只)和B组(高剂量6只),A组剂量分别为0、10、14、18 Gy,动物分别为1、3、6、7只;B组剂量分别为22、30、40、54 Gy,动物分别为3、1、1、1只。随访4个月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两组动物RIHD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和B组RIHD的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和1.5。急性RIHD表现主要是心包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心包填塞,心肌和瓣膜损伤相对较轻。结论:心脏在接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发生急性RIHD较为多见,且与心脏受照射总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发生RIHD几率越高,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利用小鼠生殖细胞为实验材料,观察低剂量辐射诱导遗传损伤适应性反应的时间效应。结果表明:以50mGyX射线为D1剂量,然后在不同间隔时间照射D2(1.5GyX射线),其间隔时间在24h内的不同时间照射D2,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下降,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反应,以3~6h为最佳;以50mGy×4的多次照射和慢性小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累积剂量为1.10Gy)为D1剂量,在照射后40d仍可出现适应性反应现象。说明,单次急性照射的适应性反应持续时间较短;而多次照射和慢性照射适应性反应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兔单次照射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3只,制定三维治疗计划后利用直线加速器行单次照射.依据照射剂量分为A组(临床相关剂量17只)和B组(高剂量6只),A组剂量分别为0、10、14、18 Gy,动物分别为1、3、6、7只;B组剂量分别为22、30、40、54 Gy,动物分别为3、1、1、1只.随访4个月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两组动物RIHD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和B组RIHD的严重程度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和1.5.急性RIHD表现主要是心包异常,严重时可出现心包填塞,心肌和瓣膜损伤相对较轻.结论:心脏在接受单次大剂量照射后,发生急性RIHD较为多见,且与心脏受照射总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发生RIHD几率越高,越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纤维细胞经碳离子展宽Bragg峰(SOBP)辐照所致的生物效应。方法 将细胞经单次及两次SOBP照射,研究成纤维细胞的存活和分化。结果 SOBP区的细胞存活分数要比坪区和峰后的存活分数低,与剂量分布趋势一致;两次照射时,峰区的修复效应比坪区的修复效应小。细胞分化的结果表明:SOBP区的分化细胞百分数较高;两次照射时,坪区和峰区的分化细胞百分数比单次照射时明显降低,表明分次照射可以降低重离子辐射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提早分化。结论 利用碳离子治癌时,将肿瘤置于SOBP可以有效地杀死肿瘤细胞;坪区和峰后的生物效应则很小,可以有效地保护肿瘤周围的健康组织。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对大剂量(0.5~8.0Gy)和小剂量(25~250 mGy)X射线照射后,C_(57)BL/6小鼠脾细胞γ-干扰素(IFNγ)产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全身大剂量单次照射后,脾细胞IFNγ的产生随照射剂量增高呈直线性下降,D_(37)=1.91Gy,以照射后1~4天下降最显著;离体大剂量单次照射后脾细胞IFNγ产生的变化规律与整体照射相似,但辐射敏感性较整体照射低,D_(37)=4.18~4.87Gy;小剂量照射后脾细胞IFNγ的产生未见减少,相反在75和100 mGy组出现明显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酸性α—醋酸萘酯酯酶(ANAE)染色颗粒分型法对大剂量X射线照射后C57BL/6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其T细胞亚组的辐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X线单次全身照射后24小时,照射剂量为0. 5~8. 0Gy时,各型细胞数均随剂量增大而减少,其受抑程度以ANAE~-细胞为重,散在颗粒型细胞次之。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说明B细胞的放射敏感性高于T细胞,而T_S又高于T_H。  相似文献   

11.
用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和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试验,评价了氦氖激光常用治疗剂量下的细胞遗传效应。雌性小鼠单独受激光照射或先腹腔注射10 mg/kg血卟啉衍生物(简称HPD)后再照射。激光受试的最大剂量为80 mW。结果表明,即使在最大剂量组并给予血卟啉衍生物,受试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已制备的兔肝硬化肝癌模型观察肝病状态下肝癌照射后放射性肝损伤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肝硬化肝癌兔16只(实验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单次剂量20、30 Gy的立体定向照射;8只单纯接种肝癌兔(对照组),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按上述方法分别给予立体定向照射,单次剂量20、30 Gy.照射后3周分别处死实验组与对照组,应用EV二步法分别观察照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的变化.结果 照射后PCNA、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照射20Gy实验组比对照组的癌周组织表达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照射30Gy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癌周组织表达相似,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实验组不同剂量照射后,高剂量组(30 Gy)PCNA、GST-π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 Gy)的表达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照射后PCNA、GST-π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实验组不同剂量照射,高剂量组(30 Gy)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 Gy)的表达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0).结论 实验性肝硬化肝癌的照射效果单次剂量30 Gy优于20 Gy;PCNA、GST-π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照射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氚照射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1、NCAM 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氚照射对大鼠海马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1、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4 h 新生鼠脑海马细胞培养,培养第7天以3.7×102、3.7×103、3.7×104、3.7×105、3.7×106 Bq/ ml 终浓度氚水照射细胞24 h,并设对照组(0 Bq/ ml),活细胞工作站测定各处理组细胞的迁移距离;Western blot 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浓度氚水照射下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1及 NCAM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细胞迁移距离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受照组细胞迁移距离明显缩短,且随着氚水浓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缩短(P <0.05);Western blot 法、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受照组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1、NCAM 蛋白表达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并随氚水浓度的升高表达量呈递减趋势(P <0.05)。结论氚照射可致神经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量减少进而可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迁移。  相似文献   

14.
