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997-2006年间收治的1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就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病人共行手术23次,全切10例,次全切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辅助传统放疗6例,辅助γ-刀治疗3例。15例原发病例中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76.75个月。发生颅内转移2例,发生神经系统外转移2例。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不同于脑膜瘤,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以发生神经轴和神经系统外转移,争取手术全切 剂量不少于50Gy的辅助放疗应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对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人需终生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颅外多器官转移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8a间的回访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及放射治疗效果及转移情况,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术前影像与脑膜瘤不易区别,导致误诊。术中见脑膜有明显侵犯,血供丰富。术后病理需免疫组化确诊。术后随访期内发生原位复发及颅内附近转移和颅外多发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发生颅外多发转移较为罕见,需与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术后应常规行放疗,复发时可再次放疗并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发生率较低,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0.29%~1%[1],但是由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具有侵袭性,有潜在的恶性趋势;具有远处转移的能力[2];同时由于血管外皮细胞瘤(HPC)血供极丰富,手术中出血凶猛,故对HPC术前诊断成为顺利手术切除肿瘤的关键,本文总结2005~2006年手术证实的颅内HPC 3例,并对颅内HPC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1年收治的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病人共行手术6次,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辅助^y刀治疗4例。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9个月,1例患者术后16个月原位复发,其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争取手术全切除肿瘤是治疗的关键,并且术后行剂量不高于50Gy的辅助放疗应作为常规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资料。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均行放疗。结果5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6例临床症状均改善。术后随访时间2~6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颅内原发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易误诊,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结果进行诊断,以手术为主,并辅助放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和CT、MRI表现,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临床上多以头痛等症状就诊.CT和MRI表现类似脑膜瘤,但前者多具有分叶征,血管流空显著,窄基底附着硬膜,肿瘤明显强化,没有硬膜强化(硬脑膜尾征),无颅骨增生和钙化.组织学上,肿瘤组织内血管丰富,可见典型"鹿角状"血管,血管周围为短梭形肿瘤性外皮细胞,瘤细胞异形,有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标记示瘤细胞Vim阳性,EMA、GFAP和S-100蛋白阴性.8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全切7例,近全切除1例.术后均行放疗.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预后不良,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7∶1,平均年龄46.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7.8%)及局部神经系统症状。术前所有病例均未确诊,术中冰冻切片获得倾向性诊断,细胞学及免疫组化确诊。所有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平均为5.6 cm。免疫组化CD34阳性率为88.9%,波形蛋白(Vim)除1例不确定外,余均为阳性,一半的病例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为阳性,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全切10例(55.6%),次全切8例(46.6%),12例(66.7%)术后1个月内辅以立体定向γ-刀放射治疗。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期为1.5~10年。至今12例原位复发,无远处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诊断相当困难,目前主要依赖病理学检查,治疗上应旨在手术全切,术后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进行重新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7例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1例部分切除。10例随访6个月至8年,5例复发,2例死亡。结论颅内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有不同于脑膜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易于复发,患者预后不良,放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MRI显示的瘤周水肿与Ki67因子表达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用抗Ki67抗体对2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组织标本和25例血管瘤型脑膜瘤标本进行标记并分析,对MRI图像上显示的瘤周水肿情况进行评分,对照做相关分析。结果29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Ki67均呈阳性表达,与对照组血管瘤型脑膜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肿瘤瘤周水肿MRI评分的增高,Ki67阳性表达水平也升高(P〈0.05)。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MRI表现瘤周水肿与肿瘤Ki67蛋白的表达程度相关,可做为临床分析肿瘤治疗和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病理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瘤临床较少见,症状多以头痛为主;MRI可见血管流空影;术后病理检查示CD34(+~+++),EMA(-),Vimentin(+),GFAP(-);需与脑膜瘤鉴别;术后需进行放疗。