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胃肠同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主受纳,肠主传化。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故“降”是胃肠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一旦邪气犯胃,气失通降,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湿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病因引起的种种胃肠疾患。此乃正邪交击,气机壅滞之实滞;若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于中,则属于虚中挟滞。所以胃肠病不论寒热虚实,“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点。治疗虽有温清补泻之分,但多以开其壅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一个“通”字。胃气得通,浊邪得降,则清气自升,脾胃将养,此即所谓“以…  相似文献   

2.
朱铁珍  赵力维 《当代医学》2009,15(30):163-163
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活动是脏腑间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复杂的生理活动的结果。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生理功能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作用是传导化物,即“实而不能满,泻而不能藏。”六腑气化宜动不宜滞,功在走而不守,以通为用。临床中本着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对中风病人采用通腑功下法,以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中风病人。  相似文献   

3.
胃腑居于中州,为传化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上自胃脘,下至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如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皆胃气之所行也”,“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通不降亦病矣”(华岫云《临证指南医案》)。贲门、幽门、回盲瓣等的运动,具有类似“单向阀”的功能,由上而下的胃肠蠕动以及食物下行而不上逆,均为胃气通降的具体生理表现。  相似文献   

4.
李培生先生,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治疗重在实效,辨证灵活,见解独到。笔者侍诊李老左右数年,蒙受教诲,对先生之经验所知者百不逮一.兹将其教言整理如下。1胃院痛病机突出一个滞字 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这。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叶天士认为,“牌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人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雍滞成病。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的特征,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奏纳食传导之功。 胃为空囊,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胃主纳,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洁、饥饱失常、寒热失调,或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导致邪气犯胃,  相似文献   

6.
胃脘痛的病机特点与治疗思路张小龙(常熟市中医院215500)关键词胃脘痛,病机,治疗方法1“降”是胃的生理特点关键胃为水谷之府,“六腑者传化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这,故和降是胃的生理特点关键所在,古人曰:“脾宜升则健,...  相似文献   

7.
1 胃腑以通为用 ,以降为顺 ,治当理气通降胃为六腑之一 ,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腑宜空 ,胃气宜降。因各种原因导致胃腑壅滞、胃气失降上逆 ,均可致胃脘部饱满、不思饮食、嗳气、呃逆、恶心欲吐、大便不通等。中医认为此属胃气当降不降 ,浊气与秽浊之物返逆所致。《医学传真·心腹痛》 :“夫通则不痛 ,理也。但通之之法 ,各有不同 ,调气以和血 ,调血以和气 ,通也 ;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 ,亦通也 ;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 ,……若必以泻下为通 ,则妄矣”。故治疗宜通降胃气 ,疏其壅塞 ,消其郁滞 ,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 ,导引…  相似文献   

8.
五脏为藏精之脏,但有以通为用之特性,其通主要表现为气机的升降出入和谐有序,血清精的畅通无阻,脏气通达,人即安和,分别从心,肝,脾,肺,肾各脏的生理,病理讨论了五脏以通为用的机理,提出了治五脏之疾,应以通为要务。  相似文献   

9.
由于五脏功能具有“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的特点,医者多从其说,注重用补法、涩法,作者提出五脏以通为用,以通为治的观点,以纠过补、过涩之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络以通为用”理论,总结刺络放血从络治虚的理论基础,为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拓展思路。[方法]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及临床观察,从“络以通为用”理论出发,探讨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及虚证的治疗,并浅析刺络放血从络治虚的理论基础。[结果] 《黄帝内经》及张从正、李东垣、杨继洲、傅青主等医家的著作中均有刺络放血用于治疗虚证的记载,但对其作用机制的探讨尚不充分。叶天士在《黄帝内经》“以通为用”理论和通络法的基础上,提出“络以通为用”。从“络以通为用”的角度分析,刺络放血有“以通为补”之效,临床疾病多正虚与邪实并存,虚证可“以通为补”,从络论治。刺络放血治虚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以清为通平寒热、以消为通理气血、以和为通调阴阳三方面。[结论] 刺络放血治虚的机制根本在于“通”,具体可从寒热、气血、阴阳论,络脉理论对其临床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用药,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突出.中医学认为不良反应普遍存在,合理配伍用药则能减毒增效,"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是对六腑生理特点的凝练,"通"与"降"是六腑生理机能的核心,通降失司是甲氨蝶呤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核心."脾"与"胃","肺"与"大肠","肝"与"胆"相互关系失调是通降失司的具体病机...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饮食不节、情志失畅或外邪等致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失于运化,形成痰、湿、瘀、热、毒等蕴结中焦,而致诸症杂生。其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分为气虚、阴虚、阳虚,标实则包含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热郁等,治当补通结合。“以通为补”理论深刻认识到了胃腑通畅的重要性,强调以通运胃腑来实现补益的目的。陈伟教授运用该法辨证施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颇具疗效。  相似文献   

13.
二、腑病的辨证此所谓“腑”,是指传化之腑,也即六腑。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饮食水谷,具有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腑病有时也与脏病相兼出现,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但其中有孰为主次的区别,凡以腑病为主者,均在本节介绍。  相似文献   

14.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胃痞壅滞,主用通降,慎用开破 胃痞是指胃脘部痞塞满闷、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的一种病证,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若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均可直接影响气机的通畅,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木郁不能疏土,可致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痞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脾胃不和,则木可侮之,使气机乖常而生痞满.  相似文献   

16.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茜 《医学争鸣》2005,26(7):598-598
0引言胃炎多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湿易伤脾,热易损胃,而脾胃同居中焦,易同时受湿热所侵.又因"胃为之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之使"主转谷化精,故脾胃化纳相助共同完成纳谷转精的功能,当外感六淫、饮食不慎或情志不舒,皆可致胃壅脾滞,在疾病早期胃阳尚旺或邪气较甚时,胃壅邪从热化,脾滞邪从湿化,湿热蕴结脾胃,气机壅滞,升降失职,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半夏泻心汤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使寒热得解,升降复常,则诸证自愈.  相似文献   

17.
"以通为补"属于中医治则治法范畴,是指在某种或某类疾病治疗中采用祛邪、攻下等"通"法,最终达到补益或使脏腑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补"的作用。"以通为补"学术思想自古而有之,至今对于指导临床治疗仍有重大意义,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谱的变化,"以通为补"学术思想更是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文章拟通过对"以通为补"学术思想的含义辨析、临床应用范例解析及使用注意三方面,具体阐述"以通为补"学术思想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胃属六腑 ,以传化饮食物为其生理特点 ,故有实而不能满 ,以降为顺 ,以通为用之说。本文通过对其生理功能的分析 ,归纳出理气通降、平肝降逆、化痰降浊等降逆治胃十二法 ,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嘈杂、嗳气、纳呆、舌质多见暗红,其病缠绵难愈。胃黏膜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喜通利而恶壅滞,宜通降则和,不通则痛。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则,以调气和胃,清热解毒,化瘀通滞,健脾开胃为主要治则,对“证”与“病”都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盛国荣教授临症五十余年,擅治疑难疾患,而对于慢性病症的治疗深有研究,远近求医、通函问病者,应接不暇。本文介绍盛老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盛老认为“百病皆生于气”,尤其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乃人身升降之枢纽,为仓廪之官,主纳食消谷。盖胃禀冲和之气,稍有偏胜,每易成病,古人有“六腑以通为用”之说,治疗胃脘痛则以“通则不痛”而立论。盛老尝云:“通之之法……虚者补之,寒者温之,气陷者升之,气郁者舒之,火热者清之,湿阻者化之,食滞者导之,痰凝者开之,血淤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