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4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不同性别老年慢性冠状动脉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代谢性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老年CTO患者362例的临床资料,分为男性组(226例)和女性组(136例)。比较并分析两组代谢性危险因素特征。结果(1)女性组收缩压[(135.62±19.67)mmHg高于男性组(129.08±14.13)mmHg,1 mmHg=0.133 kPa]、总胆固醇[(4.39±0.95) mmol/L高于男性组(3.91±0.9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6±0.80) mmol/L高于男性组(2.23±0.70)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94,P=0.010;t=-3.341,P=0.001;t=-2.893,P=0.004)。(2)男性组尿酸[(368.95±75.96) μmol/L高于女性组(326.20±83.27) μmol/L],男性组吸烟比例61.95%(140/226)高于女性组5.88%(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40,P=0.001;χ^2=55.211,P=0.000)。结论不同性别老年CTO患者比较,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是老年女性CTO患者的代谢性临床特征;尿酸水平及吸烟比例升高是老年男性CTO患者的代谢性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男性高龄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方法 将高龄男性患者80例按骨密度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25例)、骨量减少组(25例)、骨质疏松组(30例),另设年龄匹配的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以酶标法检测各组血浆BNP水平.结果 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血浆BNP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及对照组(P〈0.01);BNP与L2~4(r=-0.354)及股骨颈的骨密度(r=-0.366)、体质量指数(r=-0.274)、雌二醇(r=-0.267)呈负相关(P〈0.05),与甲状旁腺素呈正相关(r=0.341,P〈0.05).结论 高龄男性T2DM患者随着骨密度的下降,血浆BNP水平升高,可能与甲状旁腺素代偿性升高及雌二醇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男性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骨密度( BMD)的变化与骨质疏松( OP)的发生情况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24例住院的RA患者(男60例,女264例)和158例正常对照组(男60例,女98例),采用DEXA法测定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总股骨区和腰椎2~4部位BMD。结果(1)60例男性RA患者各测定部位BMD均明显低于正常男性对照组( P<0.05)。男性RA患者总体OP发生率31.67%(19/60)明显高于正常男性(8.33%,5/60)(χ2=11.637,P=0.003)。除了大转子区BMD表现为男性RA明显高于女性RA外[(0.77±0.20)g/cm2 vs.(0.66±0.18)g/cm2,t=3.902,P<0.0001],男性和女性RA间其余各部位BMD均无明显差别( P>0.05),男性和女性RA间总的OP发生率无明显差别[(31.67%,19/60) vs.(37.88%,100/264)(P=0.651)]。(2)男性RA患者中无OP组和OP患者组间仅在体质指数(BMI)[(22.58±2.94)kg/m2 vs.(20.09±3.47)kg/m2,t=2.835,P=0.006]和AKP[75.00(30.00)U/L vs.95.50(59.00)U/L,Z=2.920,P=0.003]上有明显不同。(3)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为38.7%(12/31),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OP发生率24.14%(7/29),组间比较无差别(P=0.225);但男性RA患者中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和未服用糖皮质激素组在双手Sharp评分上有明显不同[31.00(113.50)vs.8.50(15.25),Z=2.725,P=0.006]。(4)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发现年龄(OR=1.076,P<0.0001,95% CI:1.045~1.109)、Sharp评分( OR=1.013,P<0.0001,95% CI:1.007~1.019)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危险因素,BMI( OR=0.866,P=0.007,95%CI:0.779~0.962)为女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BMI ( OR=0.766,P=0.023,95%CI:0.608~0.964)也是男性RA患者发生OP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RA患者各部位BMD明显降低,其OP发生率是正常对照组的4倍,更值得临床重视。其临床影响因素与女性RA明显不同,BMI是男性、女性RA患者OP共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高龄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因素分析。方法:收集高龄患者溶栓病人资料,同时纳入溶栓后导致END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高龄AIS 62例,男性2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85.0±4.1)岁,其中发生END组20例;溶栓前和溶栓后发生END组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END组(P<0.05),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溶栓后空腹血糖[OR95%CI=(1.091,2.857)是AIS溶栓后发生EN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患者溶栓后AIS空腹血糖水平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超声波法测量骨密度 2 1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符合中国人的诊断标准。方法(1)、修正WHO推荐的诊断标准,T在1~2间为低骨量,T<-2Y诊断骨质疏松。(2)采用SoundScan型骨量超声仪对2128例体验人员进行骨密测定。结果(1)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4.0%(298-2128),低骨量为18.9%(404/2128)。(2)50岁以上年龄组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结论(1)骨超声定量仪是一种操作简单,较为准确的检测设备。(2)对WHO诊断标准做适当修正符合中国人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干预对提高骨量的作用.以有效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一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随机抽取的、男女骨量降低者各100例腰椎L2-4前后位骨密度值。