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最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惠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惠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忠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溺水儿童最佳的院前、院内急救方法,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对近2年我院急诊与PICU救治的20例溺水儿童病例作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儿中15例在现场进行了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平均到达医院时间0.5 ̄3小时。至我院急诊时,心肺停止、瞳孔散大者7例;意识障碍者8例;抽搐者1例;完全清醒4例。对心肺停止的7例患儿立即进行复苏。3例急诊室死亡;其余4例均恢复自主循环,其中2例心肺停止30分钟复苏成功,目前基本恢复正常。2例进入PICU后8 ̄24小时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非心肺停止组13例患儿中4例遗留轻度缺氧性脑病,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及时的现场心肺复苏、完善的转运机制、一体化的急救体系,是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伤残率的有效保障。溺水的预防应关注高危人群,加强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含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00年4月~2006年3月间救治的10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2003年4月我院成立院前急救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段,分析比较不同时段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住院死亡率及其预后.结果 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患者分别为602例和490例(其中伤后至入院24 h死亡153人,转院16例),住院患者分别为498例和425例.院前急救科成立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7.28%和35.14%,成立后院前及住院死亡率分别为13.27%和26.82%,两组间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院前科成立前、后,重型颅脑伤住院患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定,其中恢复良好或中残分别为241和274例(48.39%,64.47%)(P<0.01),重残为92和47例(18.47%,11.06%)(P<0.01),植物生存31和21例(6.22%,4.94%)(P>0.05),死亡134和83例(26.91%,19.53%)(P<0.05).结论 院前、院内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院前院内急救链全程追踪质控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忠诚  赵玲 《农垦医学》2003,25(5):370-371
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是急救链中的两个前后环节,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若此链中断,医疗纠纷就必然出现。高水平的院前急救,可以为院内急救争取最宝贵的时间,创造最有利的条件,而高水平的院内急救给病人以确定性的治疗,使病人最终治愈,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维持。心跳骤停得以复苏的病例,几乎都是院前和院内急救协作成功的典型,它为急救医疗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的模式和实现途径,以及在救治急救患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JSON的数据交换方式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选择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上线后3个月我市定点医院抢救的1652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平台上线前3个月的15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平台上线前后的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率和急诊...  相似文献   

6.
院前院内联合急救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联合急救新举措。方法采用院前救治措施,接听好电话,并对所救者给予指导,选择合适体位安全运送,与急诊科及相关科室紧密联系,争分夺秒抢救。结果全组急救946例,经ICU、CCU救治460例,910例救治成功,36例于48h内死亡。结论急诊急救工作是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对健康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方法:对69起≥3人群体性交通伤紧急医疗救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起≥3人伤亡的群体性交通伤的医疗救援。共救治276例,治愈264例,死亡12例(4.3%)。结论:正确执行群体性交通伤院前、院内的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即:(1)严密组织,明确分工;(2)强调现场即刻救治;(3)快速分流安置;(4)规范急救程序;(5)迅速、合理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8.
对国内外医院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的实现路径和内涵,具体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践情况。在原有急救系统基础上,通过多种通讯手段的集成将医疗信息无缝连接,建立数字化急救平台,从院前急救现场、院内急救平台、院前急救平台、院外急救平台4个方面着手,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交通伤的临床特点,观察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重型颅脑交通伤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医疗队实施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192批次,救护重型项脑交通伤伤员672例,对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手术急救,后送途中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观察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在672例伤员中,良好264例(39%),中残154例(23%),重残74例(11%),植物生存27例(4%),死亡153例(23%),其中死于伤后1h以内39例(25%),24h以内101例(66%),24h以上52例(34%);死于院前51例(33%),急诊室10例(7%),住院后92例(60%):结论颅脑交通伤的创伤因素多,具有创伤重,变化快,多伴复合伤、多发伤,预后差的特点。采用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措施可明显降低颅脑交通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0.
田辉  欧明 《海南医学》2013,24(9):1350-1351
目的探讨院前和院内救治重度骨盆骨折患者的方式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1例重度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救治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18例恢复生命体征,送入骨科行确定性治疗,抢救成功率达85.7%,死亡3例,死亡率为14.3%。结论遵循"限制性(延迟性)液体复苏"和"损害控制骨科"原则(DCO)治疗骨盆骨折能取得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加强院前急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开红 《中国医院》2003,7(4):56-58
从院前急救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论述了院前急救文化建设的基本点;从院前急救文化的哲学理念、基本精神、道德观念、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则、院前急救制度、院前急救物质建设、院前急救公共关系七个方面概括了院前急救文化的基本内容;从快速安全有效的原则、科学技术服务的原则、质量效益的原则三方面,阐述了院前急救文化的特殊原则;从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构建新的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指出了加强院前急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院前急救的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永春 《中国医院》2003,7(11):11-13
本文通过对中国院前急救的现状分析,提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对21世纪中国院前急救的发展方针、政策、方向和运作方法等进行探讨,以提高中国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队伍素质,并拓展急救医疗业务范围,实现与国际接轨,为人民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  相似文献   

13.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由于急诊病人就诊时间的不确定性,且病情急、危、重等原因,急诊医疗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急诊医疗安全体系尤显突出.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借鉴台湾的相关资料,制定了符合自己院情的急诊医疗安全指导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将急救分站分为4组,A、C两组用喉罩,B、D两组用气管导管,在现场和车辆行进途中为心搏骤停患者建立高级气道.比较4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及复苏成功率.结果显示,A、C组在急救过程中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高于B、D组,操作所需时间明显短于B、D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院前急救时,运用喉罩通气较气管插管更快速有效,且操作方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6.
急救资源的紧缺与不合理使用并存是上海乃至全国院前急救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和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市院前分类救护初步实施方案,尝试对院前急救资源进行分类,按照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来调派急救资源,使真正的危急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尽量满足群众的非急救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7.
取消药品加成、探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一环。北京试点医事服务费作为破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新举措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对公立医院特殊处境和现行补偿机制扭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药事服务费的局限性、医事服务费的优越性与可行性等进行了全面分析,为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提出了坚持医药分开、完善配套政策和落实成本核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服务经济的出现及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就诊者对医院服务需求的层次不断提高。作者遵循"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在提出舒心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借鉴商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中的定制服务理论,并深入分析现实医疗服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就诊者同步参与、事先定制、动态调整并满足就诊者功能性、人本性、经济性三项服务需求的定制医疗模式,同时探讨了其实施的可行性及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角色及新医学模式的认知,充分运用成熟的信息技术平台,实践、试行并完善该模式,将有力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增进医患和谐,可望将医院服务推向一个新的现代化时代。  相似文献   

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郑州市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的21起突发事件和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情况。结果 郑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接警突发事件后,迅速派出急救车和协调现场救护。21起突发事件共现场死亡182人,受伤或发病376人。经现场急救,转运到医院后因伤情危重死亡1人.其他伤员顺利康复。河南省3起重大突发事件共死亡226人.伤员97人被及时转运到医院救治,1例死于严重脑外伤,1例死于急性。肾衰和脓毒症,其他95例顺利康复。结论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可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的应对突发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医院医疗服务现状,本文提出一种面向医疗智能化服务的设计方法,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语音技术、短信网关、数据库技术和集成技术,实现了远程医疗预约,医疗咨询、医疗关怀、电子导医、医疗提醒、医疗投诉、专家坐席和个性化等智能化的服务功能,并通过这些功能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拓宽医疗服务领域,形成了医疗前、中和后的全程服务模式.系统投入运用一年多来,规范了医疗服务流程,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减少了医疗服务工作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