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 调查1起小学内出现多名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事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按照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样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武进区某小学2015年3月2日-11日,出现149例以呕吐症状为主的学生,罹患率为9.0%,3月2日出现发病高峰,病例发病急、班级分布广。现场采集患者肛拭子或呕吐物、对照及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食物和环境样本等共42份,其中2名患者肛拭子、2名患者呕吐物及1名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检测出诺如病毒GII型。结论 这是1起由诺如病毒GII型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暴发原因可能是由带毒食堂工作人员污染部分食物所致,以食源性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起幼儿园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方法拟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并作描述性分析;采集病例的肛拭子、呕吐物标本、食堂留样食物和班级饮水及桌面涂抹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同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病因。结果共搜索到病例11例,均有呕吐症状,部分伴有腹痛、腹泻和恶心等症状,所有病例均为小三班儿童,班级罹患率为36.67%。采集患儿5份肛拭子和1份呕吐物,经PCR检测,2份肛拭子和1份呕吐物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与患病儿童有肢体接触为发病危险因素,其OR值(95%CI)为7.47(1.10~58.81)。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聚集性疫情,危险因素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一起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成因,为救治患者、控制疫情及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采集饮用水、食堂留存的食物样品、病例和对照的肛拭子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疫情局限于1个班级,49名学生中有15名发病,罹患率为30.61%(15/49)。首发病例发病后自行服药继续上课,其后的44~59h内14名学生陆续发病,主要集中在47~50h。采集的标本均未分离到肠道致病菌,12份患者肛拭子经荧光定量PCR检测,8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轮状病毒等致泻性病毒核酸阴性;5份健康学生肛拭子(对照)致泻性病毒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结论该起感染性腹泻聚集性疫情由诺如病毒引起,密切接触与气溶胶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1起某老人护理院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的原因,为今后老年人此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收集病例资料,采集部分病例和工作人员肛拭子标本,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1份肛拭子样本中,19份诺如病毒GⅡ犁核酸阳性,其中11份阳性为发病老人肛拭子样本,8份为工作人员肛拭子样本。结论该疫情是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密切生活接触及未能及时消毒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某学校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胃肠炎暴发疫情,探讨疫情暴发的原因、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同类胃肠道暴发疫情提供依据和参考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统计分析,采集病例和对照肛拭子样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9年12月12~19日,累计搜索到185例病例,罹患率为3.84%(185/4 822);病例分布在七、八、九年级,罹患率分别为5.38%(31/576)、18.71%(104/556)、9.06%(50/552),年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47,P0.05)。教学楼1~5层学生罹患率分别为2.17%(5/230)、7.51%(26/346)、15.77%(53/336)、17.11%(65/380)、6.38%(25/392),不同楼层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6,P0.05)。采集12份病例、10份学生对照及10份食堂工作人员对照的肛拭子样本,检测结果为9份病例样本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1份食堂工作人员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其余样本均为阴性。结论此次暴发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学生间密切接触为主要的传播方式,食堂工作人员隐性感染可能与此次疫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查明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病例分布和临床特征,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食堂工作人员肛拭子,桶装水、食物样本,饮水机、食堂餐具涂抹样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本次疫情涉及7所学校,共有病例259例,学生罹患率为2.53%,教职员工罹患率为0.13%。在33份病例肛拭子样本中,6份检出诺如病毒GII型阳性;9份未开封桶装水中,4份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2份大肠菌群超标,1份菌落总数超标,部分结果严重超标。桶装水溯源调查发现海盐县发病学校使用桶装水的生产厂家及生产时间与同期邻近市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学校使用桶装水的生产厂家及生产时间相同。两地送检的12份未开封桶装水水样中1份诺如病毒阳性。