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分别经股静脉-岩下窦、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直接开放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可控微弹簧圈和ONXY胶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7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临床症状消失。1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翼丛引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术后行压颈治疗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头痛伴呕吐及外展神经麻痹,1周后缓解。5例患者术后随访3~26个月症状未见复发,其中4例均于术后3月复查DSA未见异常,1例残留瘘口的患者术后6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残留瘘口消失。结论经静脉入路栓塞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均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填塞病变侧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11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4例。结果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14例,残留少量眼上静脉引流1例(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显示残留瘘口消失)。术后眼部症状加重1例,经对症治疗术后6d症状逐渐改善;展神经麻痹1例,自行恢复。随访3~2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Onyx经静脉入路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疗效。方法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各种弹簧圈如GDC、EDC、Matrix、FreeCoil和丝线等多种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对18例、21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6例治疗后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无静脉引流;2例虽将海绵窦瘘口密实填塞,但仍有低流量翼丛引流,术后临床症状减轻,压颈1周后症状消失。栓塞术后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呕吐。2例术前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病人,栓塞治疗后其他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未恢复。1例栓塞术后出现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后自行恢复。有7例为外伤性,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经弹簧圈治疗未成功。有11例为自发性,除3例岩下窦引流不明显,经硬导丝努力打通该通路,余者岩下窦均引流明显,导丝较易通过。随访3个月至24个月,6例病人术后3个月回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复发;余者因术后无症状未回医院复查。结论经岩下窦静脉入路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外伤性CCF,为经动脉入路失败后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于自发性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4.
研究背景采取单纯微弹簧圈栓塞供血动脉姑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在栓塞血管巢近端供血动脉后,可出现新的供血动脉并可能改变静脉引流途径,从而增加颅内出血风险。闭塞引流静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经静脉途径闭塞引流静脉成功率较高,本研究尝试经静脉入路注射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并探讨其疗效。方法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1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海绵窦区8例、横窦乙状窦区4例),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即刻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瘘口完全闭塞者11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者1例。随访3个月至3年,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11例、明显缓解者1例。结论应用液体栓塞剂Onyx结合微弹簧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2例.11例患者术后眼球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4年,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缓解10例. 结论 经眼上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对部分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介入治疗的21例海绵窦区硬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股静脉-岩下窦途径16例,经颈外动脉入路4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1例;采用弹簧圈联合Onyx-18胶栓塞17例,单纯应用弹簧圈1例,单用Onyx-18胶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8例,次全闭塞3例。术后随访3~12个月,临床治愈17例,好转4例。15例复查造影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根据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瘘血管构筑特征,采用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静脉途径栓塞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其中海绵窦区22例,侧窦区10例,通过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示瘘口完全闭塞19例,瘘口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13例。9例患者术后眼球突出、结膜水肿一过性加重。随访3月~2年,临床症状消失21例,症状明显缓解11例。结论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8.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症状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分析收治的16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6例患者眼部充血表现(或合并突眼)13例,单纯突眼1例,颞部杂音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6例单纯南动脉途径应用NBCA进行栓塞,术后瘘口即刻闭塞3例;1例有瘘口残留,随访2个月后症状完全消失;另外2例瘘口残留,但症状明显好转.8例进行了单纯静脉入路栓塞,其中2例应用ONYX和弹簧圈进行栓塞,完全闭塞瘘口;2例分别合并有术后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前者术后1个月好转;5例单纯进行了ONYX栓塞:1例由动静脉联合入路进行栓塞,瘘口完全闭塞,1例因瘘口细小进行了颈动脉压迫并观察随访,术后2个月瘘口更加细小,术后3例患者出现眼部并发症,1例为动眼神经麻痹,1个月后好转,1例为复视并外展神经麻痹,1例为结膜充血,眼球疼痛不适,后好转.