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DHA)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常规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将不同浓度DHA在不同时间内作用于人肝癌细胞株HepG2,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不同浓度DHA均可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长,并可诱导其发生凋亡,且呈一定的剂量-效应、时间-效应关系。结论 DHA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①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生物行为学影响;②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影响;②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研究不同浓度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早期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①健脾化瘀方有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同一时间不同浓度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P<0.01)。②健脾化瘀方高、中浓度(2、1mg/mL)作用HepG 2细胞40、60和120min时,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健脾化瘀方作用HepG 2细胞24h后,侵袭的细胞数减少(P<0.05)。③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作用48h后,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P<0.05)。结论:①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②健脾化瘀方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③健脾化瘀方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凝血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_2增殖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凝血酶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_2增殖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_2,MTT法观测不同浓度凝血酶在不同时间点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UENL法检测其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高浓度凝血酶对肝癌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当浓度大于100 U/ml作用时间在48 h后,其抑制率最高可达到(39.08±2.32)%,且不随浓度的提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浓度凝血酶能够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当浓度大于100 U/ml且作用时间大于48 h后,各组凋亡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浓度凝血酶能够明显抑制体外生长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_2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且存在一定时间(48 h内)及浓度(<100 U/m1)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三氧化二砷 (As2 O3 )在体外是否具有抗肝癌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As2 O3 处理Bel 740 2人肝癌细胞株及L 0 2正常人肝细胞株 ,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 (MTT法 )观察As2 O3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并用电镜、流式细胞仪、DNA电泳等检测方法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 :MTT法发现As2 O3 0 .5~ 2 .0mg·L-1的浓度均可显著抑制Bel 740 2人肝癌细胞株的生长 ,而对L 0 2正常人肝细胞株的抑制作用较弱。经As2 O3 作用后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均显示Bel 740 2细胞发生了显著的凋亡形态改变 ;提取细胞DNA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梯形条带 ;流式细胞仪分析可见有亚G1峰出现 ,凋亡率呈时间和剂量双重依赖性特点。结论 :As2 O3 在体外可显著抑制肝癌细胞株生长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①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生物行为学影响;②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影响;②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研究不同浓度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早期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①健脾化瘀方有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同一时间不同浓度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P〈0.01)。②健脾化瘀方高、中浓度(2、1mg/mL)作用HepG 2细胞40、60和120min时,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健脾化瘀方作用HepG 2细胞24h后,侵袭的细胞数减少(P〈0.05)。③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作用48h后,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P〈0.05)。结论:①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②健脾化瘀方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③健脾化瘀方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肿瘤药物奥沙利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QGY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奥沙利铂诱导HepG2、QGY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QGY作为研究对象,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奥沙利铂作用72h后,免疫细胞化学表明Bax表达增强,突变型P53蛋白(MTP53)、Bcl-2、Myc表达减弱,Fas表达无差异.结论奥沙利铂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与上调Bax蛋白表达及下调MTP53、Bcl-2、Myc蛋白表达有关,该药可能不是通过Fas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影响及三氧化二砷(As2O3)对其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epG2细胞,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As2O3对HepG2生存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s2O3对肝癌细胞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0.1~1.0 μmol/l三氧化二砷可以诱导HepG2细胞的分化,2.0~7.0 μmol/l三氧化二砷主要起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凋亡;三氧化二砷可以诱导肝癌细胞VEGFmRNA表达,其中在5.0 μmol/l最明显.结论:低剂量三氧化二砷可以诱导细胞的分化,高剂量则主要起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凋亡;三氧化二砷可诱导VEGFmRNA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浓度的传统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5-Fu)、羟基喜树碱(HCPT)作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于不同时间,用定性的方法观察有无细胞凋亡的产生,用定量的方法对两药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5-Fu,HCPT均能诱导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产生凋亡,两药物诱导人肝癌细胞产生的最高凋亡率的作用时间为48 h,最佳浓度为7.5 μg/mL,1 mg/mL,最高凋亡率分别为38.7%,42.6%.经统计学处理,两药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效果相当,而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的5-Fu,HCPT均可作为凋亡诱导剂用于临床肝癌治疗.  相似文献   

9.
