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赵慧辉  刘养清  侯娜  李敏  赵平 《中成药》2006,28(10):1497-1499
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六味地黄丸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关木通的解毒问题。方法:关木通与六味地黄丸共煎后用RP-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A的吸收值,观测其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六味地黄丸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六味地黄丸可显著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脑灵片对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以初步探讨对广防己的解毒问题。方法:广防己与脑灵片共煎后用RP-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A的吸收值,观测其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脑灵片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灵片可显著降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薄层扫描法测定关木通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崔宁  方银杏  钱继红 《中成药》2001,23(2):147-148
目的测定关木通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方法薄层扫描反射锯齿法,λ=323nm,狭缝0.4×0.4nm,Sx=3.结果回收率99.86%,RSD 2.04%.结论本法适用于多种含关木通的中成药制剂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关木通药材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 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Lichrospher-C18 柱(4.6mm ×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冰醋酸溶液(70:3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柱温为35℃.结果 醋炙、碱制及盐炙3 种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 的含量均较生品有所降低,并且碱制后的炮制品降低率最高.结论 这3 种炮制方法能够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 的含量,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对关木通毒性成分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可通过科学炮制降低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剂量竹叶配伍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结果 关木通马兜铃酸A溶出量为0.106 mg/ml;竹叶与关木通1∶4配伍其溶出量为0.041 mg/ml.结论 中药竹叶可明显降低关木通马兜铃酸A溶出量61%;竹叶与关木通以1∶4配比对其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降低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关木通药材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柱(4.6 mm×20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溶液(70∶3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10 nm,柱温为30℃.结果 炒焦、滑石粉炒、麸炒3种炮制品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较生品有所降低,并且滑石粉炒后的炮制品降低率最高.结论 这3种炮制方法能够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达到了降低毒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关木通药材及其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Lichrospher-C18柱(4.6mm×20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溶液(70:3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310nm。柱温为30℃。结果3种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均较生品有所降低,并且小苏打水煮后的炮制品降低率最高。结论这3种炮制方法能够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达到降低毒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龙胆泻肝汤配伍减毒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及其相关配伍制剂的减毒机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关木通及龙胆泻肝汤相关配伍制剂中马兜铃酸A含量.结果关木通甲醇提取液;关木通水提取液;龙胆泻肝汤;去除当归、生地、甘草的龙胆泻肝汤中马兜铃酸A含量分别为0.193 6,0.062 7,0.032 4,0.045 4 mg·mL-1.结论龙胆泻肝汤全方中马兜铃酸A含量明显低于单味关木通和去除当归、生地、甘草的龙胆泻肝汤方,提示龙胆泻肝汤全方相对较低的肾毒性与其水提过程中马兜铃酸A溶出减少有关,方中佐使药味当归、生地、甘草的配伍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勇  邓晓春 《中草药》2008,39(12):1805-1807
