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评价贵州省平坝县伤寒干预项目的持续效果,为肠道传染病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伤寒、副伤寒资料,分析干预区和对照区疫情特征;现场调查收集人群伤寒、副伤寒知识-态度-行为(KAP)资料,比较干预前后近期及干预后远期的持续效果。结果干预区发病率下降多于对照区,且维持在较低水平(1.00/10万),对照区发病率维持在较高水平(8.12/10万);干预后近期和远期效果指数分别为0.54和0.49;干预后远期人群KAP总答对率63.3%、知识总知晓率49.3%、正确态度总持有率55.6%、良好卫生行为形成率78.8%,均高于干预前、低于干预后近期。结论贵州省的伤寒和副伤寒干预项目降低了发病率、改善了人群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干预后人群KAP远期效果不如近期效果显著,说明健康教育开展要有持续性过程。  相似文献   

2.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伤寒副伤寒高发区开展综合防治,以摸索贫困地区伤寒副伤寒防制经验,为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发热患者监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在干预区实施对传染病规范管理,对重点水源消毒管理,开展健康教育等措施,以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结果主动搜索疑似伤寒副伤寒发现率0.08%,主动发热就诊病例监测,疑似伤寒副伤寒病例发现率0.33%;对3 664例发热就诊病例采血319例作伤寒沙门菌培养,检出伤寒沙门菌12株,伤寒副伤寒阳性率3.76%。干预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对照区下降60.06%%,比干预前发病率下降71.2%。结论开展就诊发热病例监测,及时采血培养,是早期发现伤寒副伤寒传染源的关键,采取规范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高发区的发病水平,为综合干预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安顺市平坝县6乡镇为干预区,贵阳市开阳县6乡镇为对照区,将示范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按照类别、实验室检测条件分为A、B、C三类监测点,开展以人群为基础,覆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症状监测进行伤寒、副伤寒的监测分析.结果 对两县12 944例不明原因发热者进行血培养,检出沙门菌200株(伤寒16株,甲型副伤寒184株),总检出率为1.55%,干预前检出率均高于干预后.A类点血培养2039例,分离沙门菌39株占19.50% (39/200),检出率为1.91%;B类点血培养4315例,分离沙门菌82株占41.00%(82/200),检出率为1.90%;C类点血培养6590例,分离沙门菌79株占39.50% (79/200),检出率为1.20%,C类点未使用抗生素者检出率明显高于使用者(P<0.05).春季和秋季为检出高峰,个别地方发生暴发或流行,农民和学生为高发人群,青壮年发病居多.伤寒、副伤寒症状不典型.结论 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热症状监测是伤寒高发区开展伤寒、副伤寒监测的可靠方法,能真实反映伤寒、副伤寒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4.
农村户厕无害化处理与人群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探讨粪便无害化处理对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效果。[方法]对处理试验区1028人和对照区984人3年间的肠道传染病进行调查。[结果]处理试验区人群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4.3%)低于对照区(7.9%)(P〈20.05);感染性腹泻、痢疾、甲肝和伤寒4种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下降了46.2%、40.0%、49.1%和64.2%。[结论]农村户厕无害化处理能有效地降低人群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学校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降低和控制学校伤寒、副伤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全州县为项目现场。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确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学校,建立以固定人群为基数、病原学为确诊依据的前瞻性监测系统进行伤寒、副伤寒监测,为期16个月。结果甲型副伤寒发病39例,伤寒发病0例,其中对照学校甲型副伤寒发病数33例,发病率为185.0/10万,干预组学校发病6例,发病率为30.7/10万。对照组学校发病率显著高于干预组学校(P=0.000)。由个体/村诊所、乡镇卫生院收集标本采集数和阳性标本数,分别占74.2%和66.7%。单份血标本W idal试验敏感度仅为32.3%,假阴性率为67.6%。结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学校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比对照组学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万丽  周小茜  王汐 《现代预防医学》2023,(23):4392-4397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2004—2022年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对石家庄市2004—2022年肠道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2004—2022年共报告八种肠道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225.86/10万。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发病呈上升趋势(t=4.687,P<0.001);甲肝、肝炎未分型、痢疾、伤寒副伤寒和手足口病均呈下降趋势(P<0.05)。痢疾和手足口病有明显季节特征,集中度M值分别为0.50和0.54。甲肝发病率由农村高变为城区高,肝炎未分型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由城区高变为农村高。八种肠道传染病男性发病均率高于女性(P<0.05);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肝、伤寒副伤寒、戊肝、肝炎未分型和其他感染性腹泻农民占比最高分别为81.82%、55.80%、46.97%、46.37%、45.26%、45.23%;2004—2009年、2010—2015年、2016—2022年三个时期甲肝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0岁以上人群构成比分别为27.90%、40.77%、61.14%和17.20%、25.95%、52.34%。结论 2...  相似文献   