按照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测量的骨密度值(BMD值)低于同性别峰值骨密度平均值的2.5个标准差(s),即T值〈-2.5S,诊断为骨质疏松;-2.5s≤T值≤-1.0s,诊断为骨量减少;-1.0s〈T值,诊断为正常。结果通过对所取样本的分析,生活方式干预对骨量减少者骨密度的影响效果无论男、女40岁以下者痊愈率100%,40~50岁组男、女痊愈率无明显差别,50岁以上组男性痊愈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总痊愈率(95%)明显高于女性(72%)。骨质疏松者中男性痊愈率6%,好转率80%,女性痊愈率0,好转率40%。结论人体骨密度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地提高骨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检测骨代谢标志在骨质疏松、糖尿病(DM)、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及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89例骨质疏松患者,DM、甲亢及RA患者各50例和6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中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尿中骨吸收指标尿脱氧吡啶酚(DPd)。结果 骨质疏松男性患者组骨形成标志BGP、B-ALP、PIC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骨吸收指标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绝经女性组BGP、B—ALP、PICP及DP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未绝经女性组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DM患者的BGP检测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DPd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B-ALP及PICP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RA患者DPd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患者BGP、B-ALP、PICP及DPd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检测骨代谢标志在上述4种疾病中可早期发现骨代谢紊乱,其中男性骨质疏松及RA患者均以骨吸收改变为主,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及甲亢患者又以骨丢失为主。4项标志的组合检测能反映骨代谢的整体状况,如仅用一项标志易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主诉为"胸闷、胸痛"患者临床特点及焦虑情绪,以评价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鉴别诊断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入选因主诉为"胸闷、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229例。其中男124例,年龄(63.2±7.5)岁,女105例,年龄(65.9±10.3)岁。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以上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30例)和非冠心病组(99例),比较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是否典型心绞痛症状、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冠心病组年龄、男性比例、典型心绞痛症状、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比例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无冠心病组HAMA评分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1)。男性患者中HAMA≥14分36例(29.0%),女性患者中HAMA≥14分68例(64.8%),女性患者中焦虑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如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14分作为冠心病诊断标准之一,按性别分组后,女性组中灵敏度为42.5%,特异度为82.3%;男性组中灵敏度为78.0%,特异度为32.3%。结论除已知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判断标准外,对主诉为"胸闷、胸痛"患者进行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可及时发现病人焦虑症状,帮助鉴别诊断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及年龄的骨质疏松和骨折患者的血清骨标志物水平。方法将确诊的骨质疏松和各种骨折患者分2组进行研究,其中骨质疏松组98例,骨折组102例。检测患者5项骨标志物,将检测结果在2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tP1NP)和N-端骨钙素(N-OC)水平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总维生素D(Vit-D)水平是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5);骨折组的tP1NP水平是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组男性和女性中70岁者Vit-D水平均明显低于≤70岁者(P0.05);2组不同年龄段比较,骨质疏松组的Vit-D水平在男性和女性均明显低于骨折组(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和骨折患者中血清骨标志物水平均有一些变化,而且随性别和年龄的不同其变化也不尽相同,这些变化在骨质疏松患者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老年人发生腰椎压缩性骨折(下称腰椎骨折)的原因,分析减少老年人腰椎骨折的途径.方法 对817例老年人[男524例,女293例;年龄60~98,平均年龄(83±4)岁]的腰椎骨折史(包括腰椎骨折发生年龄和诱因)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腰椎骨折发生率(7.59%)明显高于〈60岁(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腰椎骨折发生率(11.95%)明显高于老年男性(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发老年人腰椎骨折的常见诱因有步行滑倒、抬提重物、被车碰撞倒地和踩空等.结论 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女性)易发生腰椎骨折,而积极预防跌倒、被车碰撞倒地和踩空,避免抬提重物,可能是减少老年人腰椎骨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武汉市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分析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进行体检的2 285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其中男性1410例,女性875例。检测部位为第1~4腰椎椎体。