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检测不同牙周状态下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唾液酸酶在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Clustal W将PG0352编码的氨基酸与已知功能的氨基酸做同源比对,明确编码唾液酸酶的基因,选择不同牙周状态下的龈下菌斑样本104例,PCR检测唾液酸酶基因,RT-PCR法比较不同条件下唾液酸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同源比对结果显示PG0352含有3个唾液酸酶基因特有的功能基序.病变重部位、病变轻部位及健康部位P.gingivalis的检出率分别为85.70%、76.19%和40.00%,唾液酸酶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91.67%、87.5%和87.5%.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重部位唾液酸酶表达水平高于病变轻部位和健康部位(P<0.05).结论 PG0352编码唾液酸酶,P.gingivalis唾液酸酶的表达水平与牙周状态有关,推测P.gingiwlis唾液酸酶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致患者慢性牙周炎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行慢性牙周炎拔牙治疗的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牙周健康的128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PCR对两组牙龈卟啉单胞菌进行检测,于无菌条件下刮取超过1/3的牙周膜组织,部分细胞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ACTT33277进行感染,部分不进行感染处理。采用Western Blot对NLRP3蛋白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IL-18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为82.0%,显著高于对照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5 mm、6 mm、7 mm的探诊深度时,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进行人工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的NLRP3、IL-1β与IL-1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进行人工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可能导致慢性牙周炎,NLRP3、IL-1β与IL-18的高表达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的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Pg)检出率、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的含量,探讨其与慢性牙周炎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Pg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结果 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分别为40.6%、66.7%和87.2%,龈沟液中IL-1β含量分别为(13.08±6.7)、(38.25±18.5)、(45.25±21.3)pg/sample;IL-6含量分别为(14.16±7.6)、(40.25±20.8)、(46.30±19.4)pg/sample.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的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含量与轻度牙周炎患者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Pg检出率和龈沟液中IL-1β,IL-6的含量能够反映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Pg可能通过IL-1β、IL-6等炎性因子在慢性牙周炎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乳铁蛋白(LF)浓度,并探讨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基础治疗后及健康对照者各位点的龈沟液样本,用ELISA法检测各样本中LF的浓度.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牙周基础治疗可使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LF含量显著下降(P<0.05),治疗前后LF的浓度与牙龈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过程关系密切,龈沟液中的LF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对慢性牙周炎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患者龈沟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对有机酸浓度的影响,初步探讨有机酸在AgP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共20例AgP患者和14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每位研究对象每象限选一个位点采集龈沟液,分离上清液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仪检测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分离沉淀物采用PCR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并分析其电泳条带的灰度值作为该微生物的PCR产物量。结果:AgP组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牙龈卟啉单胞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和PCR产物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在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组中丁酸浓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2.87 (0.99, 4.36) mmol/L vs. 0.33 (0.00, 1.44) mmol/L,P<0.05],琥珀酸、乙酸、丙酸、丁酸和异戊酸浓度均与牙龈卟啉单胞菌产物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4,0.548,0.411,0.493,0.273,P<0.05)。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组中有机酸浓度均高于未检出组,琥珀酸1.67 (1.15, 2.11) mmol/L vs. 0.80 (0.48, 1.06) mmol/L,乙酸31.95 (23.77, 43.13) mmol/L vs. 12.51 (7.57, 15.69) mmol/L,丙酸11.86 (6.55, 14.98) mmol/L vs. 2.82 (1.71, 7.03) mmol/L,丁酸3.45 (2.41, 4.78) mmol/L vs. 0.54 (0.00, 1.56) mmol/L,异戊酸2.23 (1.05, 3.85) mmol/L vs. 0.62 (0.00, 2.33) mmol/L,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与齿垢密螺旋体产物量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443,0.702,0.625,0.557,P<0.05)。结论:AgP患者龈沟液中琥珀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产物量,可以作为判断AgP发生与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3种厌氧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并探讨唾液中3种微生物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结果:3种微生物在AgP组、CP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牙周炎组(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gP组100% vs 100%,CP组93.8% vs 93.8%,非牙周炎组为32% vs 48%。