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总结胸腔镜肺联合亚段切除术(combined subsegmentectomy,CSS)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2年7月安庆市立医院行胸腔镜CSS 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54例,年龄27.0~76.0(54.3±10.5)岁。所有患者术前行胸部薄层CT扫描、血管支气管三维重建。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或荧光胸腔镜系统显示段间平面。结果 76例手术共切除肺结节86枚,1例左上肺S1+2c+S4a,1例右上肺S2b+S3a,1例右上肺S1b+S3b,均因切缘不足,进一步行肺叶切除;1例左上肺S1+2+S3a,因残留肺不张,进一步行左上肺固有段切除;1例左上肺S1+2c+S3a,因B3b+c损伤,进一步行左上肺固有段切除,其余均按规划完成手术。全组手术时间90.0~350.0(174.9±53.2)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使用胸部平扫三维重建技术及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解剖性肺段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1月间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病人40例,其中,术前行胸部平扫CT22例,行胸部增强CT18例。术前均利用Mimics软件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显示手术肺段的解剖结构,并勾画出距肺结节2 cm的安全切缘。分为平扫重建组和增强重建组,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复杂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术前应用胸部平扫CT或增强CT进行3D-CTBA均可用于指导解剖性肺段切除,实现精准的肺段切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CT平扫预测咯血患者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侧支供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CT平扫预测咯血患者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侧支供血的价值。方法对56例咯血患者术前行螺旋CT平扫。将邻近病变肺实质的胸膜增厚大于3mm作为咯血患者存在侧支供血的标准。以血管造影结果为参照,与患者胸部CT扫描进行比较,对CT预测不同部位肺部病变存在侧支供血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进行评价。结果CT预测侧支供血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2.73%、95.00%及91.11%。其敏感性于上外侧及后外侧病变相对较高,而于前内侧、肺底及下内侧病变相对较低;特异性及准确性于以上各部位均较好。结论CT平扫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咯血患者侧支供血,对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入院。病程中无胸闷、气促、咳嗽、咯痰。既往吸烟300年支,戒烟10年。胸部增强CT示:食管胸中段管壁环状增厚,双肺及各级支气管未见异常(图1a,1b)。胃镜示:距门齿25~33 cm食管黏膜散在糜烂、结节样改变(图1c),活检为鳞状细胞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肺上叶支气管内后壁浸润性新生物,累及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及后段支气管管腔(图1d),活检为鳞状上皮重度异型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半年”入院。病程中无胸闷、气促、咳嗽、咯痰。既往吸烟300年支,戒烟10年。胸部增强CT示:食管胸中段管壁环状增厚,双肺及各级支气管未见异常(图1a,1b)。胃镜示:距门齿25~33 cm食管黏膜散在糜烂、结节样改变(图1c),活检为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0岁,主因"肺结核10年,间断性咯血1个月、加重1天,累计咯血量约1000ml"入院。RBC:2.5×1012/L,Hb:58g/L。胸部CT平扫示左上及左下肺结核(图1)。急行支气管动脉及其他责任血管造影,见左侧2支支气管动脉均增粗、扭曲,动脉晚期出现明显片状染色区(图2A),用明胶海绵碎屑进行栓塞;右支气管动脉与右上肋间动脉共干,发出分支与左侧交通(图2B),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栓塞;逐个进行肋间动脉造影,发现左侧第7、8肋间动脉及左膈下动脉也为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27岁. 因反复咳嗽、咯血2月余. 入院查胸部CT提示左上肺近肺门处占位,疑恶性肿瘤,累及左主支气管,伴左上肺阻塞性肺炎(图1). 行支气管镜检提示左上叶舌段开口处类圆形肿物,取病理活检,镜下见支气管黏膜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灶见多核巨细胞反应,未见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右上肺肺段内及肺段间跨亚段动脉发生比例及分型,以提高右上肺亚段切除手术的精准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右上肺肺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比对右上肺三维肺血管支气管重建及CT薄层肺窗,分析右上肺亚段级解剖,进一步细化跨亚段动脉类型。结果 纳入111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75例,平均年龄(61.83±8.91)岁。右上肺跨亚段动脉共有29种类型,仅出现1次的类型比例为45%(13/29)。在S1、S2和S3肺段内,跨亚段动脉比例分别为52%(58/111)、41%(45/111)和32%(36/111)。其中,比例最高类型为S1内发自上干支动脉的A1b+A1at,占比67%(39/58)。S1与S2、S2与S3及S1与S3肺段间,跨亚段动脉比例分别为24...  相似文献   

9.