目的研究马兜铃酸的热稳定性和配伍对关木通煎煮液中马兜铃酸Ⅰ的影响,探讨马兜铃酸Ⅰ的配伍减毒机制。方法HPLC法测定关木通单煎液、关木通与丹皮共煎液、马兜铃酸Ⅰ对照品单煎液、关木通单煎后药渣和关木通与丹皮共煎后的关木通药渣中的马兜铃酸Ⅰ的量。结果马兜铃酸Ⅰ在纯水中煎煮后减少,并在其保留时间前又出现一个色谱峰,此峰同样出现在关木通煎煮液中。丹皮与关木通药对共煎液中的马兜铃酸Ⅰ的量低于关木通单煎液,并且共煎后的关木通残渣中的马兜铃酸Ⅰ也低于单煎后残渣。结论马兜铃酸Ⅰ在加热的条件下不稳定,部分生成另外一种物质。丹皮与关木通配伍后没有抑制关木通中马兜铃酸Ⅰ的溶出量,配伍减少关木通煎煮液中马兜铃酸Ⅰ的原因是后者溶出后发生了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对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对大鼠利尿作用、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对体外肾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药理论,选取不同比例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通过HPLC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变化,流动相乙腈-0.4%冰乙酸水溶液(42∶58),检测波长318 nm;通过大鼠水负荷动物模型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的利尿作用变化;通过大鼠急性肾损伤试验比较配伍前后大鼠急性肾功能损伤的变化;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比较配伍前后关木通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毒性的变化。结果:炮附子-干姜-关木通(3∶2∶1)配伍使用时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显著降低,降低率达19.18%,而对大鼠的利尿作用没有影响,对大鼠急性肾功能损伤明显低于关木通生品,细胞活力优于关木通生品。结论:炮附子、干姜配伍关木通可以达到一定的减毒存效作用,对解决含马兜铃酸A的中药饮片现有临床应用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HPLC测定关木通中马兜铃酸含量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正> 马兜铃酸是关木通中的活性成分,对肿瘤细胞生长有重要影响。关木通中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国外报道了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本文报道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关木通中马兜铃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各种炮制方法对关木通减毒存效作用,选择最佳的关木通炮制方法。方法:以关木通生品及各炮制品中马兜铃酸A、齐墩果酸及常春藤皂苷元含量为指标,比较了5种炮制方法(醋炙、蜜炙、姜炙、碱制、盐炙)减毒存效效果。结果:生品、醋炙品、蜜炙品、姜炙品、碱制品、盐炙品中马兜铃酸A含量分别为0.27%,0.13%,0.15%,0.20%,0.14%,0.18%;齐墩果酸含量分别为0.21%,0.15%,0.20%,0.13%,0.01%,0.01%;常春藤皂苷元含量分别为0.11%,0.08%,0.09%,0.07%,0.01%,0.01%。结论:关木通最佳减毒存效炮制方法为蜜炙法。  相似文献   

13.
11种中药材及3种中成药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常用药材及中成药中马兜铃酸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进行测定。结果:除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超过4%外,其它药材及成药的马兜铃酸的含量均低于0.2%。结论:对马兜铃酸含量高的药物应慎重服用,以避免出现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关木通为例,探讨中药不同入药形式对其毒性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以3.7mmol·L-1磷酸缓冲液(pH2.55)-乙腈为流动相,260nm为检测波长,采用RP-HPLC-DAD方法测定以粉末、水煎液2种形式入药的关木通中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Ⅳa的含量情况。结果:关木通水煎液中马兜铃酸Ⅰ,Ⅱ,Ⅳa的煎出率分别为药材粉末中含量的53.4%,75.5%,61.9%;而在水煎后的药渣中马兜铃酸Ⅰ,Ⅱ和Ⅳa的残余量分别相当于粉末中含量的22.3%,15.7%和30.3%;3种马兜铃酸其余的约10%-25%可能在水煎过程中被破坏了;马兜铃酸Ⅰ在水煎液中仍为主要的马兜铃酸类成分。结论:不同入药形式对关木通中的毒性成分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应根据毒性成分的性质而选择合适的入药形式,以此来减少中药毒性成分对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关木通及当归四逆汤各拆方组中马兜铃酸A的变化趋势,探讨中药配伍对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方法:参照当归四逆汤原方比例将供试样品分6组:关木通组、全方组、关木通+补气补血组、关木通+散寒组、关木通+甘草组、阴性对照组(全方去关木通);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以甲醇—水—冰乙酸(体积比74∶24∶1)为流动相,以DiamonsilTM(钻石)C18(250 mm×4.6mm,5μm)为色谱柱,检测波长237 nm,测定各组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与关木通组相比,当归四逆汤全方中马兜铃酸A含量最低;关木通+补血组马兜铃酸A含量也有明显降低。结论:在方剂配伍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配伍降低关木通的毒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生物对含马兜铃酸A中药材进行生物转化脱毒,筛选出合适的菌种,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微生物法对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材的"去毒存效"奠定基础。