检测用于生产水源的溪水,结果诺如病毒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I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为饮用不洁桶装水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疫情调查处置,了解疫情发生发展特点,分析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为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回顾性队列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对学校教室、食堂、饮水等开展卫生学调查,标本送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结果 本次疫情共有病例20例,均发生在六(2)班,其中1例为该班班主任,班级学生罹患率为40.43%;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吃寿司是本次疫情危险因素,采集6份粪便/肛拭子标本检测,4份标本诺如病毒GⅡ4 Sydney-2012变异毒株阳性。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由GⅡ4 Sydney-2012变异毒株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爆发疫情,吃寿司可能是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在某中学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爆发疫情中采集的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方法采集该学校患病学生、学生饭堂厨工及工作人员的肛拭子和粪便样本、厕所和厨房等外环境涂抹样共48份。结果在本次暴发疫情中,总共在12名病例的肛拭子和1厕所环境涂抹拭样中检出诺如病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传播源为学校饭堂的厨工和工作人员,被诺如病毒感染的厨房工作人员在洗菜、烹饪、配送饭菜等过程中将诺如病毒传染给学生并感染其发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深圳市某社会福利中心胃肠炎暴发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结果本次胃肠炎暴发共27例病例,老人罹患率为7.95%(21/264),医护人员罹患率为5%(6/120)。患病老人肛拭子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8.18%(2/11),5份患病护工肛拭子中3份阳性,无症状护工肛拭子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8.37%(9/49)。无症状携带者从检出病毒至无法检出的时间,最长为8 d,平均5 d。3份样本经基因序列测定,显示100%同源,为目前全球流行的Sydney2012变异株。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护理人员在传播可能起到桥梁作用。首次对暴发疫情中无症状病毒携带人员病毒携带时间和发病老人、发病护理人员的病毒携带时间进行监测,为今后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控制中隔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一起幼儿园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方法: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的肛拭子、呕吐物标本,同时采集食物及桶装水,所有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检测。结果:共发现病例28例,幼儿27例,罹患率为6.25%,教师1例,罹患率为1.72%,幼儿和教师的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P=0.16)。所有病例均有呕吐症状,部分伴有腹泻、发热和腹痛等症状,采集患儿肛拭子6份,呕吐物2份,经PCR检测,2份肛拭子和2份呕吐物诺如病毒GII型阳性。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聚集性疫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广州市某高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方法根据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影响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 2014年11月9~27日该校共发生疑似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例667例,罹患率为6.0%,18~23日为发病高峰。采集病例及厨工肛拭子及环境涂抹标本247份,其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65份。病例对照显示接触过同类病人(OR=1.41,95%CI=1.05~1.98),发病当天(OR=1.60,95%CI=1.02~2.49)及发病前天(OR=1.55,95%CI=1.02~2.37)曾经在第三食堂吃饭为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起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判断一起胃肠炎疫情的病因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发生胃肠炎学生的肛拭子、食堂食品、宿舍和食堂饮用水、食堂环节拭子和二次供水泵房涂抹拭子等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致病菌检测.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和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 22份肛拭子中,诺如病毒阳性5份,轮状病毒阴性;其他标本诺如病毒和轮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某小学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为防控类似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采集肛拭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病原,采集留样食品及餐具涂抹样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此次疫情共搜集到79例病例,其中学生77例、教师2例,罹患率分别为6.96%和2.06%;疫情持续7d;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96.20%)、发热(43.04%)、腹泻(35.44%)、腹痛(20.25%)等;病例分布在空间上有相对聚集性;实验室检测发现10份发病学生、3份未发病学生、1份食堂从业人员肛拭标本及1份学生呕吐物标本诺如病毒II型核酸阳性。结论本次疫情可能存在多种传播途径,应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学校在传染病监测、控制等方面的敏感性和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集体食堂食品从业人员诺如病毒隐性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1起学校内胃肠炎暴发疫情,查清病原、感染来源和传播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在全校师生以及家庭成员中搜索病例,对学校的供水、食堂、食品加工、卫生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就餐、饮水情况进行调查,采集饮用水、食堂剩余食品以及病例的咽拭子、肛拭子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12例病例,全部为学生,罹患率为1.13%;病例全部为同班学生,罹患率为29.27%。