福赛坦氏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6% vs 88%,CP组97.9% vs 89.6%,非牙周炎组为32% vs 24%。齿垢密螺旋体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4% vs 86%,CP组89.6% vs 70.8%,非牙周炎组12% vs 16%。3种微生物在同一患者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唾液中存在3种微生物均与牙龈出血指数密切相关,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OR值高达13.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广泛存在于AgP和CP患者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唾液样本可以用于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法和PCR法对3种口腔常见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对口腔致病菌的检出的敏感性.方法选择高龋和广泛型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各40例,采用选择性培养基传统培养法和PCR法对菌斑样本进行检测,检测龋菌斑样本中的变异链球菌(S.mutans)和慢性牙周炎菌斑样本中的具梭核杆菌(F.nucleatum)和牙龈卟啉菌(P.ginginvalis).结果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S.mutans检出率67.5%,P.ginginvalis检出率30%,F.nucleatum检出率70%.采用PCR方法,S.mutans检出率92.5%,P.ginginvalis检出率90%,F.nucleatum检出率80%.除了F.nucleatum外,其余两种细菌的两种方法检出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PCR方法检测口腔常见微生物的敏感性高于传统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颊黏膜中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进行检测,探讨其可能致病位点基因型.方法 分别选取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DMCP组)、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和健康对照组(H组)各50例.采集颊拭子,进行牙周检查,对比牙周状况.从样本中提取DNA,RAGE PCR产物检测,PCR质量控制,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产物,确定可能的基因型.结果 RAGE基因中-429T/C位点和2184A/G位点在DMCP组、CP组和H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704G/T位点GG基因型在DMCP组和CP组的表达要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GE基因中内含子区域1704G/T位点GG基因型在DMCP组和CP组中出现频率高.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和单纯慢性牙周炎可能与1704G/T位点GG基因型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炎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患者NLRP3炎症小体与炎症反应及焦亡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3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按照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牙周健康指标、牙周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 mRNA和GSDMD-N蛋白表达水平,以及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阳性组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附着丧失(AL)、牙周袋深度(PD)、牙周组织NLRP3、ASC、Caspase-1 mRNA、GSDMD-N蛋白,以及龈沟液IL-1β、IL-18、TNF-α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0.05)。NLRP3、ASC、Caspase-1 mRNA表达水平与PLI、GI、AL、PD、GSDMD-N蛋白、IL-1β、IL-18、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加重病情、炎症反应及细胞焦亡,其作用可能与激活NLRP3炎症小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健康牙龈和牙周病变位点龈沟液(GCF)中骨桥蛋白(OPN)的水平,分析OPN在牙周病病变中的变化及其与主要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对健康人及牙周病患者龈沟液中OPN的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从健康牙龈、慢性龈缘炎至慢性牙周炎位点GCF中OPN总量逐渐升高(P<0.05).OPN总量与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呈正相关.结论 GCF中OPN水平变化与牙周病病变发展密切相关,GCF中OPN的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牙周病牙周组织炎症与破坏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Fimbrilline(fimA)基因分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高原人群(海拔3700m,高原组)和平原人群(海拔400 m,平原组)各8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16S rRNA PCR法分别检测高原和平原组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P.gingivalis,应用fimA基因引物特异性的PCR方法对P.gingivalis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高原组检测出P.gingivalis 77例,平原组检测出70例,高原组检出率高于平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牙周炎P.gingivalis各fimA基因型总检出率:Ⅰ型27例(35.1%),Ⅰb型24例(31.2%),Ⅱ型66例(85.7%),Ⅲ型10例(13.0%),Ⅳ型16例(20.8%),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原组样本中,Ⅰ型13例(18.6%),Ⅰb型21例(30.0%),Ⅱ型39例(55.7%),Ⅲ型8例(11.4%),Ⅳ型19例(27.1%),V型未检出,其中,ⅡfimA型的检出率最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平原组ⅡfimA型基因的检出率比较,高原组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 高原组龈下菌斑中P.gingivalis的fimA基因型以Ⅱ型为主,且检出率高于平原组,但同时存在多态性,可能与高原地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疗效及对龈沟液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74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龈上洁治术和龈下刮治术等基础治疗.观察组牙周袋内放置米诺环素软膏,对照组牙周袋内放置2%碘甘油,每周放置1次,连用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中hs-CRP水平的变化,并比较牙周袋深度(PD)和牙龈指数(GI)的变化.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龈沟液中hs-CRP水平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GI和PD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米诺环素软膏治疗慢性牙周炎具有较好效果,能降低龈沟液中hs-CRP水平,减少牙周袋深度,降低牙龈指数,从而消除牙周慢性炎症.  相似文献   

13.