采用UPLC对12种含马兜铃酸类中药材进行检测,其中有4种中药材检测到含有马兜铃酸A,分别是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和寻骨风,另外8种则未检测到。选取了黑曲霉、米曲霉等10个菌种,以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和寻骨风药材粉末为原料,运用液体发酵技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生物转化脱毒,观察菌种的生长情况,采用UPLC测定发酵前后药材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表明有1个菌种对降低关木通、青木香、马兜铃、寻骨风中的马兜铃酸A含量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药物配伍中木通的毒性成分马兜铃酸A的含量,考察药物配伍对木通毒性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有效地安全用药。方法:通过对龙胆泻肝汤中的药物比例进行调节,将其分为木通组、全处方组、木通+清热组、木通+滋阴组、木通+利水组以及阴性对照组(即全处方除去木通)6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各个组别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别间马兜铃酸A的含量差别。结果:通过实验可知,以木通组作为参考组别,全处方组中马兜铃酸A含量最低,木通毒性最小;木通+滋阴组中木通毒胜也明显降低;其他组别中马兜铃酸A含量同样祓禾通组较低,但降低幅度较小。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当处方中药物配伍发生变化时,木通的毒性成分含量也随之改变。准确有效的处方配伍可以将木通毒性明显降低,提高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因此,中药的配伍研究在合理安全用药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方配伍减低关木通肾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含关木通的传统复方导赤散对大鼠的急性、慢性肾损伤。探讨其配伍、剂量、用药时间与关木通肾毒性的相关性。方法:用关木通、导赤散水煎液。分别以关木通每日6g/kg、12g/kg、24g/kg不同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7天(急毒实验)和每日4g/kg连续灌胃给药12周(慢毒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及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高效液相方法检测单味关木通药液、导赤散药液及导赤散拆方药液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结果:关木通各剂量组均有导致大鼠肾功能及肾脏形态学损伤作用,且与剂量、用药时间呈正相关;复方导赤散配伍对大鼠造成的肾功能及肾脏形态学损伤均较单味关木通轻.且随剂量、用药时间的合理调配而肾毒性显著降低。复方导赤散药液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明显低于单味关木通药液组。结论:复方导赤散配伍具有减低关木通肾毒性作用;复方导赤散配伍和/或竹叶分别具有减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作用。  相似文献   

19.
滋阴补肾丸对广防己减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滋阴补肾丸对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探讨广防己的解毒问题。方法广防己与滋阴补肾丸共煎后,采用RP-HPLC法测定马兜铃酸A的吸收值,观测其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入滋阴补肾丸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滋阴补肾丸可显著降低广防己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关木通肾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研究揭示关木通肾毒性的组织,细胞学机制。方法:建立体内短期肾病毒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模型,分别观察关木通(9g/kg)及其复方(30g/kg),对体内动物模型,关木通鼠血清和关木通主要毒性成分马兜铃酸及其鼠血清对体外细胞模型的毒性影响,并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马兜铃酸鼠血清中马兜铃酸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关木通组动物体重明显减轻(P<0.01),并出现蛋白尿和尿糖,关木通复方组动物体重增长缓慢(P<0.05),也出现蛋白尿,但未见尿糖,关木通及其复方组均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脱落,间质血管瘀血,肾小球基本正常或有轻度基膜皱缩;关木通和马兜铃酸鼠血清均对牛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显著抑制作用(P<0.01),且该抑制作用不随马兜酸I血药浓度的递减而减弱,而与血药浓度相对稳定的马兜铃酸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I相关。结论:在动物模型上确证大量短期服用关木通及其复方均出现肾毒性,并呈现急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为主而不伴肾间质纤维化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证实关木通真正的肾毒性成分还有其固有的和体内代谢生成的马兜铃内酰胺,其作用位点并非局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至少还有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该细胞生长受显著抑制的现象与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寡细胞性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特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