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完整切除肿瘤,于术后1~3个月进行放疗,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瘤容易误诊,需根据影像学资料和病史仔细诊断,最终由病理结果确诊,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是首选治疗手段;术后需随访观察肿瘤的复发或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临床病理确诊的25例颅内血管外皮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5例颅内血管外皮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手术与随访结果.结果 颅内血管外皮瘤以中年男性多见,头痛及视乳头水肿明显,病情进展迅速.病理上本组25例中13例于每5个高倍视野见2个以上核分裂像.9例有片状坏死或小灶性出血.复发率高达36%(全切率84%).结论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不常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与普通脑膜瘤不同的组织学与生物学行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肿瘤位于上矢状窦、枕窦旁10例,大脑半球凸面9例,小脑半球(小脑幕)3例,镰幕交界区2例,鞍区1例,左侧脑室1例。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视力受损、肢体乏力、癫痫发作、听力下降。26例患者行头颅CT,25例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1例表现为左侧额顶血肿;23例行头颅MRI检查,其中20例表现为均匀强化;10例病灶位于横窦或矢状窦的患者行头颅MRV检查,上矢状窦及横窦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术后病理均为血管外皮细胞瘤:免疫组化显示Vim均为阳性,EMA均为阴性。2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者20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常规50Gy剂量的放射治疗;随访2~4年,平均33.2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与肿瘤位置相关,肿瘤多起源于硬膜。病灶在CT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灶,强化MRI显示均匀强化,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术后辅助放疗有助于延缓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3.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外皮细胞瘤是一种软组织血管肿瘤,发生于颅内者较少见,以前将其归类于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但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它与脑膜瘤在组织学和生物学行为上均不相同,有较高的复发率,手术和放射治疗是主要处理方法,预后较脑膜瘤为差.本文参阅有关文献,就病理、电镜、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MHP)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HP术后原位复发及颅内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转移方式及治疗进展。结果该例患者行右额颞瓣开颅肿瘤切除术全切原发肿瘤,左侧原位复发肿瘤未处理,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MHP。结论MHP是颅内罕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容易复发和转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建立长期随访十分重要,而复发MHP的治疗仍是世界难点。  相似文献   

15.
颅内血管外皮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颅内血管外皮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作者对1980-2000年所收治的13例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加强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eyteoma,HPC)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我科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6例HPC。结果肿瘤全切5例,近全切1例。1例复发,5例生存至今。结论颅内HPC预后不良,易于复发,放疗可有延长生存期及延迟复发。  相似文献   

17.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与非恶性脑膜瘤的鉴别诊断,评估伽玛刀治疗复发性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疗效。方法本文回顾分析了本中心自2000年至2002年伽玛刀治疗的5例术后复发的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共7个瘤灶,平均体积3.2cm3,平均周边剂量12Gy,平均中心剂量27.5Gy。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9.8个月,从影像看,1个瘤灶消失,4个明显缩小,2个继续增大,肿瘤控制率71%。结论伽玛刀治疗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能起到良好的局部控制作用,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治疗后每隔半年随访一次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2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颅内及椎管内血管周细胞瘤患者各1例,其MRI表现均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术中见肿瘤外观呈灰红色,质地硬韧,边界尚清,血供丰富。术后病理诊断为血管周细胞瘤(WHOII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较罕见,需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其他肿瘤(如脑膜瘤)相鉴别,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易复发和转移,术后应行常规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曾称为“成血管性脑膜瘤”,血运丰富,生长迅速,术后易在局部、边缘或CNS 的远处转移。因手术难治愈,即使做了全切,也应建议术后放疗。然而不少患者肿瘤仍隐蔽,为控制孤立的复发或多灶性病变而接受多次手术。作者报告1990~1992年间,用r-刀治疗5例11个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均住家中,治疗时生活能自理(平均KP 评分为90)。每个患者曾至少接受过1次开颅术(1~6个肿瘤作1~3次手术),最终用放射外科治疗(3例)或在颅内不同部位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膜血管外皮细胞瘤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84-2005年收治的32例脑脊膜血管外皮瘤,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临床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本组男女之比1.4:1;术前仅3例影像学诊断血管外皮瘤,其余均诊断为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误诊率为92%。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27例影像学全切,4例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获得随访的29例患者1年肿瘤复发率57%,所有病例免疫组化病理结果显示vimentin 。结论脑脊膜的血管外皮瘤为起源于脑脊膜问叶组织、低度恶性的肿瘤,男性多见,术前易与脑膜瘤相混淆,免疫组化病理有特征性表现;该肿瘤易复发,手术力争全切是改善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不管术中是否全切肿瘤,术后都应辅助放射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