年龄20~79岁,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骨密度T值、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用SPSS软件比较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20~29岁,峰值为-0.440±0.7198,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下降,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30~39岁,峰值为-0.1173±0.8198,40~49岁年龄段缓慢下降,在50岁以后呈加速下降趋势。女性在5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男性60岁以后,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4例2型糖尿病成年男性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20例健康成年男性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检测受试者正位腰椎(L1-L4)、右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并依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病例组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s,β—CTX)、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l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临床化学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脊椎骨密度值、髋部骨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FBG、HbAlC和β—CTX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ALP、FBG、HbAlC、PINP、β—CTX、PTH结果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25(OH)D,均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INP、β—CTX与大转子、股骨全部的骨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联合检测能更早反映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密度改变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例甲亢患者(甲亢组)及20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析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甲亢组腰椎1—4、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甲亢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52.2%与32.1%,对照组分别为8.5%与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线性回归显示:甲亢为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03,OR=2.01,95%可信区间1.35~3.05)。结论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高,甲亢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骨钙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骨密度(bone minaral density,BMD)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505例绝经后女性,其中T2DM住院患者305例,非糖尿病对照者200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腰椎(第2至第4腰椎)、股骨颈和全髋的BMD,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患者的血清OC水平显著降低(P<0.05),腰椎、股骨颈、全髋的BMD及体质量指数显著增高(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校正年龄、体质量指数和糖尿病病程后,血清OC水平与腰椎及全髋的BMD间仍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结论:血清OC水平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腰椎及全髋的BMD密切相关,随着OC水平的升高,BMD呈下降趋势,提示血清OC水平可作为早期筛查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生化指标,结合血清OC水平和BMD能更好地预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的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绝经后妇女(观察组)和正常育龄期妇女(对照组)的骨代谢相关指标,及瘦素、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探索骨质疏松症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观察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25例不加任何处理.观察组42例受试者给予以口服钙尔奇D600 mg/d以及阿仑膦酸钠肠溶片70 mg,每周1次,连续服用6个月.分别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骨密度指标及瘦素、IL-6水平,以及观察组服药前、服药6个月末和停药1年后腰椎2~4(L2~4)、左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股骨粗隆的骨密度,以及血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钙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肝、肾功能,血清钙(Ca)、磷(P)等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口服阿仑磷酸钠肠溶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2~4及左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显著减少(P<0.01);观察组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69.22±7.01)μg/L vs (11.37±4.86)μg/L( P<0.01).应用阿仑膦酸钠肠溶片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L2~4以及左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增加,治疗前、治疗后和停药1年L2~4(0.83±0.08)g/m3、(0.88±0.08) g/m3和(0.87±0.07)g/m3(p<0.05);股骨颈(0.68±0.11)g/m3、(0.72±0.07)g/m3和(0.73±0.06)g/m3( P<0.05);骨股粗隆(0.61±0.09)g/m3、(0.71±0.09) g/m3和(0.69±0.08)g/m3(P <0.01);Ward三角区(0.48±0.13)g/m3、(0.57±0.11)g/m3和(0.55±0.13)g/m3(P<0.01).ALP、BGP、TRA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 观察组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绝经后骨代谢加快相关,与体脂含量及瘦素水平无明显相关.口服阿仑膦酸钠肠溶片可显著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密度,降低骨转化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12汶川大地震致脊椎外伤伤员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5月12日至6月12日因地震性脊柱外伤在我院行放射检查者,共320例。