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一科2008年1月-2013年8月1046例腹部手术中26例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及术后低蛋白血症、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心理指导、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及中医针灸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2.
杨勇  高宏  刘连会 《黑龙江医学》2006,30(6):459-460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无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6~10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3.
李辰焰  徐颖 《吉林医学》2007,28(13):1463-1464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无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的患者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食管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例胃食管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治愈。最短的7天.最长的42天。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6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胃瘫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胃食管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5.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胃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西南医院临床诊治25例施行腹部手术后发生术后胃瘫病人的外科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或恶性肿瘤的病人,行不伴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经肠外营养支持为主的保守治疗后18例(72%)胃肠动力在术后4周内恢复,22例(88%)术后5周内恢复,2例(8%)在手术7周后恢复者均为再次手术的病人。结论 采用肠外营养联合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术后胃瘫的有关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促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可能原因,寻找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结合2006年6月~2008年6月腹部术后44例胃瘫综合征患者,分析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胃镜对胃瘫综合征不仅有诊断作用,而且通过对胃壁的机械刺激可促进胃蠕动;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动力的恢复。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采用保守支持治疗可恢复,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8.
朱淼  王其玉  夏俊 《安徽医学》2008,29(2):185-186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及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与手术本身、患者营养状况、内环境状态、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手术术式有关,保守治疗的疗效可靠。结论 术前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调整好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内环境,对预防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较关键。不可盲目再手术。  相似文献   

9.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6月2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行胃手术16例,非胃手术9例(门奇静脉断流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加粘连松解术1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胆总管探察加切开取石术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进食或夹闭胃管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胆汁样胃液或胃管日引流量不减少,并经胃肠造影、胃镜等检查证实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经禁食、胃肠减压、加强肠内外营养、促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后全组患者得到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胃肠造影、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白东  张健  周忠笑 《当代医学》2010,16(36):78-7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6年7月~2009年10月251例腹部手术后出现PGS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PGS发生率6.37%,其中胃手术9例,非胃手术7例(门奇静脉断流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结肠癌根治术1例,肝癌根治术1例,均发生于术后4~10d;16例均经非手术治愈。结论 PG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诱发,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PGS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尽量避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吴培  邵海红  夏小伟 《西部医学》2010,22(9):1689-1690
目的探讨非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治,旨在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1998年2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腹部非胃大部切除术后PGS 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采用保守对症治疗,予以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给予甲氧氯普胺,多s潘立酮,红霉素,西沙必利,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并给予心理辅导。结果 13例患者经保守治疗7~20天出现明显饥饿感,胃肠减压量明显减少(小于300 ml/日),夹管亦未再出现上腹饱胀呕吐等现象,胃功能恢复。本组中有3例恢复较慢,其中2例胃镜下置管后1天胃功能即恢复。结论保守对症治疗对非胃大部切除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对于恢复较慢者要及时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   

13.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诊治的8例PGS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PGS发生率1.43%,5例术后8~14天恢复正常,2例术后15~20天恢复正常,再手术的l例于术后23天恢复正常。结论 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有利于本病的诊断,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营养支持、药物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治愈,平均恢复时间19.5天。结论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由综合因素所致,采取非手术疗法可治愈本病,营养支持是治疗的关键,应尽量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7-2010年胃癌根治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29例患者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并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后,均于1~5周内治愈。【结论】PGS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和胃肠道造影有利于本病的诊断,综合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食管癌出现P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食管癌手术方式及吻合口位置PGS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残胃制作方法PG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平衡、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减轻胃壁水肿等治疗,18例3周内胃功能恢复,3例4周恢复,1例8周恢复,1例保守治疗3个月无好转后经胃一空肠吻合术治愈。结论:食管癌术后PGS的诊断主依据临床表现及消化道x线造影、超声和胃镜等辅助检查,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李跃成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463-2464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制订防治措施。结果 28例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后恢复胃肠蠕动,经口进食,均治愈。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发生PGS多与手术操作和术后处理不当有关,及早发现后采取积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临床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8.
王忠振 《黑龙江医学》2010,34(3):204-20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2009年间,收治的38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例中,胃大部切除术31例;非胃大部切除术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年龄60岁以上29例;低蛋白血症24例;手术时间>3h18例;术后置肠内营养管17例。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高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低蛋白血症、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后置肠内营养管可能为其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