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报告临床应用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03年10月-12月,23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中应用Symmetry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实现主动脉无钳夹技术。4例患者伴有严重的升主动脉钙化性粥样硬化。应用吻合装置完成近端吻合口共计59个,平均2.6个/例。术前应用升主动脉薄层CT平扫评价其粥样硬化及钙化程度,术中采用升主动脉超声检查结合手指扪查升主动脉的方法,避开钙化斑块,进行近端吻合口的定位。再血管化的顺序为:(1)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远端吻合;(2)应用主动脉无钳夹技术,以吻合装置完成所有静脉桥血管与主动脉近端吻合;(3)顺次完成所有静脉桥血管与冠状动脉远端吻合。术后以抗血小板药物治疗6个月。术后患者均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全组应用吻合装置完成近端吻合口59个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现吻合口漏血需手工缝合修补情况。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围术期未发生心肌梗死。无脑血管意外、二次开胸止血、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围术期并发症。术后1年随访,发现23例患者中有2例心绞痛症状复发,其中1例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所有桥血管均通畅。另1例患者未能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于术后18个月死亡。结论:Symmetry桥血管-主动脉吻合装置可以安全地应用于OPCAB手术。特别是为实现冠脉手术的主动脉无钳夹技术,以解决升主动脉钙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法。但其对于静脉桥血管远期通畅率的影响值得关注,并有待进一步大组病例临床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1 mg/kg肝素钠抗凝下,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实现吻合器内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无血环境,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750例患者均未出现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方面并发症,有2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突发室颤,1例于术后恢复期突发脑梗栓塞,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过对症治疗后预后较好,其余患者恢复均较好,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和术后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Enclose主动脉近端吻合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对9例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患者施行的OPCAB术,术中在行静脉桥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时采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总结其护理配合方法,术后观察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1例吻合口漏血,术后患者顺利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钙化的冠心病患者,在OPCAB术中应用EncloseⅡ主动脉近端吻合装置,予正确有效的护理配合,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忠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I~II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中升主动脉近端血管的"V"形桡动脉与大隐静脉组合血管桥("V"形桥)的吻合方法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4月至2018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CABG手术的21例患者,行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时用大隐静脉或桡动脉与主动脉根部做近端端侧吻合,作为血源桥。另外一根血管桥的近端与血源桥近端(0.5 cm内)做端侧吻合,形成"V"形吻合。术后30天观察患者死亡率。术后3~6个月,通过冠状动脉CTA检查评价"V"形桥吻合口以及远端吻合口的近期通畅性。结果 21例患者中,术后30 d死亡率为0(0/21)。术后3~6个月,除1例"V"形桥吻合口桡动脉分支闭塞外,其余病例吻合口均通畅,"V"形桥吻合口及远端吻合口的通畅率均为95.2%(20/21)。结论应用"V"形桥行CABG的升主动脉近端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术式,临床效果满意,近期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eartsting近端吻合装置和部分阻断法这2种近端吻合方式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0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8.6±8.2)岁。根据近端吻合方式分为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组(HS组,n=86)和部分阻断组(PC组,n=172)。结果: 术后死亡2例(0.78%),HS组与PC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脑卒中7例(2.13%),HS组1例,PC组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eartstring近端吻合装置可减少主动脉操作,对于高危患者应用此装置可获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No-touch)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5例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68~76岁,平均70.2岁。5例均采用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OPCABG)。2例行双侧乳内动脉原位移植,3例以左乳内动脉为唯一的供血来源,大隐静脉近端与左乳内动脉端侧吻合。所有患者未在升主动脉上进行任何操作。结果 5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3支,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痊愈出院,无院内死亡。手术后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消失,心功能改善Ⅰ~Ⅱ级。无围术期心肌梗死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合并升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采用OPCABG结合升主动脉不接触(No-touch)技术,可使病变冠脉完全再血管化,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发展,目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从常规体外循环下搭桥向微创搭桥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1)升主动脉存在广泛钙化斑块,完成血管桥近心端吻合后脑部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的问题;(2)序贯蛇行吻合时出现血管桥扭曲,导致血管桥通.率下降的问题;(3)非体外搭桥中血液回收的问题;(4)手术后血管桥通.情况检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近端升主动脉CT三维重建参数评估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MIST-OPCAB)的近端吻合空间,完成多支病变的完全再血管化。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MIST-OPCAB的250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术前胸部正侧位X线片和近端升主动脉CT三维重建的相关测量参数以及术前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术前评估,选择适合行胸骨下段小切口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研究对象分组:(1)小切口组(即A组),112例MIST-OPCAB手术患者;(2)常规切口组,138例常规切口OPCAB患者。常规切口组再分为B组(CT参数适合行小切口手术,其它条件不适合行小切口手术)和C组(CT参数不适合行小切口手术)。比较三组患者升主动脉CT三维重建参数,观察桥血管分布及手术结果。结果小切口组112例,常规切口组138例,小切口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常规切口组(66. 1±5. 5%vs. 63. 9±5. 8%,P 0. 05)。A组第2肋间胸骨平面至主动脉根部的距离明显大于C组[(32. 6±15. 8) mm和(26. 9±16. 5)mm,P 0. 05];小切口组1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旁路移植2~4支,平均(2. 8±0. 6)支;近端1个吻合口108例,2个吻合口4例。远端靶血管分别吻合至前降支(LAD) 112例、后降支(PDA) 91例、钝缘支(OM) 56例及中间支(IR) 20例,对角支(Dx) 35例。使用左侧乳内动脉(LIMA) 111例,桡动脉(RA) 89例,大隐静脉(SVG) 10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平均[19±22,(5,85)]h,重症监护室时间[60±20,(12,145)]h。结论升主动脉近端CT三维重建参数能够准确评估胸骨下段小切口完成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且远端靶血管血运重建临床效果满意。MIST与传统全程胸骨切口相比的优点是保存了部分胸廓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总结28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新技术的护理配合,包括内窥镜下取小腿大隐静脉,使用主动脉近端吻合系统实行桥血管近端吻合,血管吻合时采用二氧化碳吹管,术中即时桥血管流量测定。本组围术期无死亡,5例患者开胸止血,术后恢复好,7~14 d出院,术后随访6~8个月,无心绞痛再发,无肢体活动障碍,无脑血管并发症,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提示桥血管通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