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象为2005年1月-2008年1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其中35例由我院急诊科进行院前溶栓治疗,37例进行院内溶栓,并将两者对比分析。结果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院前溶栓组为(108.29±29.05)min,院内溶栓组为(179.38±45.67)min。再通率院前组为71.43%,院内组为45.95%。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前组为11.43%,院内组为32.4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院前溶栓治疗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是必要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l,PCI),是再灌注治疗的首选方法。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ACC/AHA)及我国AMI治疗指南已将PCI定为IA级。  相似文献   

3.
Raymond  J.  Gibbons  Cindy  L.  Grines  王箴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6,25(5):309-310
过去20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急诊再灌注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发病1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因为人们认定错过这一时间段后疗效就所剩无几。然而,有极少数患者在胸痛发作12小时后才因STEMI就诊。在两项大规模研究中,分别有8.5%和31.3%的STEMI患者在12小时后就诊。现有的随机试验证据提示,在这种情况下行急诊再灌注治疗效果甚微。溶栓治疗协作组织(Fibrinolytic Therapy Trialist Collaboration)报告说,发病12小时后就诊的患者行溶栓治疗不能降低死亡率。依据这些资料,现行的临床实践指南强烈倾向于对12小时内就诊的患者行急诊再灌注治疗,而对12小时后就诊的患者可否采用这种治疗则更为谨慎。溶栓治疗不起作用的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溶栓药物无法开放已经闭塞数小时的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崔国旺 《大家健康》2016,(11):63-64
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院内溶栓与急诊溶栓两种方法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结合该院2014年4~11月间入院治疗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基本研究案例,根据患者发病情况对患者选择急诊溶栓与院内溶栓两种方式,其中35例患者发病突然采用急诊溶栓治疗设为观察组,37例患者入院后基本并且能够得到控制,采取院内溶栓治疗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溶栓治疗,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有所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91.43%(32/35),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78.38%(29/37),可见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要在第一时间采用急诊溶栓,能够避免病情恶化,同时,急诊溶栓能够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是目前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主要再灌注治疗手段。具体选择哪一种再灌注策略受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患者疾病状态、首诊医院能否进行急诊PCI、发病到就诊时间以及发病到导管室的时间等。多项研究表明急诊PCI的疗效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有证据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的再灌注治疗能够降低其死亡率.早期再灌注治疗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治疗.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血管病学院(ACC)以及欧洲心血管病学会(ESC)均制订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指南,但是再灌注治疗方式的选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仍有较大的差别,而且许多适合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1].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区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近5年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随着心血管介人技术的推广,在"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能动下,急性PCI能尽早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拯救梗死心肌,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已成为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式[2].本文主要就ST段抬高AMI急诊PCI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647例STEMI患者按年龄分为低龄组(年龄≤64岁)、老年组(年龄65~79岁)和高龄组(年龄≥80岁),分析比较各组再灌注治疗率、治疗效率。结果高龄组患者12h内就诊率较低龄组低(55.3%vs70.2%,P=0.005),与老年组相仿(55.3%vs 59.0%,P〉0.05)。高龄组无静脉溶栓患者,低龄组和老年组分别有7.9%和4.2%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总再灌注治疗率高龄组低于低龄组(36.2%vs 55.1%,P〈0.01),与老年组相仿(36.2%vs 44.4%,P=0.164)。再灌注效率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3)。结论院前延误是影响高龄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率和治疗效率的主要原因,缩短院前延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照分析40例经急诊溶栓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溶栓再通后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观察组,n=20)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对照组,n=20),于溶栓后1、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检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 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VEF值较对照组低(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溶栓治疗再通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功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大量研究表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以明显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再灌注治疗的方法主要有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结合2009年美国ACC/AHA STEMI指南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现就目前STEMI的再灌注治疗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常见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及时溶栓治疗可以使梗死血管再通,增加再灌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我科2003年3月-2006年3月42例急诊AMI患者自身延误治疗时间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常见病。病情危重,变化快,及时溶栓治疗可以使梗死血管再通。增加再灌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对我科2003年3月-2005年3月42例急诊AMI患者自身延误治疗时间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和院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差别。方法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均为院内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就诊我院急诊科的患者。结果院前组30例再通28例(93.33%),失败2例(6.67%);院内组再通25例(83.33%),失败5例(16.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恶性心律失常及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第三代静脉溶栓药物瑞通立(注射用瑞替普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开展院前静脉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结果:总再通率76.2%,死亡2例(4.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是抢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有效措施,尽早再灌注可以保存缺血心肌周围尚未至不可逆损伤的心肌,而缩短患者就诊后至获得有效溶栓的时间是保证患者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治疗的关键[1].现就我院急诊科2010年7月~ 2013年7月开通急诊绿色通道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6例疗效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1年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为标准[2].心肌梗死部位及“ST段抬高”均通过常规十二导心电图检查及十八导心电图检查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与介入再灌注治疗对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急诊介入33例或溶栓治疗32例。比较3个月后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球形指数及主要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左室重构指标、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再发心绞痛情况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介入短期预后优于溶栓。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斌  靳立军 《循证医学》2006,6(6):323-3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是导致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常用的血运重建方法是溶栓治疗和直接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anry intervention,PCI)。溶栓治疗与安慰剂对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直接PC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达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者明显多,再闭塞率低。缺血复发少,且出血(尤其脑出血)的危险性低。Keeley等比较了两种方法的23个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直接PCI无论是短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还是联合终点,都好于溶栓治疗。2004年的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指南中建议的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梗塞相关血管的早期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临床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振忠  王海英  程捷 《中外医疗》2008,27(31):16-18
目的 将临床路径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加快开展再灌注治疗,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服务满意度.方法 选取最新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治指南作为制定治疗决策方案及编写临床路径的依据,将应用临床路径开展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路径管理前的再灌注治疗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间静脉溶栓开始时间、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急诊留观时间及再灌注治疗患者的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静脉溶栓开始时间及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急诊留观时间明显缩短,患者及其家属的服务满意度明显增加.结论 临床路径管理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明显加快开展再灌注治疗,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1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重心脏急症。院前溶栓治疗AMI,因溶栓开始早,对血栓性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早期再通,成功率高,对降低AMI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现将1996年3月-2003年7月院前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的AMI患者1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