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特征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进  卜文超 《中医教育》2001,20(3):52-53
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只有40余年历史,还很年轻.如何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是高等中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专业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素质特征及其培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医历史:提高中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必修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并加强中医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既有精深专业知识和技能 ,又有宽广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文化修养的中医高级人才 ,是高等中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图探讨中医历史在提高中医大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1 从学科本身看 ,中医历史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医历史是一门中医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在中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它为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容 ;另一方面 ,也使这种教育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感染力 ,…  相似文献   

3.
合作性学习方法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分析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不足,认为中医基础教学亟待吸取合作性学习方法;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性学习方法在中医基础课堂教学、自学讨论、答题练习和撰写论文等方面,探讨了合作性学习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认为合作学习对于改革旧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林琦 《山西中医》2011,27(7):57-58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爱国主义精神、专业素质及科学素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博物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中医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李文 《中医教育》2005,24(5):69-7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与劳动者的素质、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1995年7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作为基本教育政策确定下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公共关系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们运用公关理念,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效果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中医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认为在青年教师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习的方向、角度、内容、途径等方面,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身的素质,为中医教育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高等中医院校创业教育新型“催化剂”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有霖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0):966-968,99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等中医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高等中医院校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的新型“催化剂”,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模拟的真实创业环境,有助于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和中医创业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弘扬中医传统人文教育,提高中医人才的人文素质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当前的迫切任务.通过分析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实际进行了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并建议中医药院校应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改革中.  相似文献   

9.
中医教育是西医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其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有鉴于此,本文仅就中医内科在西医院校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下,以求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全面提高中医人才素质为目标,结合现代社会对中医人才在素质方面的要求和中医学科的特点,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式,对中医院校的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龚一萍 《中医教育》2008,27(2):17-18
中医诊断学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其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构建自主式研究型中医诊断学学习环境,实行启发式、研究型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模式,构筑自主性学习平台。这种特色教育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现阶段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山西中医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有关思政教育、心理素质、文化教育、学术科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想法、要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提出中医药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涉及所有领域,也是教育的基础。因此,从艺术教育和中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对中医类大学生培养有着深远意义。中医高等教育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已成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必修课。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医高等教育者的共同努力方向。文章从艺术教育丰富中医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中医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推动中医大学生的思维形成这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类课程对于中医类大学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经典是中医的灵魂所在,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诵读中医经典可谓是大学里的一项“必修课”.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大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本着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追求知识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作者进行了中医经典阅读方法的研究.本项研究通过具体实践采用一种新型学习方法,使枯燥的单纯阅读经典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在校实施研究后发现效果显著.这种新型方法为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经典提供了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以往的学习阶段,大学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学习方式和学习目标.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以往阶段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高校不存在升学压力,而是以学生学习和锻炼各种能力为目的的教育阶段.大学虽然也要进行知识教育,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方面,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因此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大学生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科研素养.本文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主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的实践研究,探讨该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优点、问题与思考,展望其在中医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现状调查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满英 《中医教育》2010,29(2):25-28
为适应信息化社会,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基于对学生信息素质所做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关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调查文献研究,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图书馆建设、开设和改革中医信息检索课、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中医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师和图书馆员信息素质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新世纪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新的世纪,如何构建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是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要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等有关教育思想,为我们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特别是对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因此,我们应从提高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及文化素质入手,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创新,使中医教育成为国际化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从能力本位出发推进中医中专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甘霖 《中医教育》2000,19(4):45-47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发展性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与传统的强调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中医中专的教育教学改革,应当大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界普遍推行的能力本位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儒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这种传统源于儒医文化的影响.在我们探索中医创新人才培养和适应未来医学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本文试图探讨儒医文化及中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以期为中医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