(1)一般情况:患者女性, 年龄75岁, 因"左上肺癌术后3月余, 为求右上肺手术"入院。患者3个多月前行胸腔镜左上肺S1+2段切除+淋巴结清扫术, 4 d前查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前段不规则混杂磨玻璃斑片影, 肿瘤性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支气管血管重建(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 3D-CTBA)技术联合Hookwire定位在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江阴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48例行VATS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用Mimics 20.0软件行3D-CTBA重建肺部解剖结构,明确肺结节所在肺段及靶段支气管、血管走行,观察有无变异,决定术中所需切断和保留的支气管及动(静)脉,制订个性化手术方案;在CT引导下行Hookwire定位后入手术室行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定位针移位和脱落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Hookwire定位时间(19.71±3.94)min,发生气胸5例;手术时间(109.67±17.21)min,术中出血量(65.42±21.62)ml,术后胸管置管(4.13±1.26)d,术后胸腔引流量(548.33±228.78)ml,术后住院时间(6.25±1.48 ) d。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术前3D-CTBA技术联合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有助于术者进行安全、精准的解剖性肺段切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Mimics软件行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支气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5月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48例,术前均利用Mimics软件行3D-CTBA显示手术肺段的解剖结构,判断有无肺段支气管、血管变异,决定术中所需切断的支气管及血管,制定手术方案。结果全组均在胸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情况与重建图像基本相符。手术时间(135.8±22.5) min,术中出血量(89.6±39.3) ml,术后胸管引流量(513.9±123.5) ml,术后胸管留置时间(2.9±1.3) d,术后住院日(6.1±1.2) 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3D-CTBA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手术安全有效,可以实现精准的肺段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重建联合吲哚菁绿近红外成像技术(ICGF)在胸腔镜肺段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6—2019-12间在河南省胸科医院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术中均识别靶血管、靶支气管及段间交界线,并成功完成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结论术前3D-CT重建技术可对肺部病变进行评估,ICGF可显示段间线,两项技术联合可实现解剖性肺段切除。  相似文献   

13.
病人 女 ,32岁。心悸 1年 ,左侧胸闷伴刺激性干咳 4个月。曾在外院诊断“甲亢、支气管炎” ,给予抗甲状腺药物及抗生素治疗 ,无效 ,症状逐渐加重。查体仅左上肺叩浊音 ,听诊呼吸音低。胸部CT平扫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开口处有3 5cm× 2 5cm团块状影 ,上叶前段斑片状影 ,支气管远端阻塞。纤维支气管镜见左肺上叶支气管粘膜增厚 ,尖后段气管管腔狭窄 ,前段支气管开口处可见息肉状肿块。取活检病理报告示左肺上叶支气管小细胞癌。基础代谢率 4 4 %。放射免疫法测定甲状腺功能 ,结果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 4 3nmol/L、甲状腺素 (T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血管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手术证实的16例血管压迫所致UPJO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有无肾脏血管变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周围有无骑跨血管、血管的起源、大小及其与UPJO间的关系。结果16例UPJO中,肾动脉解剖变异12例,肾静脉解剖变异3例。CTA16例见19支血管压迫,其中动脉血管15支,静脉血管4支。单支血管压迫13例,双支血管压迫3例,包括副。肾动脉12例,迷走动脉3例,性腺静脉2例,副肾静脉2例。均与手术病理相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A不但能够了解肾脏血管解剖及变异,并且在血管压迫所致UPJO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段叶支气管重建在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段叶支气管成形、扩大袖式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方法:8例多叶段支气管成形术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以下四种手术类型:I型左上舌段与左固有上叶重建叶支气管,再与左主支气管吻合;II型左舌段与左固有上叶重建,再与左主支气管吻合;III型左下叶基底段和背段支气管重建,再与主支气管吻合;IV型右下叶基底段、背段和中叶支气管重建,再与右主支气管吻合。