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应用胆酸(cholylglycine)缩写C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antigen)缩写为HBsAg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ien)缩写AFP——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525例正常人进行测定,并作SGPT对照。分为正常组和曾患肝脏疾病组。测得正常组CG(X±SD)为180±107μg/dl(范围13~305μg/dl,n=399); HBsAg阳性率为20.8%。曾患病组CG值为249±138μg/dl(范围52~2623μg/dl,n=126),HBsAg阳性率为34.9%。所有受测者SGPT均正常。结果表明CG-RIA配合HBsAg检查能提高对肝功能、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的评价水平。提示南昌地区的HBsAg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得65例健康人血清载脂蛋白 A_1(APOA_1)为1.149±0.138g/L(114.9±13.8mg/dl),其中男性(39人)1.177±0.136g/L(117.7±13.6mg/dl),女性(26人)1.123±0.139g/L(112.3±13.9mg/dl);血清载脂蛋白 B_(100)(APOB_(100))为0.898±0.158g/L(89.8±15.8mg/dl),其中男性(39人)0.883±0.14g/L(88.3±14mg/dl),女女性(26人)0.919±0.179g/L(91.9±17.9mg/dl)。对203例 APOA_1及 B_(100)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作对比测定,其中158例冠心病患者 A_1及 B_(100)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A_1∶B_(100)=0.78∶1,该比值可作为冠心病辅助诊断和观察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孕期孕妇餐后2 h血清甘胆酸水平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来湖州市妇幼保健医院就诊的中孕期孕妇2272例,抽取其空腹血液和餐后2 h血液,检测其血清甘胆酸的水平,并对这些孕妇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2272例孕妇随妊娠发展到晚期妊娠后发现9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内胆汁淤积症,回顾分析发现,这94例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在中孕期的餐后2 h血清甘胆酸水平为(156.09±33.37)μg/dl,显著高于空腹血清甘胆酸水平(102.57±27.22)μg/dl(P<0.05);而其余2178例正常孕妇在中孕期的餐后2 h血清甘胆酸水平为(101.71±29.64)μg/dl,与同一天空腹血清甘胆酸水平的(97.85±24.58)μg/d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中期孕妇餐后2 h血清甘胆酸水平检测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在其未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前作出诊断,使临床提前对肝内胆汁淤积症加以防范,进而降低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以及宫内窘迫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消息:肺癌患者的血清铜/锌(Cu/Za)比明显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如治疗前肺癌患者血清Cu/Zn比为2.25以上,肿瘤不能切除的可能性很大,能存活24个月者不超过5%。肺癌患者的平均血清锌值(62.7ug/dl)较健康者(73.3ug/dl)及良性肺病患者(69.9ug/dl)明显下降。TNM分类的肺癌患者,血清锌浓度在第Ⅲ期平均为60ug/dl,Ⅱ期和Ⅰ期平均为66.7ug/dl。肺癌患者的平均血铜值(140.1ug/dl)较健康暂(100.0ug/dl)及良性肺病患者(112.5ug/dl)明显升高。Ⅲ期患者血清铜平均值为150.3ug/dl,而Ⅰ期和Ⅱ期患者则为125.0ug/dl。  相似文献   

5.
以放免法测定血清甘胆酸,与正常人和肝胆疾病患者的肝功能和常规肝功能比较其诊断价值,发现血清甘胆酸测定是一项敏感的肝功能指标。急性肝炎恢复期,部份病人GPT降至正常,但血清甘胆酸仍高于正常。对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的肝功能检测优于其他肝功能检查,肝内、外阻塞的病例,其血清甘胆酸含量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甘胆酸是人体的主要胆质酸之一 ,由胆内合成并储存于胆。当肝细胞受损伤或胆汁淤滞时 ,可引起肝胆酸代谢和循环紊乱 ,使血清中肝胆酸含量增高。透明质酸主要由肝内皮细胞摄取分解 ,少量小分子经肾小球滤过。当肝、肾功能受损时 ,血清中透明质酸升高 ,且随病变加剧升高的幅度增大。选择疾病组 160例及正常人群 50例作对照 ,测定血清中甘胆酸、透明质酸含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疾病组 :确诊肝癌 4 0例 ,肝硬化 4 0例 ,迁肝4 0例 ,无黄疸胆囊炎 4 0例 ,共计 160例。正常对照组 :健康体检正常人员 ,男 2 6例 ,女 2 4例 ,年龄 2 0…  相似文献   

