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探讨政策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方法:从北京市医价平台获取66 647例冠心病住院患者数据,利用间断时间序列(ITSA)的分段回归模型对医改前、医药分开、医耗联动三个阶段冠心病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医疗费用、药品费用和耗材费用进行分析。结果:阶段性结果显示,三个阶段冠心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总费用保持稳定,其中,医疗费用占比上升,药品和耗材费用占比下降。间断时间序列(ITSA)结果显示,平均住院总费用、检查费、化验费、药品费和高值耗材费在短期下降后有回升趋势。结论:两轮综合医改后,北京市冠心病住院费用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内部构成得以优化,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逐步体现,整体上与医改原则相符。建议进一步加大检查和化验项目的控制力度,持续加强对药品和耗材的管控,合理规范医疗行为,从而有效控制冠心病患者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北京市中医类医疗服务及收入的影响。方法:基于北京市39家中医类医院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基于分段回归的多元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结果: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中医服务收入及服务量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北京市二、三级中医类医院针灸、推拿收入以及中药饮片收入占比明显增长,但针灸科和推拿科的门诊人次数显著下降。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总体上促进了中医医疗服务收入的提升,促进了中药饮片的使用,但也为中医服务设起了一道价格门槛,合理控制门槛高低,使中医药能惠及更多群众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收入部分的影响。方法:利用参与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363家公立医疗机构2016年1月—2019年12月的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合多重间断时间序列模型,对改革前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及其占比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的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105.4%、119.7%和318.3%,其占比分别增长了5.91、6.44和5.87个百分点;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及社区技术劳务收入较改革前分别增长了26.2%、18.3%和11.6%,其占比分别增长了2.31、2.03和0.84个百分点。结论:北京市两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级别医疗机构技术劳务收入的增长,医疗费用结构得到优化。建议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及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健全医疗服务行为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北京市胆囊结石患者住院费用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 前后的变化情况,总结两轮综合改革的成果与不足。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北京市111家二三级医院两轮综合改革前后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及明细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两轮综合改革后,二三级医院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略有增加,例均药品和材料费用占比减少,例均医疗费用占比增加。二级医院例均医疗费用和例均材料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增长趋势,三级医院例均药品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下降趋势,例均医疗费用则继续增长。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强医用耗材治理,优化医院内外部补偿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京市DRG试点医院在医药分开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前后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探讨两轮综合改革实施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DRG试点医院的住院费用数据,利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段回归模型,分析患者住院费用的瞬时和趋势变化情况。结果:阶段性结果和间断时间序列结果显示,患者的住院费用总体保持稳定,短期下降后有回升趋势,次均费用中次均药品费占比、次均材料费占比明显下降;住院总费用中手术费占比显著上升。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对北京市DRG试点医院住院费用内部结构优化具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逐步体现,但长期来看住院次均费用仍呈增长趋势发展,药品费和耗材费的改革需持续被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经过医药分开及医耗联动改革对门急诊患者就医流向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卫生综合统计信息平台2016年1月—2019年12月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改革带给门急诊人次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及医耗联动改革实施以来,三级医院门急诊服务量较医药分开改革前下降5.43%,较医耗联动改革前上升3.81%.基层机构较医药分开改革前上升39.91%,较医耗联动改革前上升7.70%.结论两项改革措施对于三级医院门急诊量起到一定分流作用,基层机构门急诊增幅明显上升,分级诊疗效果显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2017年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患者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北京市医保抽样数据库;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回归和倍差法分析北京市所有公立医院患者改革前后服务利用变化。结果: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缺血性心脏病住院患者总费用、基金付费、自付费用的影响较小。住院患者西药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01);高值影像检查费用瞬时水平降低(P<0.05);医疗服务费用瞬时水平显著上升(P<0.001),且长期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改革后门诊总费用和门诊药品费用均显著降低(P<0.05),西药费用和中药费用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改变了患者医疗费用结构,西药费用降低,服务费用增加,可能存在预期外的耗材费用增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本地居民和外来就医患者治疗费用、服务量的机构流向变化,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 为基础,核算2016—2019年北京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来源患者治疗费用情况。结果:2016—2019年社区卫生机构治疗费用增长最快,治疗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呈上涨趋势。本地居民治疗费用、门诊服务主要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019年,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服务量占比由 50.19%增至 53.12%,外来就医患者门诊、住院的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有小幅度增长。在相同级别机构中,外来就医患者次均费用均高于本地居民,三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差异逐渐减小,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差距增大。结论:北京市综合医改后治疗费用流向逐年优化,改革有效分流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使其流向社区, 优化本地居民门诊患者流向的效果明显,应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医耗联动改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三级医院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外来就医患者的吸引力,因此,应合理配置首都高质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某三甲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及其结构变化等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有效应对措施。[方法]以某三甲公立医院为例,提取该院2019年下半年的医疗服务量、医疗收入、典型病例费用相关数据,并与2018年同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9年下半年(改革后)该医院门急诊人次较2018年同期(改革前)下降0.95%,出院人次下降3.94%,手术人次上升21.03%;医疗收入增长1.84%,其中,化验收入下降1.64%,卫生材料收入下降1.42%,治疗收入提升4.55%,手术收入提升72.57%,患者次均门急诊费用上升2.39%,例均出院费用上升6.47%。