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之一,不仅严重损害口腔健康,还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对牙周炎发病机制的研究,如今集中在口腔微生物稳态及其与免疫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上。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拥有一种特殊的血红素结合蛋白HmuY,其能结合血红素为细菌提供必需的营养,还能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在宿主体内的生长增殖、侵袭致病有着重要作用,是潜在的毒力因子。目前,针对HmuY的研究局限于其引发的宿主免疫反应,而对其是否通过其他方式如影响牙周骨组织代谢等参与牙周炎发病尚无定论。本综述跟进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HmuY蛋白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其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为深入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在慢性牙周炎病变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10例为观察组,共28颗第一磨牙,分别在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基础治疗后1个月、2个月采集龈沟液样本并记录牙周临床指标,采用CTX ELISA试剂盒测定龈沟液中CTX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10例20颗牙)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2个月观察组牙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牙周探诊深度(PD)、牙周附着水平(AL)及牙齿松动度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前观察组龈沟液中的CTX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2个月CTX水平显著下降(P<0.05)。慢性牙周炎龈沟液中的CTX水平与PLI、GI、PD、AL、牙齿松动度呈正相关。结论 CTX有可能作为反映牙周状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27-231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β-catenin,MMP-8表达情况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病情程度分为中度牙周炎(MCP,n=23)和重度牙周炎(SCP,n=27),另选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龈沟液中MMP-8水平、RT-qPCR法检测各组龈沟液和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 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蛋白表达水平、免疫共沉淀法测定SCP组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的相互作用。结果:MCP和SCP组龈沟液中MMP-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SCP组MMP-8水平明显高于MCP组(P<0.05),龈沟液中MMP-8水平与CAL呈正相关;MCP和SCP组龈沟液和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SCP组β-catenin和MMP-8 mRNA水平明显高于MCP组(P<0.05),β-catenin和MMP-8 mRNA水平与CAL呈正相关;MCP和SCP组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SCP组β-catenin和MMP-8蛋白水平明显高于MCP组(P<0.05),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蛋白水平与CAL呈正相关;龈沟液和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和牙龈组织中β-catenin和MMP-8的表达水平可反映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可为牙周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根管内口腔常见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方法 收集因牙周损害导致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30例(实验组),开髓揭顶冲洗后用纸尖采集根管内组织,抽提DNA;以5例因正畸拔除的健康前磨牙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二步PCR技术对可疑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包括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福赛类杆菌(T.forsythensis)、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中间普氏菌(P.intermedia)、牙密螺旋体(T.denticola)和牙髓感染相关微生物牙髓卟啉单胞菌(P.endodontalis).结果 实验组患牙根管内组织样本中有13个样本存在目标微生物感染,总检出率为43.3%;其中检出T.forsythesis感染6例(20.0%).P,intermedia感染5例(17.0%),P.gingivalis感染4例(13.0%),P.endodontalis感染4例(13.0%),F.nucleatum感染1例(3.0%),所有样本中均未检出F.denticola.阴性对照组牙根管内组织样本中目标微生物检出率为零.结论 牙周源性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以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我国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0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P.gingivalis 16S rRNA和5种五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PCR法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P.gingivalis的分布;记录取样牙六个位点(近颊、颊正中、远颊、近舌、舌正中、远舌)的牙周临床指标,包括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结果16S rRNAPCR,P.gingivalis检出率为88.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65.1%),ⅡfimA的总检出率最高为43.8%,其次为Ⅳ fimA,检出率为40.4%;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在轻中度和重度牙周组的检出率均最高。结论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是我国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优势菌株,表明Ⅱfima型和ⅣfimA型P.gingivalis与我国人群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取细菌基因组DNA的方法。方法:采用UNIQ-10柱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法和Chelex-100法获取患者龈下菌斑DNA,比较作为PCR扩增模板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位点的检出率差异,并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试剂盒法与Chelex-100法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感染位点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elex-100法提取DNA更简单、快速。结论:Chelex-100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适用于对大样本牙周炎患者作细菌学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 rRNA 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 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 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牙龈组织中IL-8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者龈沟液(GCF)及血清中的IL-8含量,并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分析IL-8的检出率及IL-8分泌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牙周炎患者GCF中IL-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GCF中的含量(P<0.01)及牙周炎患者血清中的含量(P<0.01);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IL-8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对照者,IL-8阳性细胞分布于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结论 IL-8主要来源于牙龈组织局部,IL-8参与了牙周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