3名病例的肛拭子检出诺如病毒GII型阳性(包括首发病例),其他为阴性。结论本起疫情为诺如病毒GII型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原因可能为首发病例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扩散,通过人-人接触模式传播。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月,浙江省金华市某大学附属幼儿园发生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共发病20例,全部为该幼儿园大二班学生,班级罹患率为57.14%(20/35)。采集7例病例的肛拭子,经检测5例诺如病毒G II型核酸阳性。现场调查发现,接触病例、病例呕吐(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是导致此次暴发疫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深圳市某研究院一起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疫情的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有效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食堂、饮水、厨工宿舍等开展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和餐饮从业人员肛拭子、饮用水、留样食品和环境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应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暴发疫情的传播方式及危险因素。结果2020年12月10—16日,疫情共报告病例165例,隐性感染者16例,罹患率为4.77%。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89.09%)、恶心(60.00%)、呕吐(51.52%),腹泻伴呕吐者占40.61%。某研究院的病例无部门和宿舍聚集性,餐饮从业人员以E2食堂感染率最高(33.33%,11/33)且有宿舍聚集性。实验室检测发现27份病例肛拭子、16份厨工肛拭子和1份厨工工服表面涂抹样诺如病毒核酸GII型阳性,E2食堂自选餐线12月10~11日的3份留样食品菌落总数超标,4份水样检测卫生学指标正常。病例对照结果显示12月9~11日多个餐次在E2食堂自选快餐用餐感染风险增加(OR=1.828~6.256),饭前便后每次洗手能降低感染风险(OR=0.522)。结论本起事件为一起由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食用了E2食堂感染厨工污染的自选快餐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调查处置一起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引起暴发的危险因素,为有效地防控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学校基本情况和患儿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集病例、食堂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员的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疫情从2017年5月9日起至20日结束,历时12 d,共报告疑似病例86例,罹患率7.22%,病例集中于一、二年级。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17件病例粪便标本中16件检出诺如病毒GⅡ核酸阳性,阳性率94.12%。结论此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型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传播途径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病例在班级内呕吐可能是导致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某大学发生的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分析病原体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统计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暴发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检查食堂工作环境,收集食堂涉疫档口的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采集疑似病例和食堂工作人员的肛拭子进行常见致病菌和病毒检测。结果 该次疫情确诊32例学生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23/32,71.88%)和腹泻(14/32,43.75%);发现8名食堂工作人员隐性感染,食物留样和环境样本结果均为阴性。32名学生和8名食堂工作人员的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基因型均为GⅡ.17。病例对照研究表明,9月7日(OR=2.74,95%CI:1.09~6.92)和9月8日(OR=2.92,95%CI:1.06~8.07)在食堂自助餐窗口就餐是诺如病毒胃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由GⅡ.17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可能源于食物储存不当导致食物污染,并继发通过人与人接触等多途径传播引起暴发;9月7日和9月8日在食堂自助餐窗口就餐是主要危险因素。未来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湖北省某小学发生的一起腹泻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发生情况和可疑传播因素。采用RT-PCR法对人体和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本次疫情从2017年3月9日开始至3月16日结束,共发现26例病例,均为在校师生,罹患率为1.20%。调查共采集到31份肛拭子样本和3份呕吐物标本,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为10份肛拭子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采集饮水机桶装水和食堂留样食品未检出诺如病毒核酸和致病菌。疫情特点符合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特征。结论本次疫情为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可疑传染源为首发病例,传播模式主要为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方法搜索病例并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法了解发病情况和可疑传播途径,采集病人肛拭子、呕吐物等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诺如病毒,并对留样食品、呕吐物、饮用水等样品进行常规致病菌检测。结果疫情历时5d,发病47例,均为学生。14例肛拭子标本,诺如病毒抗原阳性8例,阳性率53.33%。结论疫情为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