粉防己碱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观察粉防己碱(Tetrandrine)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粉防己碱对肝癌的体外抗肿瘤效应。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粉防己碱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效应,利用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粉防己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粉防己碱对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MTT比色法、集落形成实验显示,粉防己碱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的特点,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琼脂糖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术表明,粉防己碱可诱导7402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粉防己碱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结论:粉防己碱对人肝癌7402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并可诱导细胞凋亡,其抗肿瘤效应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三氧化二砷抗肝癌血管新生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抗肝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透射电镜观察、免疫组化、鸡胚尿囊膜(CAM)血管形成实验等方法,观察As2O3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超微结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以及对CAM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As2O3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用药后诱导其出现了典型的细胞凋亡超微结构改变;As2O3对SMMC-7721细胞和ECV304细胞VEGF、EGFR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As2O3能抑制CAM血管形成。结论:As2O3注射液具有显著抗肝癌血管新生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调控肿瘤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和EGFR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与原发性肝癌患者各30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对超声检查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典型增强形态为病灶整体均匀增强,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的典型增强形态为病灶周边厚环状增强。两组患者的峰值增强强度和50%清除斜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能对结直肠癌肝转移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肝癌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经确诊的原发性肝癌25例,转移性肝癌15例均采取动脉灌注治疗,后行碘化油乳剂或悬混剂+明胶海绵栓塞。结果:1年的生存率48%,2年的生存率为38%,CR为55%,PR为38.2%,PD为6.8%,结论:肝癌的(TAI)+栓塞(TAE)治疗为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Bai X  Li SY  An P  Yu B  Cai H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28-213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和肝转移相关蛋白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等电聚焦/SDS聚丙烯酰胺双向凝胶电泳法,对比分析结直肠癌原发灶、癌旁肠黏膜和肝转移灶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经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点;采用细胞转染方法,将差异蛋白基因导入到结直肠癌细胞,观察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结果结直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与正常肠黏膜蛋白质组分在PH7.0—9.5范围内有明显差别。分析13个差异蛋白点,其中2个蛋白点在癌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下调,5个蛋白点在原发灶组织中表达上调,6个蛋白点在肝转移组织中表达上调。经质谱鉴定,碳酸酐酶Ⅱ(CAⅡ)在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磷酸甘油酸激酶Ⅰ、延胡索酸水合酶、醛缩酶A在原发灶中表达上调。精氨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3在肝转移灶中表达上调。将碳酸酐酶ⅡcDNA克隆转染HR-8348细胞后,癌细胞侵袭、趋化运动能力及耐药性均明显减弱。结论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蛋白质组表达有显著差异,碳酸酐酶Ⅱ表达下调和精氨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3增强表达可使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发生改变并促进肝转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肝转移MSCT三期增强扫描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及病灶转移灶分布情况。结果原发病灶位于左侧55例,右侧20例。癌肿位于升结肠9例,横结肠10例,降结肠9例,乙状结肠16例,直乙交界处5例,盲肠5例,直肠2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7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的患者有31例,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处的患者有17例。共发现了320个转移病灶;经MSCT诊断正确的病灶有279个,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7.19%。原发病灶有25例位于右侧,50例原发病灶位于左侧,左右结直肠癌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血清ALP、GGT、AFU、5'-NT联合检查诊断肝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的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组40例、转移性肝癌组30例、其它肝病组40例与、正常对照组40例血清标本中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和5'-核苷酸酶(5'-N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转移性肝癌组中血清酶测定结果显著高于其它肝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ALP、GGT、AFU、5'-NT诊断肝癌(包括原发与转移)的阳性率分别为92.2%、91.4%、80.0%、75.7%,与其它肝病组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GGT、AFU、5'-NT诊断肝癌的特异性分别为86.4%、82.5%、86.4%、87.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酶对肝癌起预警作用,有助于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潇  徐海帆 《医学综述》2009,15(23):3639-3642
肝纤维化(HF)是继发于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一种组织修复过程,以肝星形细胞(HSC)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为病理特征。HF是向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HF的早期治疗可以逆转或抑制其发展。因此,能否延缓、阻断或逆转HF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抗HF药物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水平,少数已深入到细胞内信息控制水平。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阶段已取得疗效,但抗HF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TV-HbC3对人肝癌Hep-3B细胞线粒体功能和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关系。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Hep-3B细胞感染BTV-HbC3在24,36,48 h的凋亡情况与其线粒体形态变化;噻唑蓝(MTT)法检测其线粒体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经Rh123/PI染色的BTV-HbC3诱导该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和Annexin V/PI染色的细胞凋亡率。结果:Hep-3B细胞感染病毒在24,36,48 h时可导致线粒体功能下降,同时使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结论:BTV-HbC3通过诱导凋亡来抑制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与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Fas、FasL表达、突变与肝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目的:探讨Fas、FasL系统表达、突变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CR-SSCP方法检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 Fas、FasL表达、突变。结果:在86例大肠癌原发灶、肝转移灶、癌旁肠粘膜、门静脉血淋巴细胞中Fas表达率分别为67.4%、63.2%,41.9%,87.2%。Fas突变率分别为50.0%。70.8%,25%,8.9%。在大肠癌栽⒃睢⒏巫圃钪校  相似文献   

19.
血清AFP、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移酶(GGT)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7例PHC患者血清AFP、GGT水平结合CT和肝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7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均为PHC.其中21例AFP和GGT正常的病人,CT检查为PHC17例(80.9%),34例AFP正常GGT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31例(91.2%),142例AFP和GGT同时升高的病人,CT检查为PHC131例(92.3%);CT检查为巨块型肝癌的163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7例;CT检查为结节型肝癌的20例中,经肝动脉造影检查为弥漫型有2例;163例CT检查为单一巨块型肝癌,经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癌肿周边子灶有41例。197例患者中,38例肝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动-静脉揍。结论对血清AFP和GGT的联合检测结合CT及肝动脉造影检查可明显提高PHC诊断率;肝动脉造影检查更能明确PHC的临床分型、肿瘤血供情况和是否存在早期肝内转移病灶,对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肝癌CT三期扫描与DSA图像对比,以及不同的影像表现对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指导.方法 入选15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03例,肝转移癌47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CT三期扫描和DSA造影图像.结果 部分小肝癌、转移癌在动脉期强化不明显,DSA能明确供瘤动脉且能看到肿瘤染色.肝转移癌亦为肝动脉供血.结论 强化不明显的肝癌,瘤体多为肝动脉的三级或四级分支供血.对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采取不同的栓塞方法,均能封闭瘘口且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