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中医体质在肺结节中的应用,为肺结节早期诊治和中医药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就诊于我院呼吸科门诊的肺结节患者18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体质辨识,观察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同期进行追踪随访,对观察期间内明确恶性肺结节患者的体质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0例肺结节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如下:平和质51例(28.3%),阳虚质34例(18.9%),气郁质27例(15.0%),气虚质22例(12.2%),湿热质14例(7.8%),特禀质10例(5.6%),其他体质总计22例(12.2%)。恶性肺结节62例,阳虚质18例(29.0%),气郁14例(22.6%),平和质11例(17.7%),气虚10例(16.1%),其他类共9例(14.5%)。结论:(1)肺结节患者大部分存在体质偏颇,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最为多见。(2)恶性肺结节中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比率更高,可能是恶性肺结节的好发体质。(3)运用中医治未病中"既病防变"原则改善体质偏颇,平衡肺结节的生长环境,可能减少恶性肺结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43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门诊感染后咳嗽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并根据相关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体质判定标准对所有患者的证候类型及中医体质进行判定分类统计,并探讨不同中医证候与体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143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以风寒袭肺证最多(26.57%),其次为气阴两虚证(22.38%)、风燥犯肺证(17.48%)、痰湿阻肺证(13.29%)、肝火犯肺证(10.49%)、风热犯肺证(9.79%);143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体质类型判定总频次为238次(含兼夹体质),其中频次最高的前5种体质依次为气虚质(24.37%)、阴虚质(23.11%)、痰湿质(14.29%)、阳虚质(10.09%)、气郁质(9.25%);感染后咳嗽患者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及湿热质与中医证候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气虚质、阴虚质及湿热质以气阴两虚证表现最多(P0.05),痰湿质以痰湿阻肺证表现最多(P0.05),阳虚质以风寒袭肺证表现最多(P0.05),气郁质以肝火犯肺证表现最多(P0.05)。结论感染后咳嗽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表现为风寒袭肺证、气阴两虚证、风燥犯肺证等,而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等,其中气虚质、阴虚质及湿热质与气阴两虚证相关性最密切,痰湿质与痰湿阻肺证相关性最密切,阳虚质与风寒袭肺证相关性最密切,气郁质与肝火犯肺证相关性最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从而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并对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2例乳腺癌患者中,气郁质占40.9%、气虚质占25.8%、瘀血质占15.2%、痰湿质占9.1%、湿热质占6.1%、阴虚质占3.0%。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气虚质与气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瘀血质与冲任失调型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阴虚型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多为气郁质、气虚质。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气虚质与气虚型、瘀血质与冲任失调型、阴虚质与阴虚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初步探讨AP患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普外科住院的AP患者250例,对其进行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判定。比较不同性别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不同中医体质AP患者之间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及胆源性AP(BAP)、高脂血症性AP(HLAP)、酒精性AP(AAP)、特发性AP(IAP)、其他病因引起的AP患者之间中医体质分布的差异。结果?250例AP患者中痰湿质101例(40.4%)、湿热质59例(23.6%)、气郁质42例(16.8%)、气虚质21例(8.4%)、阴虚质9例(3.6%)、血瘀质7例(2.8%)、阳虚质6例(2.4%)、平和质4例(1.6%)、特禀质1例(0.4%)。男性AP患者128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37.5%)、湿热质(35.2%);女性AP患者122例,常见体质为痰湿质(43.4%)、气郁质(20.5%)。男性AP患者的湿热质比例高于女性AP患者(P<0.05)。250例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144例(57.6%)、腑实热结证48例(19.2%)、肝郁气滞证43例(17.2%)、瘀毒内结证14例(5.6%)、内闭外脱证1例(0.4%)。痰湿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4.3%)最多;湿热质AP患者中肝胆湿热证(72.9%)最多;气郁质AP患者以肝郁气滞证(69.0%)最常见;气虚质AP患者主要为腑实热结证(57.1%)。BAP患者以痰湿质(48.3%)最常见;HLAP患者中痰湿质(62.8%)最多;APP患者中湿热质(75.0%)占首位;IAP患者主要为气郁质(46.2%)和气虚质(42.3%)。结论?AP患者中痰湿质中医体质最多见,AP患者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相似性,不同性别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不同病因AP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构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7,(10):1380-138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2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最多,占36.26%,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及肝胃不和证,而胃络瘀血证最少。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中以湿热质最多,占19.88%,其次是气郁质,占18.71%,特禀质最少。