放射损伤及放烧复合伤对小肠上皮损害的量效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用287只小鼠分别以变动照射剂量(8 ̄26Gy,8个剂量)和固定烧伤深度(15%Ⅲ°),变动烧伤面积(5%、10%、25%Ⅲ°)和固定照射剂量(12Gy)致放烧复合伤(放烧),与同剂量单纯放射损伤(单放)相对比,以小肠隐窝计数和氚-胸腺嘧啶脱氧核甙(^3H-TdR)参入量为基本指标,结果说明放烧和单放时肠上皮效应与致伤因素间存在肯定而显著的量效关系,提出了系列数据和公式。照射剂量是决定效应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犬纵隔和胸腔内器官术中单次大剂量电子线照射的急性效应,目的是了解术中照射肿瘤时周围正常组织的急性放射反应和不同剂量时的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开展肺癌术中放疗提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选用健康的普通犬10只,9只用于术中照射,1只为对照。常规术前准备、静脉麻醉后,左后外侧切口。第Ⅰ野为纵隔区,包括气管、食管、主动脉和上腔静脉,用16Mev电子线照射;第Ⅱ野包括左肺中叶和左心室各一部分,9Mev电子线。照射剂量分别为25、35和45Gy,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B1在不同照射强度下表达情况及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BALB/c雄性小鼠,体重25g,6MV-X射线照射,按不同单次照射剂量和照射间隔时间分为A组、B组、C组、D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第1、2、3、6月处死后取肺组织HE染色,同时ELISA法测定血清中TGF-β1。结果TGF-β1含量从第2个月开始上升,6个月值最高。A组、B组、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C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C组TGF-β1血浆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放射肺损伤的原因是多因素的,与血清中的TGF-β1变化情况及照射剂量关系密切。一定剂量内增加大单次剂量,增加间隔时间不会加重放射性肺损伤,提示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单次照射剂量和强度最佳阈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乳术后放疗相邻野衔接处的剂量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剂量学参考。方法选取5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放疗患者,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5个剂量探头布置于相邻野衔接线的垂直线上,探头间隔2mm,多次测量后获取各个探头读数,比较其剂量差异。结果照射野衔接线处单次测量剂量变化大,总的平均剂量与上下探头比较在同一平滑线上,两野衔接良好;胸壁和乳腺皮肤表面剂量分别为3669.75cGy和3887.5cGy。结论照射野衔接处总的照射剂量稳定可靠,但单次剂量变化显著,可能影响该处的放射生物学效应;乳腺表浅组织受照剂量不足,可通过加用填充物来提高表浅剂量。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采用UDS的检测,判断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脾淋巴细胞损伤后DNA修复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大剂量(0.5~6.0Gy)X射线全身照射后24h脾淋巴细胞UDS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剂量效应关系呈线性,无肩区。小剂量(25~250 mGy)X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后24 h脾淋巴细胞UDS的变化与大剂量效应不同,50 mGy组呈现明显的刺激效应(P<0.05)。低水平Y射线持续照射(剂量率5.4m Gy/6 h·d)4周末,累积剂量130mGy脾淋巴细胞UDS也呈现明显的刺激效应(P<0.02)。实验资料说明,大剂量电离辐射对脾淋巴细胞DNA切除修复能力有抑制作用,而小剂量能产生刺激作用,并且引起刺激的总剂量因剂量率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9.
丁轶  陈斌  陈龙华 《广东医学》2008,29(5):758-760
目的应用兔肝硬化肝癌模型观察肝病状态下肝癌照射后放射性肝损伤的细胞因子变化。方法肝硬化肝癌兔16只(实验组1),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单次剂量20,30Gy的立体定向照射;8只单纯接种肝癌兔(实验组2),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只,按上述方法分别给予相同照射。照射后3周全部处死,应用EV二步法分别观察照射后实验组1与实验组2兔肝组织GST-π的变化。结果①给予20Gy照射,实验组1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比实验组2GST-π的表达高,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0);②给予30Gy照射,实验组1GST-π在癌周组织的表达与实验组2GST-π的表达相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1.000);③实验组1不同剂量照射后,高剂量组(30Gy)GST-π在癌周组织和肝癌组织的表达比低剂量组(20Gy)的表达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0)。结论①实验性肝硬化肝癌的照射效果单次剂量30Gy优于20Gy;②GST-π可作为评价肝硬化肝癌照射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联合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兔单次照射后急性心脏放射性损伤(radiation 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上的应用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5只采用直线加速器进行单次照射?依据照射剂量分为A组(临床相关剂量组)和B组(高剂量组),A组动物剂量和数目分别为0?10?14?18 Gy和3?3?6?7只;B组剂量和数目分别为22?30?40?54 Gy和3?1?1?1只?照射前后进行cTnI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指标包括:①血流脉冲多普勒Tei指数;②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a)?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a),以及Ea/Aa;③常规指标: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随访4个月后取兔心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对RIHD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①照射后3 h cTnI开始明显上升,24 h后开始下降,1周后降到基线水平,B组cTnI值明显高于A组;②Sa?Ea和Aa以及Tei指数在不同照射剂量组间以及照射前后存在差异,照射后Sa?Ea和Aa减小,Tei指数增大;照射剂量增大,Sa?Ea和Aa减小,Tei指数增大;左心室大小?EF和FS均无统计学差异;③A组和B组的RIHD的严重程度有差异?结论:心脏在接受单次较大剂量照射后,可以发生急性RIHD,发生几率和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