结论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经动脉入路栓塞,瘘口闭塞率低于静脉入路,但术后眼部并发症发生率亦低,静脉入路瘘口闭塞率高,但应注意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不同入路应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DSA证实为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中,15例经岩下窦入路栓塞,2例经面静脉或颞浅静脉一眼静脉人路栓塞,4例经动脉入路栓塞;单纯使用Onyx栓塞11例,单纯用弹簧圈栓塞3例,用弹簧圈联合Onyx栓塞7例,其中2例注入Onyx过程中使用封堵球囊保护颈内动脉。结果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7例,大部分闭塞4例。栓塞术后所有颅内杂音均消失。术后出现同侧眼睑下垂加重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3月后均改善。16例患者随访3~62个月,平均随访28个月;6例经DSA随访未见复发,10例电话或门诊随访症状改善。结论使用Onyx、弹簧圈或二者联合进行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静脉入路为首选,必要时可使用封堵球囊保护供血动脉,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横窦-乙状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经静脉入路到达患侧的横窦-乙状窦,用微弹簧圈填塞病变静脉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经静脉入路治疗横窦-乙状窦区DAVF共16例。病变累及横窦-乙状窦交界处者11例、横窦者3例、乙状窦者2例。根据Cognard分类,IIa型3例,IIb型1例,IIa b型12例。单纯应用静脉入路7例,经静脉入路前先采用经动脉途径栓塞者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后再经动脉途径栓塞者1例。瘘口完全闭塞13例,瘘口残留3例,但瘘口流量已减少95%以上。15例(94%)在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栓塞后出现颅内出血死亡,未见其他并发症。随访4~23个月,临床症状无复发。11例行造影复查:3例残留瘘口者2例消失,1例曾行3次造影复查瘘无明显变化,由于无临床症状,未再行栓塞治疗;另外8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适当选择的横窦-乙状窦区DAVF病例,经静脉入路闭塞病变静脉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填塞海绵窦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有效性。方法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患侧海绵窦,用GDC或EDC,游离弹簧圈,真丝线段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面静脉插管困难者,在下颌角附近切开皮肤显露面静脉,直视下穿刺面静脉放置相应导管,再经眼上静脉到达患侧海绵窦并将其填塞。结果经面静脉-跟上静脉入路对14例,16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5例为外伤性、直接CCF(A型),经动脉途径球囊栓塞后复发,或微弹簧圈栓塞未能成功,或经岩下窦入路未能成功,9例为自发性、间接CCF(D型8例,C型1例)。13例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途径,1例通过直视下面静脉穿刺。11例栓塞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瘘消失,2例残留低流量的岩下窦引流,另有1例在微导管进入面静脉后,而静脉痉挛闭塞,未能继续进行栓塞治疗,造影仍见瘘存在,但眼静脉出现明显的造影剂滞留。1例A型CCF在球囊栓塞后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后亦无改善。因面静脉痉挛闭塞未能栓塞成功者,于术后即感眼部症状加重,但第2天感症状缓解,术后第21天症状明显改善,造影检查发现瘘门已经消失,术后1个月病人眼部症状完全消失。其他病例在栓塞术后眼部症状明显改善,最后消失。随访3个月至21个月未见复发。2例残留瘘口者,1例于3个月和12个月进行2次造影复查,另1例于3个月造影复查,瘘的流量均无明显变化,因无临床症状未再进行治疗。其他病例未进行造影复查。结论经面静脉-眼上静脉栓塞治疗CCF安全有效,对于A型CCF,可作为经动脉途径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而对于B、C、D型CCF,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的岩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CSDA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未显影的岩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5例插管成功并达到完全致密栓塞;2例导管虽插入海绵窦,但海绵窦分隔致导管位置与瘘口不相通,而改行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行栓塞治疗。7例病人均治愈,随访5~20个月,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是CSDAF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即使岩下窦未显影,也有相当部分病人可插管和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栓塞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5例,次全闭塞3例。4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入路Onyx联合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1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经动脉途径,采用真丝线段或真丝线段加NBCA胶栓塞治疗。其中3例同时经静脉途径采用微弹簧圈(GDC、MDS和游离弹簧圈)或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海绵窦结果本组。11例中有10例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其中8例解剖治愈(瘘口消失);1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双侧CSDAVF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14侧CSDAVF中,完全栓塞13侧,次全栓塞1侧。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加重1例,外展神经麻痹加重1例。术后随访6个月,14侧瘘口均未显影,1例动眼神经麻痹基本恢复,1例外展神经麻痹部分恢复。结论 经岩下窦入路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双侧CSDAVF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单侧更常见;有效使用弹簧圈及Onyx胶对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动静脉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及栓塞技术要点。方法 对我院1995至2001年收治的125例外伤性脑动静脉瘘中层得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其中颈动脉海绵窦瘘(CCF)98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27例,CCF患经股动脉入路以球囊栓塞瘘口93例,经股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4例,经眼上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1例;27例DAVF,单纯压迫颈动脉法治疗3例,栓塞治疗24例,24例中,可脱性球囊栓塞脑膜中动脉2例,经动脉途径用聚醋酸乙烯酯(PV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及冻干硬膜等微粒栓塞21例次,弹簧圈栓塞4例次;经静脉途径弹簧圈栓塞6例次。结果 CCF患95例1次栓塞成功,3例于第一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治愈率100%;DAVF患治愈21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77.8%,总有效率为96.3%。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栓塞治疗首先选择动脉入路,如果动脉入路治疗失败,则可通过股静脉或眼静脉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