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120急救服务是指患者和/或患者家属\路人\民警或社区工作人员发现(感觉)患者需要急救服务,而主动呼叫"120"调度指挥中心,并由"120"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就近,就急,就需原则调派急救站或网络医院院前科急救车赶赴现场急救处置转送患者入医院的服务过程."120"服务投诉是指报警者或病人在拨打"120"急救电话后,在院外接受医疗急救服务过程中,对调度员或急救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而提出抗议的一种行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环节,由"120"调度指挥中心及急救网络医院院前急救科(简称急救医院)两部份组成;"120"调度工作是院前急救中心首要环节,调度员是院前急救指挥工作中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2.
急诊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一镗  蒋健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12):761-762
急诊医疗体系(EMSS)建设是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把急救医疗迅速送到伤病员现场,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是发展EMSS的根本宗旨,这对传统观念的等病人上门“求救”确实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这是急诊医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世人关注,并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一年中不但大城市重视研讨如何改善EMSS,合理组织急救网络,加强通讯,改善救护车装备及人员培训,而且EMSS也已成为许多中等城市,毗邻大城市的郊县农村,大型厂矿企业,建筑系统,航空及铁路系统等各行各业共同关心的课题,例如探讨大型企业与三级医院之间组织急救联网;院前现场急救与医院急诊科心电遥测联络,开展急救咨询;农村建立以县医院为中心的急救中心,乡镇卫生院为分中心,村卫生室为基层急救单位的三级急救网模式研讨;发展现代化城市社区范围内的急救网络,将院前急救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以及在公路主干道沿线相隔5公里建立一个急救卫生室(站)等等.充分体现我国急诊医学工作者建设中国式的EMSS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3.
院外急救是急救医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即伤病员从现场(家庭、工作岗位、公共场所等)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急救医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其内容包括:院外急救、医院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室(ICU)三部分,从而构成了它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EMSS)。国外30年,国内10余年的急诊医学发展史,使前后两者有很大差距。90年代中期,我国开通“120”急救专线电话的城市只有50个,一半以上的城市还没有建立急救中心(站),全民的急救意识和必要的急救知识还很淡薄。长期以来我国的一些急救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对EMSS,尤其是院外急救模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现就院外急救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为了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病人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他们的并发症和致残率,目前已经形成了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系统,称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医院急诊科是EMSS体系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急诊科的应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卫生体系中,院前急救和灾难救援相辅相成,在院前、院内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各种灾害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作用愈发明显。我国内地的急救医疗体系(EMSS)有多种模式,全国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国家卫计委也没有明确的推荐模式,主要模式如下:有独立的急救中心模式,如北京;有以院前急救为主的模式,如上海;有依托当地一家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的模式,如重庆;还有如成都的指挥调度型模式[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人们卫生安全观念滞后,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重大的威胁。为较好地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突发事件的急诊应对能力,基层卫生医疗急救机构应从完善院前急救应急预案着手,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和灾难救援能力的建设,实施快速、准确、有效、不间断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降低伤残、病死率,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机,而达到“急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刘文桥  黄丽燕  陈玉 《广西医学》2003,25(4):582-584
急诊医学是一门以急危重病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独立学科 ,它是与内、外、妇、儿等科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1) 。急诊医学体系由院前急救——医院急诊服务——危重病加强监护治疗三大块组成。包括现场初步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创伤学、急性中毒学、灾难医学以及院前急救服务系统( EMSS) (2 )。1 我国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现状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是不平衡的 ,急诊科的建设模式很不一样。大多数医院急诊科由过去的“支援型”向“自主型”过度 ,目前大城市的急诊科仅少数是“自主型”(3 )。绝大多数医院属“半依托型” (即由急诊科和轮转的…  相似文献   

7.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是在现代科技进步和人们期望降低突发危急病症所致的病死率与致残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急诊医学包括现场急救、安全运送与院内急救三个连续过程,以及指挥中心、通讯联络与后勤保障三个环节。我国自七十年代末起,急诊医学开始受到重视。以后,尤其是院内急救有了较大发展。近十年米,我市在卫生局的大力推动下,各大综合性医院先后建立并逐步加强了急诊科,为我市提高院内急救水平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野  李远建  宋宇 《四川医学》2001,22(1):99-100
目前,急救医疗体系(emergeneymedicalsevcicesystem,EMSS)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使急救医疗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结合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 成都市急救医疗体系简况成都市于1998年6月正式开通120急救电话成立急救指挥中心,建立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同时还颁布了《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地方法规。急救医疗体系组成分三部分,即院前急救体系(包括急救指挥中心和51家急救站)、院内急救体系、急救通讯体系。1.1 急救指挥中心,内设有120调度室,信息中心、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9.