[结论]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有助于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和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推动医院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水平、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运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核算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2016—2019年,北京市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由229.83亿元增长到309.86亿元,年均增速为7.61%,二、三级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年均增速分别为10.26%、3.56%,二级中医类医院费用占比从58.96%增长到63.42%,二级医院门急诊、住院服务量增长均快于三级医院。二、三级医院门急诊、住院药占比均下降8个百分点以上,但门急诊中药饮片费用占比分别增长2.45、4.43个百分点,住院耗占比分别增长2.94、2.14个百分点。结论 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的流向和结构,提升了中医类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但改革可能导致诊疗行为变化。应注意政策的协调性,关注改革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和直接医疗经济负担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2018年即时结报的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数据。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方法对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各年度间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负担费用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人均药品费用呈逐年递减趋势,人均治疗费用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2018年人均检查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但2016年-2017年和2017年-2018年增幅低于2015年-2016年。2016年-2017年人均耗材费用降低,而2017年-2018年人均耗材费用增加。改革后,人均医保负担费用逐年增加,人均患者负担费用和人均自付比例逐年下降。此外,2017年人均医疗总费用较2016年下降,而2018年人均医疗总费用较2017年增加。结论人均药品费用与人均耗材费用仍是人均医疗总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费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部门应逐步加强药品和耗材监管。人均自付比例虽呈降低趋势,但与医改设定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深化医保改革。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医保人群收治产生的政策影响,为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医保系统与病案首页数据,时间段为2019年3月~9月,其中3月1日—6月14日为改革前。以半月为时间序列,运用间断时间序列回归分析住院人群的费用负担以及费用结构变化,并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政策影响进行多因素回归探讨。结果:共34015例住院患者,其中改革后18185例、占53.46%;患者次均费用存在下降趋势;改革未实际影响患者个人负担金额,且实际报销比例显著提升了2.198%;药占比的微幅上涨趋势得到控制,材料占比显著下降了1.940%,手术费占比和病理费占比分别提升了1.621%和0.608%。结论:在不影响个人负担的前提下,改革减弱了医院对物料(药品、耗材)收入的依赖,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手术、病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实际报销比例有所提升,需要重点关注基金运行的平稳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医保公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地市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评价不同阶段性实施效果,为深化和完善医药价格体制改革补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市级5家医院相关医药价格改革前后运营指标,运用对比研究方法进行改革效果研究。结果样本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长,药占比有所下降,运行正常;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不同程度增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未能有效弥补减少的合理收入,传统内科、肿瘤专科受冲击大。结论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费用控制、以合理成本定价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探索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分类补偿办法;推动DRG付费改革,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县级公立医院药物零差率改革后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为完善该制度提出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医疗费用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行药物零差率后, 门急诊病人与住院病人药品费用减少、药占比下降,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药占比分别下降了0.3%、4.51%,住院病人人均费用增长过快;单病种病人住院费用变化不大,人均药品费均有所下降,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下降15.73%,胆石症胆囊切除术下降24.61%,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下降8.96%,病人的实际报销比例提高;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补偿平衡仍然存在缺口。结论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探索多渠道补偿途径,取消药品加成同时需与医保支付方式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措施同时推进,才能更体现出药物零差率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省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对医院经济运行、医疗服务提供、医疗费用等方面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有关改革政策、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6年江苏省卫生统计资料,提取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江苏省公立医院资产负债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医院经营风险不断增加;药占比明显下降,门诊与住院医药费用增幅逐年降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趋势放缓;技术劳务性费用占比有所提升,医务人员价值得到体现;财政补助水平仍然较低,科学、合理、可持续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患者就医负担并未有效减轻。结论在制定有针对性的财政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深化比价研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适时动态调整,建立起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医药、医保各部门之间的配合联动,促进各部门间政策衔接顺畅,进一步完善"三医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效果,为完善医疗改革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利用多来源数据,分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医院服务提供能力、收入与支出以及次均费用影响。结果开展了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资源增加,床位数、医务人员数以及设备数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未开展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组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住院等服务量明显增加,增幅大于对照组。改革组县级公立医院的次均住院、日均住院费用均略大于对照组。结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有效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但是在费用控制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叶小巾  赵杨 《中国校医》2020,34(6):447-449
目的 分析北京医改对某三甲医院生育保险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 选取北京某三甲医院妇产科2016年1月1日—2017年4月7日医改实施前出院病案5 692例住院患者相关信息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4月8日—2017年12月31日医改实施后出院病案3 870例住院患者相关信息作为观察组,收集北京医改实施前后涉及的住院费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生育总住院费用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18,P<0.05);且观察组一般治疗费用、监护及辅助呼吸设备费、输氧费、超声费、一般检查费、接生费、中医治疗费、西药费、中成药费、检查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治疗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药费3类、其他费用等12类费用较对照组低,诊查费、床位费、护理费、病理费、化验费、临床物理治疗费、手术费、抗菌药费、手术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等9类费用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育基金支付费用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改实施后可有效减少生育保险住院费用,控制医用耗材费用,进一步加强医改政策的实施,可有效促进医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