气虚质、阳虚质患者以脾胃虚弱证为多,平和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患者以脾胃湿热证为多,气郁质患者以肝胃不和证为多,阴虚质则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较多,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中阳虚质较多,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湿热质较多,胃阴不足证患者中气虚质较多,肝胃不和证患者中气郁质较多,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时,应辨体、辨病及辨证相结合,通过对患者体质干预及调节,进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中医体质特征探索乳腺癌发病的高危因素,为预防和早期治疗乳腺癌寻找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通过大样本、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和非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5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和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乳腺癌患者的中医易患体质类型特征以及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分布在阴虚质15例(3.0%),气虚质126例(25.0%),湿热质30例(6.0%),痰湿质45例(8.9%),气郁质213例(42.3%)和血瘀质75例(14.9%)。其中乳腺癌患者主要分布在气虚质和气郁质,而对照组则分布在平和质,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类型中,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在气虚型患者110例,阴虚型19例,血虚型9例,冲任失调型85例,肝气郁结型281例;气虚质与气虚型证候呈正相关(P0.05),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证候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冲任失调型证候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体质多表现为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和血瘀质,其中气虚体质与气虚型证候,气郁体质与肝气郁结型证候,血瘀体质与冲任失调型证候具有明显相关性,该理论为乳腺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治未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从而分析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并对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4例晚期卵巢癌患者中,阳虚质26例(31.0%),血瘀质23例(27.4%)、气虚质12例(14.3%)、气郁质8例(9.5%)、痰湿质8例(9.5%)和阴虚质7例(8.3%)。气郁质与和血瘀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气虚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和气虚质与气血亏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多为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和阳虚质与气滞血瘀型呈正相关,痰湿质和气虚质与痰湿凝聚型呈正相关,阳虚质和气虚质与气血亏虚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症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34例慢性胃炎患者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划分为9类体质类型,根据《探索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来辨证,共分为7种证型分别是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胃阴不足、湿浊中阻等。分析不同中医体质及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检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总共204例(比例为87.9%),检测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30例(比例为12.1%)。(2)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的中医体质为湿热质(25.9%),气虚质(19.0%),阴虚质(17.2%)。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29.05%)和脾胃气虚(23.93%)例数最多,两者共计约52%;湿浊中阻(18.8%),肝胃不和(15.38%),肝胃郁热(6.83%)、胃阴虚(4.27%),胃络瘀血(1.7%)比例最低。(3)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中医体质湿热质占比最多(26.5%),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比例最高(29.1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中医体质气郁质占比最多(23.3%),中医证型中脾胃气虚证比例最高(42.85%)。结论:湿热体质最易感幽门螺杆菌慢性胃炎,而气郁质在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胃炎患者中最多见,提示可对偏颇体质进行调整,对目标人群进行干预,通过中医体质学说及中医证型来防治慢性胃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的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联。方法:选天津市6家医院符合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进行中医证型分布、中医体质调查,统计分析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结果:2型糖尿病200例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气阴两虚证(34.0%,95%CI=27.4%~40.6%)、阴虚热盛证(32.5%,95%CI=26.0%~39.0%)、湿热困脾证(29.5%,95%CI=23.2%~35.8%)为主,显著高于阴阳两虚证(2.5%)、血瘀脉络证(1.5%)(P0.05)。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中,阴虚质(30.0%,95%CI=25.8%~34.2%)、湿热质(25.0%,95%CI=21.9%~28.1%)为多(两型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质与湿热质以外的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湿热质与阴虚质、气虚质以外的其他类型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气虚质、痰湿质多于阳虚质、平和质、特禀质、血瘀质和气郁质(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进一步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分布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80例2008年11月-2009年11月间在江西省中医院进行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为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随机选取8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结果:从整体来看,平和体质的较少,仅占2.5%,多数为偏颇体质,占97.5%。在8种偏颇体质中,胃癌患者的中医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多见,阳虚体质的有23例(占28.75%),气虚体质的有21例(占26.25%)。其次则为气郁质,有12例(占15%)。结论:胃癌患者中以阳虚质、气虚质较为多见,其次为气郁质。在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夹杂湿热质、痰湿质等其它证型。  相似文献   

12.