7.
广西全州县寄宿制学生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中小学校伤寒副伤寒综合干预效果,为校区伤寒副伤寒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全州县城乡寄宿中小学20所作为干预学校,18所为对照学校;对干预学校采取健康教育和饮水消毒综合干预措施,对照学校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学生伤寒副伤寒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和最终干预结果 ,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和卫生行为形成率较干预前以及对照学校均有明显提高,干预期间干预学校学生伤寒副伤寒累积发病率(0.39‰)显著低于对照学校(2.53‰)(P0.01)。干预措施对学生发生伤寒副伤寒的保护率为84.58%。结论综合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学生卫生行为及大幅度降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是有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灵山县肠道传染病流行特征,探索适合该县的肠道传染病防治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该县肠道传染病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38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8.13/10万.其中伤寒副伤寒30例,占0.77%;甲肝65例,占1.67%;戊肝369例,占9.50%;菌痢1013例,占26.09%;其他感染性腹泻2077例,占53.49%.夏季和冬秋季发病占51.0%.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结论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冬季,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潋江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趋势,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潋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潋江县1998年~200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高峰;2004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119.48/10万;地区分布主要以坝区为主;季节分布集中在4月~8月份;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50岁组。[结论]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发热症状监测,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手段,是控制潋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发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及时了解、掌握伤寒高发区流行情况。方法在广西河池市的金城江辖区内的金城江镇、东江镇建立以人口为基数的监测系统开展伤寒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对就诊发热病例进行登记。监测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及大部分的个体诊所均作为监测点。以病原学为确诊依据,肥达试验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结果监测区内4年的伤寒副伤寒发病数为99例,年均年龄段发病率为20.6/10万。病原学监测9049份标本,分离出伤寒、副伤寒菌99株,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70.1%,伤寒沙门氏菌仅占29.9%;伤寒副伤寒症状相似,以发热头痛为主要症状。结论监测区内以散发病例为主要流行趋势,监测的发病率低于以往的常规疫情报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是优势菌型;肥达试验在常规监测中的诊断意义较差,确诊伤寒、副伤寒病例的肥达试验诊断符合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 观察水灾后腹泻病控制效果。 [方法 ] 将灾区人群列为观察组 ,非灾区人群作为对照组。在实施救灾防病措施期间 (1999年 7月 1日~ 9月 30日 ) ,从两类地区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人登记数、腹泻病人监测数、腹泻病入户调查病例数观察灾后腹泻病控制效果。收集两地传报的甲肝、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新发病例进行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比较。 [结果 ] 灾区人群腹泻病罹患率 2 87.78/10万 ,明显低于对照组罹患率 6 0 8.48/10万。腹泻病发病动态监测和居民家庭腹泻病发病入户调查结果灾区低于非灾区。肠道传染病发病比较差异不明显。 [结论 ] 灾后采取紧急救灾防病措施对控制腹泻病发病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眉县健康教育干预5岁以下儿童腹泻效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方法,陕西省眉县被确定为西北地区的试点。本文运用格林模式,采取健康教育、改水、改厕三位一体方法,通过2年的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实验乡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较对照乡及干预前均有明显下降,儿童母亲防治儿童腹泻的知、信、行水平也显著提高(P<001),进一步证实综合干预在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同时,初步探索出了一些适合我国农村社区的健康教育实施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7-2009年成都市腹泻症状监测数据和同期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肠道传染病监测数据的时间变化及相互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为肠道传染病预警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错位相关分析两数据源的时间错位相关关系,定量研究两数据源的时间先导性。结果法定报告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与腹泻症状患者报告率在3年监测同一时刻均具有相关关系,经过错位相关分析得到,2007年、2008年腹泻症状患者报告率和前移1周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相关系数最大,滞后时间在1周左右。对于其他感染性腹泻,腹泻症状监测报告率分别与2007年、2008年前移1周的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的相关性最高,而对于菌痢,3年均表现为监测本周的两数据源时间分布最为相近。结论腹泻症状监测可以提前1周左右提示法定报告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尤其对其他感染性腹泻和菌痢的预警作用比较明显,对该监测数据的预警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早期发现肠道传染病流行趋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2000~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俊华  宋沈超  黄文湧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4):2672-2673,2676
[目的]分析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布特征,探讨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为制定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普查贵州省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000~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应对情况;用Excel和Spss for windows 10.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一般情况用描述性分析,综合评价用主成分分析。[结果]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种类为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食物中毒和其他事件;93.52%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农村;事件发生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评价显示,伤寒、鼠疫、麻疹、食物中毒、痢疾等事件是我省主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论]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策略重点应放在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的预防、监测上,同时应重视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贵州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方法 根据《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要求选点,确定监测人群,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粪便虫卵,透明胶纸肛拭法查12岁以下儿童蛲虫卵.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查土样中的虫卵.结果 共调查1 000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34.3%,其中,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分别为26.3%、0.3%和16.0%,3~12岁儿童蛲虫卵的监测中未发现感染者.对10户居民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厨房的40份土样进行检查,蛔虫卵阳性率分别为60%、80%、20%和10%.结论 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仍十分严峻,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感染率,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fectious related symptoms in an internet-based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reported by doctors in village health stations, township and county hospitals in rural Jiangxi Province, China, and to identify the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fo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in different levels of health facility.