其中行X线检查310例,CT检查38例,MRI检查15例。结果:148例伤员影像学检查为阳性,阳性率为46.25%。30-39岁年龄组伤员人数最多,为68例,其中女性40例。阳性伤员中,多发伤有80例(54.05%)。单一椎体骨折98例,多发椎体骨折42例,椎体脱位12例。椎体压缩骨折114个,爆裂骨折26个,附件骨折31个。310例伤员中,共累及182个椎体,即颈椎15个,胸椎59个,腰椎100个,骶椎8个。结论:地震致脊椎外伤受累人群主要为30-39岁青年女性,多发伤多见。单一椎体骨折相对多见,骨折损伤类型以压缩性骨折为主,腰椎为最常见受伤部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脊柱外伤的及时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脆性骨折或骨密度 T ≤-2.5标准差,只要满足一个条件即可作出骨质疏松的诊断。在做骨密度检查时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避免单一因素的评判造成骨质疏松症的漏诊,有利于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目的:评估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年龄≥50岁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行髋部骨密度检测,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比较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与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对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的影响,同时探讨骨密度对椎体骨折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92例骨密度T ≤-2.5,达到骨质疏松诊断阈值,占42.4%;102例骨密度-1〉 T 〉-2.5,为低骨量,占47.0%;23例骨密度在正常范围,骨密度T〉-1,占10.6%。158例无椎体骨折;59例(27.2%)椎体骨折,101个骨折椎。骨密度T〉-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为21.6%,骨密度T ≤-2.5的患者椎体骨折率34.8%,两组骨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骨密度结合椎体骨折评估的骨质疏松诊断率为54.8%,比单纯依靠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12.4%(P=0.01)。说明绝经后女性做骨密度检测的同时进行椎体骨折评估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中国很多地方做过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的调查,但对于地处西部的贵阳地区,尚缺乏对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症全面系统的随机调查。目的:调查贵阳地区成人骨密度,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11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对贵阳地区共1334例年龄为20~79岁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定,测定部位包括腰椎1~4椎体、右股骨近端,以峰值骨密度减低2.0SD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标准,按性别、10岁一个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贵阳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50岁、男性60岁以后骨密度值明显降低。20~29岁的女性人群中出现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和骨丢失率较高的异常现象。提示对于女性小于50岁和男性小于60岁,应加强普及骨质疏松预防知识,50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还应同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该调查为贵阳地区骨质疏松症的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附着在骨折断端,尽管起到了即刻固定骨折的作用,但也妨碍了纤维组织再生及新骨的形成,从长远角度来说是不利于非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目的:分析骨密度测定对中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手术方式及植入物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根据腰椎L2~4骨密度值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非骨质疏松组行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组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非骨质疏松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治疗后随访20~28个月,骨质疏松组2例发生邻近椎体骨折,非骨质疏松组内固定物取出后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局部后凸角度增大等情况.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3 d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 〈 0.05);两组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较治疗前恢复显著(P 〈 0.05),非骨质疏松组较骨质疏松组更明显(P 〈 0.05).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均是中老年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骨质疏松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和植入物,疗效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患者147例(214个椎体)脊柱骨折者,男56例,女91例;年龄61~80岁,平均69岁。脊柱骨折部位为T8~L3,其中胸椎98个,腰椎116个。采用C形X线机透视引导下于俯卧位或侧卧位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测量并计算术前和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疗效评价按WHO标准。结果 11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7个月,平均4个月。147例214个椎体均手术成功,骨水泥注射量1.0~8.0mL/椎体。术后2~4h疼痛开始缓解,无显著危害性并发症发生,术前和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无显著性差异,118例随访3~7个月疗效评价按WHO标准完全缓解加部分缓解率为100%。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是一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能够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引起的疼痛,维持椎体稳定性,恢复椎体的高度,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