运用120通讯调度系统指挥现场急救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应急救援系统是城市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承担着医疗救援指挥的任务,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急救指挥中利用现有的先进设备、技术及人力资源,最终达到急救车辆的动态调度和管理,成为现今急救指挥中心面临的新兴课题,现就如何运用“120”,通讯调度系统指挥现场急救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急诊医学进展迅速 ,院前急救在急诊医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同时 ,科技的发展使代表信息高速化的计算机系统在医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然而 ,目前国内急救中心在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方面 ,一直沿用传统的电话手动模式 ,与当前信息时代严重脱节。我市急救指挥中心在考察国内多个急救模式后 ,首次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引入院前急救指挥工作中。一年多来 ,取得了明显效果 ,提高了呼救地址准确性和 12 0电话通畅率 ,降低 12 0电话错、串号接入率 ,缩短呼救受理间期 ,减少急救回车率等。现将调度工作的受益情况报告如下。一、系统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现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融急救中心、急救站、医学监护下转运、院内急诊、院内危重病人监护(ICU)为一体的生命支持体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第一目击者”在“生存链”的四个早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第一目击者”的地位、作用、现状和未来则很少有人论及,我们认为设专题讨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急诊人员对院前院内衔接的认识和实际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医院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了1个专题小组访谈和10个个人深入访谈。结果所有访谈对象均认为院前院内衔接很重要。大部分访谈对象认为目前衔接的主要问题在于院前、院内急救人员工作不到位,另外"三无"人员的急救也是衔接的棘手问题。结论医院急诊人员都认识到了衔接的重要性,但目前院前院内衔接存在不少问题,院前院内急救体系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建立长效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3.
急救医学发展到80年代已完善为心肺脑复苏(CPCR).心肺复苏(CPR)全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其间涉及多个环节,亦即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建立.EMSS它由院前抢救、医院急症室和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要取得CPR成功,关键在于加强现场抢救,重视电击除颤在心脏复律中的作用及呼吸控制对脑复苏的重要作用,合理应用复苏药物、用药途径不断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荣峰 《中国医院》2003,7(11):14-16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乌鲁木齐市院前急救网络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三环理论"思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ICU)全程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1],奠定了中国急诊医学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解决院前与院内急救数据的传输稳定性问题,提高急救信息互联互通水平。方法: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在院内集成平台的基础上,对院前院内急诊系统进行标准化数据传输、医联体院前急救模式改造和统一调度平台建设,打通院前和院内急救系统。结果:院内医生可提前查看院前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诊疗信息,并通过5G网络与患者或医生进行实时视频沟通或指导。结论:5G的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可大大缩短抢救响应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实现院前院内信息资源共享、院前院内急救系统信息互联互通,为院前急救、智慧医疗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规范化严重多发伤院前紧急救护流程。方法对2010年1~12月柳州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亦称柳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紧急处置9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各环节流程的疏理、总结和分析。结果98例伤员经院前紧急应急反应、现场对症处置、及时转送医院抢救,91例成功救治安全转送医院后续治疗(成功率为92.86%)。结论规范化的院前紧急救护流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救护,是成功救治严重多发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新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比研究院前院内联动、院内多学科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的新模式治疗的116例创伤患者和到院后再行院内分诊、多科会诊、分科诊治的传统模式治疗的86例创伤患者,比较两种不同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新模式的急诊手术前时间和住院时间为(58±29)min及(28±15)d,传统模式为(125±60)min及(40±1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的一体化急救新模式比到院后院内分诊的传统模式大大缩短了急诊反应时间,提高了创伤后黄金1h的利用率,有利于急诊抢救和术前准备,为院内成功救治赢得了时间与机会,提示建立院前院内联动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强调急救医疗服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由院前、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三大部分组成。其中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院前急救又是近几年来医院里重视的新的医疗服务,院前急诊救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危重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强院前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救治水平,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护理,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3月~2013年1月因创伤性休克来院急诊的3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3例由“120”急救车入院,给予院前急诊护理,179例由家属送入院,未实施院前急诊护理.结果:“120”急救入院组抢救介入时间(10.26±1.45) min,家属自行入院组抢救介入时间(50.21±8.79) 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急救入院组MODS、死亡、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0.2%、6.9%、2.5%,低于家属自行入院组的45.3%、14.0%、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院前急诊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