Introduction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which collects non-specific syndrom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has great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early detection of epidemics and reducing the burden of disease confirmation (1). It is especially effective for surveillance in resource-poor settings, where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is not possible or practical (2). Integrating syndromic surveillance with traditional case report system may generate timely, effective and sensitive information for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ural China (3). A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ISSC)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rural Jiangxi Province of China since August 2011.

Methods

Doctors and health workers in the healthcare surveillance units of ISSC, including village health station, township hospital and county hospital, used an internet-based electronic system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f daily outpatients, which included 10 categori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related symptoms, i.e., cough, fever, sore throat, diarrhea, headache, rash, nausea/vomit,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convulsion and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The data from August 1st to December 31st 2011 were extracted from database and analyzed using SPSS 16.0. The combination of symptoms was also analyzed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the syndrome of 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 and fever-gastrointestinal syndrome (FGS). ILI were composed by fever (>=38 degree centigrade) plus cough or fever plus sore throat, and FGS were defined as fever plus vomit or diarrhea.

Results

Two county hospitals (CH), 4 township hospitals (TH) and 50 village health stations (VHS) were selected as surveillance unites in the pilot study during 2011/8/1 to 2011/12/31. In total, 152270 outpatient visits were reported, and 35395 patients had a chief complain of at least one surveillance symptom. Of these symptomatic patients, 24130 (68.2%) were from VHS, 4995 (14.1%) from TH and 6810 (19.2%) from CH.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targeting symptom accounted for 15.5%, 66.4% and 23.9% of total outpatients in CH, TH and VH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3 reported symptoms were cough (61.8%), fever (28.4%), and sore throat (23.4%), whereas mucocutaneous hemorrhage, convulsion and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were the least frequently reported symptoms in all surveillance units. Overall 3582 ILI and 1160 FGS cases were reported accounting for 35% and 11% of fever cases respectively. Of the reported ILI and FGS cases, 75% ILI and 55.9% FGS cases were reported by health workers in the VHS.

Conclusions

Cough, fever and sore throat were the top surveillance symptoms, and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had more chance to be reported in syndromic surveillance system in rural Jiangxi Province. Training on infectious disease diagnosis especially respiratory diseases for village health workers should be enhanced since large numbers of patients are likely to visit the village health stations.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镇宁县卖淫妇女艾滋病和梅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 《职业与健康》2009,25(7):729-730
目的了解贵州省镇宁县卖淫妇女艾滋病性病流行情况,为采取艾滋病性病的干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镇宁县辖区内娱乐场所中的卖淫妇女进行调查,并采集静脉血进行HIV抗体和梅毒检测。结果236名卖淫妇女中,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49岁,平均年龄27.4岁;初中及以下文化228人;未婚82人,已婚148人;外来流动人员191人;从未或有时使用安全套的165人;查出HIV感染者2例,梅毒感染者11例。结论卖淫妇女的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和性病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监测,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宣传教育,是控制其传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贵州省不同经济条件地区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燃煤型地氟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燃煤型地氟病流行区分别抽取经济条件好、中等、差的村各1个,开展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在每个村单纯随机抽取30户家庭调查燃煤型地氟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家庭炉灶使用情况及粮食干燥、淘洗等相关行为生活情况。结果家庭户主的地氟病知晓率分别为83.6%,较干预前的38.0%有明显提高;农户家庭炉灶正确使用率为由干预前的48.8%提高到85.8%;玉米正确干燥率由干预前的16.6%提高到86.0%,玉米食用前淘洗率也由干预前的34.5%提高至9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干预1年后,目标人群及家庭的认知和行为得到明显转变,全部干预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各村所采取的健康教育措施适合自身实际,效果显著,可供其他同类病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丹阳市在卫XI项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干预活动中的主要干预特色和成效,为农村精神卫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方法丹阳市14个试点乡镇作为调查地区。主要采用资料收集、现场定量调查和专家咨询的方法。结果延伸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职能和拓展综合救助与社会支持机制是丹阳市在项目活动中的主要策略。经过3年的干预,地区患者的检出率超过2.5‰,患者治疗率超过60%,病情稳定(基本稳定)率达到98%。结论发展农村精神卫生服务,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并发挥专业机构的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效果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健康教育和效果评估。方法在2个街道的生活社区和社会单位及中小学随机抽取不同人群进行了行为危险因素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监测调查,对目标人群开展了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并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干预后人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有大幅度提高。行为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多数态度和行为有改善,但也有少数项目无明显变化。表明社区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的健康促进对慢性病预防是有效果的。在社区人群中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展综合防治及健康促进对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知识的提高有明显效果,但态度和行为改善不如知识明显,由卫生知识转化为健康行为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干预能够改变整个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是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