向先玉  冉颖卓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99-1602
目的:通过对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的临床分析研究;了解患者中医体质与其证型分布;探求体质、证型等因素与T2DM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临床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方式,调查研究27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及证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故而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体质及证型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77例(28.52%),阴虚质63例(23.33%),气虚质、湿热质42例(15.56%)。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痰热(湿)互结证有89例(32.96%),气阴两虚证有64例(23.70%),肝肾阴虚证有53例(19.63%),热盛津伤证有42例(15.56%),阴阳两虚证有22例(8.15%),兼血瘀证有30例(11.11%),兼痰浊证有27例(10.00%)。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中,以痰热(湿)互结证最多;患者性别、年龄等因素对中医体质和中医证型的分布存在影响。该结论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防治SPID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230例SPID患者为观察组,230例健康体检女性为对照组,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入组病例进行中医体质分类,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SPID发病有影响的中医体质类型;运用对应分析探讨SPI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平和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在2组间分布差异显著(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为SPID的易感体质(P<0.05),平和质是SPID的保护体质(P<0.05);对应分析提示阳虚质较其他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寒湿瘀阻证,气郁质人群更容易出现气滞血瘀证,湿热质人群更容易出现湿热瘀结证,阴虚质更容易出现血瘀肾虚证。结论SPID与中医体质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为SPID的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SPI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银屑病中医证候调查表",采集740例东北地区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候四诊资料,确立中医证候,采用Epidata3.1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录入、核查,再转换成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得出银屑病的中医证候。将740例银屑病患者填写的体质分类量表结果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并调入SPSS11.5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的分类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结果 740名患者中医证候分型,以血热型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2.2%;其次是血燥、血热血瘀证、血瘀证。对所有患者的中医体质分类中,平和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人数较多,共占总数的67%。东北地区银屑病中医证候与相关的中医体质统计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湿热质、气郁质患寻常银屑病的机率较其他体质类型高,且发病时多表现为血热型。气虚质虽然也可患病,但多表现为血燥型。平和质多表现为血瘀证,血瘀证的形成并非等同于患者为瘀血质。痰湿体质多表现为湿热证。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总结病例资料,分析并研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辨证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为IBS腹泻型(IBS-D)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分析100例IBS-D患者的一般资料,研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中医体质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00例中,脾胃湿热42例,脾虚湿盛18例,肝郁脾虚32例,脾肾阳虚2例,寒热错杂6例;本病的发生与体质有一定的联系,在IBS-D各体质出现的频率依次为: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结论体质与证型关系密切,证型的形成易受到体质的影响。湿热质、气郁质为IBS-D常见体质,湿热质男性多,气郁质中女性居多;痰湿质、湿热质与脾胃湿热证密切相关,气郁质及阴虚质与肝郁脾虚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证候分布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90例,对患者四诊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以进行辨证分型,并对患者的体质进行初步判定,以探讨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90例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辨证分型为:肺脾气虚证42例(46.67%)、肝郁气滞证24例(26.67%)、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两虚证12例(13.33%);体质分布为:气虚质64例(22.61%)、阳虚质64例(22.61%)、气郁质48例(16.96%)、阴虚质33例(11.66%)、痰湿质29例(10.25%),血瘀质13例(4.59%)、特禀质13例(4.59%)、湿热质10例(3.53%)、平和质9例(3.18%);体质类型与证型之间关系:气虚质与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阳虚质与肺肾两虚证、肺脾气虚证最为密切,阴虚体质与气阴两虚证密切,气郁质与肝郁气滞证密切,P0.05。结论: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患者中主要是肺脾气虚证、肝郁气滞证、气阴两虚证和肺肾两虚证,并分别与气虚体质、气郁体质、阴虚体质和阳虚体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肺小结节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为基于体质调节治疗肺小结节以及预防疾病进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肺小结节临床患者信息,判定中医体质类型,观察患者中医体质总体分布情况,分析比较各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方面的分布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81例,体质以偏颇质为主,占79.0%。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患者多见,其中气虚质在不同性别、年龄中均占有较高比例;女性气虚质、阴虚质多于男性,男性湿热质多于女性;随年龄增加,阴虚质逐渐增多,特禀质逐渐减少。患者的体质可呈兼夹性,但总体仍以单一体质为主,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两种或三种兼夹体质。结论肺小结节患者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气郁质是其易感体质,并且在不同性别、年龄上的分布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侍晓辰  周仕萍 《中医杂志》2011,52(12):1029-1031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医体质量表对985例受试者进行体质调查,其中病例组(乳腺增生病患者)623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62例,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为肝郁气滞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失调证,观察9种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采用多元回归分析体质因素对乳腺增生病的影响。结果病例组中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5种体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P<0.05);病例组中肝郁气滞证335例、痰瘀凝结证128例、冲任失调证140例,不同体质类型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气郁质、气虚质、阴虚质是患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肝郁气滞证和痰瘀凝结证患者以气郁质为主,冲任失调证患者以气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31例受试者进行调查,其中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2例。同时对观察组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1两组体质构成不同(χ2=94.5,P0.05),观察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2观察组中医证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肝脾(胃)不和、脾胃(肠)湿热、寒热错杂、脾虚湿阻、脾肾阳虚和胃肠燥热;中医体质类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及特禀质。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以肝脾(胃)不和为主要证型,与气郁质有密切关系。肝脾功能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