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影响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无偏瘫、轻症和重症三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偏瘫和轻症组与重症组比较,病程初期血压、血糖水平、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BUN)和肌酐(Cr)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出血量是影响病情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破入脑室并非一定预后差。病程初期血压、血糖水平、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改变与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4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按数值分为正常组、升高组及显著升高组。比较各组之间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结果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白细胞总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重度患者所占百分比有显著增高(P〈0.05,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组、显著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组与升高组相比,病死率均有显著增高(P〈0.01)。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会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两者的改变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高血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随访6个月,比较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细胞计数与急性心梗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急性心梗心衰者预后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心梗心衰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而死亡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三者结合起来对心梗心衰者预后判断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梗近期预后之相关性.方法:对120例心肌梗塞病例36h内的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程度分析.结果:白细胞≥10×109比白细胞<10×109,中性粒细胞≥80%比中性粒细胞<80%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近期死亡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梗患者心衰、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密切相关,是心梗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及不良预后的可靠独立指标.对白细胞水平监测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鉴别和判断预后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262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17.9%).饮酒可能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随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趋势,WBC≤10×109+个/L组与WBC>15×l09个/L组,N<0.8组与N≥0.9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住院死亡率越高,白细胞计数及巾性粒细胞比率对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蔡春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399-1401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172例)及脑梗死组(203例)。脑出血组按血肿体积分组,血肿体积在20ml以内组80例,21~50ml组71例,50ml以上组21例。脑梗死组按梗死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cm3以内组77例,梗死体积6~10cm3组88例,梗死体积大于10cm338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11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1.5%,188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发病初期常规检验结果与预后的关系,为ICH患者发病早期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453例ICH的病后初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简称粒百比)、血糖异常程度与患者预后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ICH发病初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粒百比和血糖水平异常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 ICH初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粒百比、血糖水平与患者的良好预后成负相关、与患者的病死率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曾玲  谭超超  蒋薇  梁剑 《海南医学》2011,22(2):17-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检测并比较1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与120名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随访记录所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个月内再次有心脏性猝死、再发性梗死、梗死后或新发生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分别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组,比较各组急性冠状动脉患者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CS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访结果表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升高组的ACS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47%、54%和49%,显著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正常的各组ACS患者(16%、8%和15%)(P〈0.05)。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或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两者均升高的ACS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阳性预测值(69%)或三者均升高的阳性预测值(76%)明显高于各项仅单项升高者(P〈0.01)。结论联合检测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ACS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苏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6):62-62,67
目的探讨外周白细胞数目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25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白细胞增多的患者人数经X^2检验比较,X^2值为37.98,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中性粒细胞增多患者人数经X^2检验比较,X^2值为20.39,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脑出血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比例明显高于脑梗死组,白细胞增多的患者预后效果明显低于白细胞正常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外周白细胞数目的增多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脑损伤性质及预后具有密切关系.应该作为观察、判断脑卒中发生、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80例)及脑梗死组(120例)。通过CT片测算血肿体积或梗死体积。脑出血组按出血部位及血肿体积再分小组,其中出血位于脑叶组10例,基底节区组60例,脑干组2例,小脑组8例;血肿体积在20mL以内组42例,21~50ml组30例,50ml以上组8例。脑梗死组按梗死体积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cm3以内组48例,梗死体积6~10cm3组62例,梗死体积大于10cm3组10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20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6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4%,116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8%;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其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级别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24小时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及意义,分析NLR与急性脑出血早期功能恶化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出血患者157例,分为恶化组和非恶化组,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NLR等指标,评估NLR对急性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15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恶化组45例,未恶化组112组.恶化组白细胞计数(11.11 ± 4.5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04 ±10.7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9.47 ±4.41)×109/L及NLR中位数均较未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入院时血肿体积中位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1.68 ±5.45)分、破入脑室比例(37.8%)较非恶化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化组淋巴细胞百分比(12.14 ±7.91)%,较未恶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二分项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HISS评分及出血破入脑室为脑出血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NLR不是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LR不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卢秋香  林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79-2080
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非细菌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分别为54例和39例.对外周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P<0.05);C反应蛋白水平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对细菌性感染诊断的准确性高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在早期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CRP、PCT的特点及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T0)、入院第2天(T1)、入院第5天(T2)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RL)、CRP、PCT等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分组,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分析比较两组在各时间点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RL)、CRP、PCT水平.结果 T0时,92例患者中性粒细胞、NLR升高,淋巴细胞、CRP、PCT基本正常;T1时,中性粒细胞、NLR、CRP、PCT升高,且中性粒细胞及NLR明显高于T0时(P<0.05);T2时,中性粒细胞、NLR均低于T1时,CRP、PCT均明显高于T1时(P<0.05).入院时GOS评分低的患者预后不良的发生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OS评分(OR=1.701,95%CI:1.378,2.099)为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出现炎症机制异常,中性粒细胞、NRL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脑水肿发展趋势,但中性粒细胞、NRL、CRP、PCT不影响患者预后;入院时的GOS评分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150例急性脑出血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险平 《安徽医学》2007,28(2):153-154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年龄,发病时的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破入脑室、心电图改变、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血钠及血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原因与发病时意识状态、血压、出血量、血糖、血钠有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与8种因素相关,脑疝是直接致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血白细胞计数 ,尤其是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 2 0 0 2年间急诊收入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统计入院时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结果 重度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 >1 2× 1 0 9/L者占 89.7%,中性粒细胞计数>9× 1 0 9/L者占 92 .3%;死亡患者中白细胞总数 >1 4× 1 0 9/L者占 69.7%,中性粒细胞计数 >1 1× 1 0 9 L者占 73.9%。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者无 1例死亡。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了解中毒程度 ,判断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对炎症判断及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对判断炎症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健康人、炎症、创伤、感染及炎症缓解期患者血清CRP含量,同时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然后对这三组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炎症、创伤及感染患者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P<0.01),而疾病缓解期患者CRP含量与健康人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CRP含量对判断炎症及预后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指数、血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及降钙素原(PCT)在重症患者感染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万宁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后转入ICU的105例重症患者,根据病原学检测,将其分为感染组62例和非感染组43例,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00名为对照组。血常规分析检测WBC;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酶联免疫检测法检测PCT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记录患者入住ICU期间的临床结局(存活和死亡);ROC分析CD64指数、WBC、CRP、PCT对重症患者感染诊断及预后预测的价值。结果重症患者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WBC及P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者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WBC及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WBC及PCT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WBC、PCT以及四者联合对重症患者感染的诊断价值依次为0.844、0.753、0.750、0.71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PCT以及三者联合对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依次为0.780、0.786、0.808、0.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PCT对重症患者感染诊断及预后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和预后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血细胞分析仪法测定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偶氮偶联法检测NAP;选取133例细菌性感染疾病患者作为感染组,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感染组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CRP水平升高有130例,白细胞升高有118例,NAP升高有126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有116例,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NAP积分4项指标联合检测有131例升高.结论 血清hs-CR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及NAP检测是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CRP及NAP浓度的监测对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比白细胞计数更敏感,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40例机械通气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治疗初、机械通气治疗后3d及感染控制后采血,测定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同时观察患者体温.结果机械通气患者在行机械通气治疗感染期CRP浓度显著高于感染控制后(P<0.01),且CR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体温.结论动态检测机械通气患者血液中CRP水平有助于判断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并可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