7.
总胆汁酸对肝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对各种肝脏疾患的诊断价值,将研究对象按临床诊断分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胆汁淤积组、随访观察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TBA浓度。结果显示,对照组(±s,μmol/L)为4.00±2.65,急性肝炎组83.26±43.79,慢性活动性肝炎组23.94±6.16,肝硬化组42.13±22.42,转移癌组27.18±10.68,梗阻性黄疸组218.16±91.55,以上各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慢性迁延性肝炎组和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为7.5±1.99和9.8±2.69,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TBA对急性肝脏疾患的诊断较为特异,特别对阻塞性黄疸病人,TBA的变化是反映肝脏损伤的更灵敏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153例病毒性肝病患进行空腹血清甘胆酸(SCG)动态检测,并与同期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平行检测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重型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SCG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和慢性迁延型肝炎(P<0.05);肝病活动期SCG水平与ALT呈正相关(P<0.001);重型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SCG>30mg/L并持续>4周均预后不良。提示SCG动态观察对肝病预后的判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疗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急性肾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患儿尿素氮由(40.65±4.47)mmol/L改善至(6.56±2.05)mmol/L;血肌酐由(142.21±6.23)umol/L改善至(105.32±3.29)umol/L;血尿酸由(221.24±6.35)umol/L改善至(206.35±3.28)umol/L;钙离子水平由(1.10±0.12)mmol/L升高至(1.16±0.11)mmol/L;总胆红素由(9.40±2.13)umol/L改善至(5.87±1.12)umol/L;甲氨蝶呤含量由(124.43±8.23)umol/L改善至(6.75±1.32)umol/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儿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总蛋白、白蛋白、钠离子、钾离子、pH值等临床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 将血液透析疗法应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急性肾损伤患儿治疗中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儿肾功能,并有效清除体内甲氨蝶呤。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在我院经B超检查72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发现其中26例合并急性胆囊炎。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6例均为住院病人,按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病毒性旰炎。男23例,女3例,年龄20~65岁,平均42.5岁。HBsAg阳性12例,阴性14例;胆红素21~171umol/L 24例,>171umol/L 2例;ALT 78~120u 5例,>150u21例,A/G 26例均正常;WBC>10×10~9/L 4例。经B超检查,26例胆囊壁均增厚毛糙,边缘模糊不清,出院前进行复查胆囊声像图均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激素和甘胆酸、透明质酸在肝病中的诊断、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 155例肝病患者和 52例健康者甲状腺激素和甘胆酸、透明质酸含量水平 ,所获数据经方差分析和t检验处理。结果 各种肝病时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降低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 .0 5) ,而甘胆酸和透明质酸则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 .0 1)。结论 血清甲状腺激素和甘胆酸、透明质酸测定可作为各类肝病的诊断、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空腹血清甘胆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23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人,105例乙肝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以及9例单项GPT升市制 非肝炎者进行了空腹血清甘胆酸(GC)含量测定。发现GC的增高和降低,有助于肝炎予后的估价;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GC增高,提示肝细胞功能存在损害;无明显原因的单项GPT升高者测定GC含量,可作为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30例常规肝功能试验正常的老年人空腹血清甘胆酸浓度,并与20例38岁以下常规肝功能试验正常、血清HBsAg、HBcAb阴性的健康献血人员空腹血清甘胆酸浓度作了比较,探讨了两项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的血清甘胆酸分布图中可见部分超出了正常范围。本文认为,甘胆酸代谢虽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对于怀疑肝病,而一般生化检验正常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比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血清甘胆酸测定对肝硬化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甘胆酸含量测定。经一年随访,探讨SCGA含量对肝硬化预后的意义。随访期间118例中37例死亡。SCGA浓度与肝硬化病死率的关系比肝性脑病、腹水、营养状态及胆红素。白蛋白和γ-球蛋白更为密切。对病死率的预测,经Logistic回归分析,SCGA为最理想的预后指标。SCGA含量测定对肝硬化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甘氨胆酸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可行性,建立细菌内毒素限量检查的方法。方法:参照《中国
药典》2010 年版附录Ⅺ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 甘氨胆酸在0.312mg /mL 及其以下浓度时对鲎试剂凝集反
应无增强或抑制作用,Es /Et 均在0.5~ 2.0范围之内,确定无干扰。结论:甘氨胆酸可用各种灵敏度的鲎试剂进行
细菌内毒素检查,该品种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行。  相似文献   

16.
王国华  许法根 《现代医学》1989,17(5):260-262
本文对58例肝硬化患者在 Child 分级下进行空腹及餐后血清甘胆酸(SCG)值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按 Child分级的 A、B、C 三组空腹及餐后 SCG 较正常对照组(77人)均显著升高(P<0.01),并且 SCG 值随着 Child 分级的增高而上升(P<0.01)。空腹及餐后 SCG 值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01),与血清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肝硬化患者测定空腹及餐后 SCG 值对 Child 分级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可作为 Child 分级的一个补充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透明质酸(HA)对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64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A水平,其中66例慢性肝病患者做肝穿刺活检,活检同时测定血清HA。比较各组肝炎之间HA差异、各组治疗前后HA变化及HA与肝组织分级、分期相对照。结果:血清HA水平随着肝纤维化发展而升高,在肝硬化组最高,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HA与肝内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和062(P<005)。以血清HA大于正常组HAx+2s(HA>130ng/L)为判断肝纤维化标准,与病理诊断相比较,则HA对肝纤维化诊断的敏感性为450%,特异性为846%。结论:HA对肝纤维化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由于HA与肝内炎症、坏死亦有关,故对于静止期肝炎来说,HA明显升高对肝纤维化的存在有提示意义,诊断价值也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