结果:8例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完整切除,吻合效果较好,无支气管胸膜瘘及吻合口狭窄,也无手术死亡和复发。所有病人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多段叶支气管成形扩大袖式肺叶切除术切除肿瘤较彻底,避免了全肺切除,尤其适用于肺功能受损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性,48岁,因"反复咳嗽半年,痰血10 d"于2011年8月26日人院.既往吸烟史800支/年.胸部增强CT示右肺上叶支气管缺如,右肺门周围见软组织团块影,纵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CT血管造影见右肺静脉经下腔静脉回流入右心房,右肺上叶肺动脉缺如,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左肺动静脉未见明显异常(图1,2).纤维支气管镜见左侧各叶段支气管开口正常,右肺见3个开口,为右肺中叶支气管、右肺下叶背段支气管和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右肺上叶支气管缺如,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见新生物堵塞.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腔内径正常,各瓣膜回声与活动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肺段支气管剔除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甘肃总队医院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均经支气管碘油造影、胸部X线片及胸部CT检查确诊的支气管扩张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1.9(16~41)岁。其中囊性扩张6例,柱状扩张9例,混合性扩张15例;双侧病变8例,单侧病变22例。全组患者均行肺段支气管剔除术,观察其疗效。结果共剔除肺段支气管64支,手术时间为50~180 min。术中失血量380(300~600)ml,手术当天胸腔引流量350~550 ml,无手术死亡。术后第3~5 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胸部X线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残腔。术后1例出现肺不张,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后肺复张。住院时间2~3周。随访6个月,患者症状消失,复查血气分析检查均正常,胸部X线片示肺膨胀良好,未发现残腔、积液。无1例复发,病理诊断均为支气管扩张症。结论掌握好手术条件,采用肺段支气管剔除术代替肺段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可行,手术方法简单,出血少,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克服了以往手术术式的不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是早期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精准的手术是肿瘤学疗效和肺功能保护的前提。精准肺段切除术的目标是在彻底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健康肺组织,"锥式肺段切除术"作为精准肺段切除术的代表术式,其理念是以病灶为中心结合患者的解剖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并且完全解剖性切除靶段,其核心技术包括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手术路径规划、肺段间交界的精准界定和肺段间交界的解剖性分离。本文旨在探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以期肺段切除术在肿瘤学根治和微创原则的指导下愈来愈规范。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了1例12岁女性咳血患儿。CT及MRI均提示左下肺叶背段肺组织、左主支气管及左背段支气管内结节状肿物。纤支镜下切除主支气管内病灶活检,结果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行机器人辅助左肺下叶背段解剖性切除、支气管切开瘤体切除及支气管修补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10ml,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个月复查,无肺不张、气胸及瘤体残留。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于小儿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是可行的,其清晰稳定的视野、多自由度的器械、抖动过滤功能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较传统胸腔镜的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慢性肺炎、肺结核和肺癌引起的肺段病变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44例肺段病变的CT资料(15例慢性肺炎、12例肺结核、17例肺癌)。全部经病理、痰检结核菌证实。重点观察病灶的外形、边缘、密度、支气管和邻近改变。结果 大多数肺段病灶均有2-3个以上的CT层面呈楔形或锥状(尖朝向肺门,底部位于肺外周),少数病灶需将各个层面叠加起来方呈锥形外观。慢性肺炎病灶边缘多稍内凹或平直,楔尖支气管通畅,未见结节;密度较均匀,可见支气管气相或支扩;底部相邻胸膜增厚明显。结核病灶边缘常不规则或模糊;密度不均;楔尖未见结节,可有支气管狭窄;卫星病灶和胸膜增厚较多见。肺癌病灶边缘可见外凸;密度均匀或较均匀;楔尖支气管阻塞和结节。诊断符合率75%。结论 三种肺段病变CT表现有一定特点,诊断时须综合分析各种征象。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